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P3

  ..续本文上一页迷梦中惊醒过来,并发誓此后不再懈怠,不再贪睡。结果他因为不睡眠,过度用功而瞎了双眼。佛垂怜之而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他获证天眼通,能观照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果。

  阿冕楼驮,云无贫,富贵也。他在往昔曾供养一位证果圣人。此圣人因地修行时,只修慧而不修福,故住世时时托空钵。因此他决定每七天才化一次缘,一次化七家,若化不到,他就不吃。此圣人某日无供而经彼农田,时有一农夫,刚工作完毕,正想打开饭盒,准倩用餐,一眼望见此修行者托著空钵。当他获知修行者将会有一连数日的挨饿后,立刻将自己的一份饭菜供养圣人,虽然当时他已饥肠辘辘。圣人接受供养后就回向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语毕离去,农夫此时忽见一兔子,跳上他锄头,复跳上其肩膀,猛抓不放,农夫大惊,狂奔回家,向太太求救。其妻一手即将兔子拿下,一看,竟成了金兔。于是剁下两条金腿变卖,奇怪的是所剁之处复重长,再剁再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他世世不穷,得八十一劫之富报。

  离婆多,译星宿。劫宾那译为房宿。二十八星中居第四。劫宾那及离婆多皆属于星宿。为何如此?以往,他们的父母眼见已近年迈,尚无半子,故于二十八星宿之房星前求子,并发愿勤修善事,供养三宝,结果竟能满愿,故取名为房宿(劫宾那)。

  薄拘罗过去生中曾持不杀生戒,故有五种福报。他刚出世,就会哈哈笑,母见之,极为惊怕,疑为妖怪,竟将他放进一锅滚油内,想以热油将他烧死,但不成功。接著又将他放人热水,想将他煮熟,但又失败。她依然不死心,将婴儿丢入深海中,但他依然未被淹死。忽然,有只鳄鱼游近,一口吞下婴儿,此为活吞,故亦谓之鱼咬不死。此鳄鱼被一渔夫网起,并剖开其腹。渔夫惊见小孩安然于鱼腹内,渔夫暗自庆幸,手刃鳄鱼时,未有累及婴孩,故谓之刀割不死。薄拘罗的五不死即(一)火烧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海淹不死、(四)鱼咬下死、(五)刀割不死,亦即持不杀生戒之五种福报。

  周陀,又叫周利槃陀伽,是哥哥。弟弟是莎伽陀,此译小路。故兄弟俩称为大路及小路。哥哥比较聪明,弟弟较笨。在印度的风俗中,女人都要回娘家生产。故周陀之母亦不例外,但周陀出生心切,没等妈妈回到娘家,已在半路出生,故名为大路。照理身为妈妈的有过一次经验,在第二次怀孕时,应早日回娘家,但这一次,还是半路上就生下了小路。故两兄弟名道生及继道。

  周陀根机深厚,贯通佛理,对于经典,过目不忘。但是弟弟根性蠢钝,所读之经书,皆旋读旋忘,懈怠不精进。于是众人皆议论纷纷这两个性格极端的兄弟。听了这些评语,周陀不禁责难其弟而说:“你真是没有用,五百罗汉费尽心机来教你,你还不懂,最好还俗去!”弟弟不要还俗,但是哥哥却很坚决,非要弟弟还俗不可。弟弟拗不过兄长,但又不想还俗,加上自惭形秽,就上吊去了。佛得知此事,前来阻止,并劝慰莎伽陀及教他念:“扫帚扫心地,自净其意,心地扫尽,自然可开悟。”可是莎伽陀记忆力太差,记得“扫”字,又忘了“帚”字。然而佛却不厌其烦的为他重复述说。莎伽陀连念数遍,念念复念而霍然开悟!

  在座听法的人相信会比他聪明的多,不要说扫帚两个字,即使是四个字也能一听便记得,念“阿弥陀佛”更是容易非常,可是我们怎么还未能开悟?尊者虽然比我们“笨”,“开悟”却比我们快。那是因为尊者曾于宿世中,供养三世一切佛,长养善根,故根机深厚。现在为应机教化众生而故意现一个愚蠢相,为众生作一个榜样。众生见他如此愚蠢,尚且能开悟,自己要比他聪明多了,开悟的机会一定很多,于是精勤修道。

  莎伽陀过去生中,自以为聪明,虽懂微妙法理,却不愿为众生说法,此为悭法,不作法布施,故今生得愚痴果报。不希望他人聪明,自己会变得更不聪明,所幸他曾深种善根,故还有开智慧的一天。我们学佛已久,却久久未能开悟,因为往昔未曾供养三宝及三世一切佛。此可譬为在栽种一棵树时,若能根深蒂固,此树必能枝叶茂盛。相反的,若在当初根不扎实,往后枝叶必定稀疏干枯而凋落。因此,人要多种善根,做诸善事,功德圆满时,自然能开悟。人要福慧双修,一面修行,另一面也要行善,切勿悭法,懂一句就要说一句,要躬行实践,以身作则。所谓:“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显各。”菩提萨埵不管他人毛病过错,不论他人是非。我们不要尽给他人洗衣服,反而忽略自己的脏衣服。是故解行并用才是真修行,功德才能圆满。悭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碍,果报不只是愚痴,还会得哑吧之果报,不但扫、帚二字记不得,连说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有多苦!开悟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以上所说诸位罗汉,皆代表千二百罗汉。他们皆得无上正等正觉,都同一名号,为普明佛。这时唯恐众生不明白,佛陀悲心切切的以偈颂而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憍陈如比丘,于来世当亲见无量诸佛,承事供养,过无数劫后乃成佛道。常放光明智慧,圆满具足诸神通,佛名遍满十方界,一切众生所归敬,常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如慧光普放,是以名普明。在这个清净国土,菩萨们皆勇猛精进,咸升妙楼阁,得最微妙道品,到十方国土游观,修诸功德,以七宝供具等奉献诸佛。作如是供养已,内心畅悦,生大欢喜,片刻间还本国土,因有种种神力所致。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佛之应身寿命为六万劫,正法住世是十二万劫,而像法是二十四万劫。若法灭时天人皆忧愁。五百尊者,转次授记,佛灭度之后,互相辗转,次第当作佛,都是名普明如来。其所化世间(其补处),如现在的娑婆世界,但国内严净,及种种神通自在变化之力。菩萨、声闻众等,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如同普明如来国土正等无异,皆如上所说。迦叶,你已知我为五百罗汉授记,亦即为余诸声闻众——千二百者授记,若今日有不在场者,你应当为之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五百尊者,于佛前得授已,非常欢喜,从座而起,到佛前头面顶礼,忏悔自责。能知悔过自责者,是圣贤之所为,不知悔过者就是愚痴的行为。罗汉们自责以住得少为足,未得究竟涅槃,却自谓已得。上不知有佛道可成,下不知有众生可度。只知自在安乐,什么也不管。现在方知以往全是错的,都是无智者之所为,今乃知我等修行,合应证得如来所有功德智慧。若人自以小乘四果为究竟涅槃,就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人”譬为自己,“亲友家”譬为佛陀。醉酒而卧,“醉”表示为五欲之酒所迷,故昏迷愚蠢,得少为足。这时,佛于此世度完了众生后就到他国。“官事当行”:观此缘已尽,应到他方教化众生,以实相妙理教化众生,用大乘以教导之。然而其人无大智,只会沉迷于愚痴醉梦中,倒卧不起,不闻大乘法。在稍为清醒时,知道要求法,于是到他国去,行小乘法。为衣食故,求学小乘,如寒求衣,如饥求食,甚为艰难困苦,遍处乞索,不能自安,在小乘中,得少许境界,就自以为是,更不前进。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于是,“亲友”重遇见之——喻为今灵鹫山中,师徒相遇,佛惊叹言:你这大丈夫,为什么为了求索衣食而枉受艰难?为什么变得那么穷?因为你们得少为足,不知上求佛果,下度众生,只知做一个自了汉就算了。以前我想令你们得安乐,五欲自恣,即色声香味触皆圆满,亦即五根五力的圆满,故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只是你们不知“衣内系有宝珠”,只知求小乘而枉受勤苦忧恼,好像一般人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以求自活,便以为足,这是太愚痴。现应修大乘法,因为你们“衣内之宝珠”未曾失去,换言之,佛性仍旧存在,若修大乘法,可得应得之果位,常可如意,不再贫穷。

  佛亦如我们之亲友,以往为妙光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们久不接近菩萨,不知不觉将大乘法遗忘,只知在五欲上用功夫,背觉合尘,还自…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