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迷夢中驚醒過來,並發誓此後不再懈怠,不再貪睡。結果他因爲不睡眠,過度用功而瞎了雙眼。佛垂憐之而教他修習金剛照明叁昧,不久,他獲證天眼通,能觀照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果。
阿冕樓馱,雲無貧,富貴也。他在往昔曾供養一位證果聖人。此聖人因地修行時,只修慧而不修福,故住世時時托空缽。因此他決定每七天才化一次緣,一次化七家,若化不到,他就不吃。此聖人某日無供而經彼農田,時有一農夫,剛工作完畢,正想打開飯盒,准倩用餐,一眼望見此修行者托著空缽。當他獲知修行者將會有一連數日的挨餓後,立刻將自己的一份飯菜供養聖人,雖然當時他已饑腸辘辘。聖人接受供養後就回向曰:“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語畢離去,農夫此時忽見一兔子,跳上他鋤頭,複跳上其肩膀,猛抓不放,農夫大驚,狂奔回家,向太太求救。其妻一手即將兔子拿下,一看,竟成了金兔。于是剁下兩條金腿變賣,奇怪的是所剁之處複重長,再剁再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他世世不窮,得八十一劫之富報。
離婆多,譯星宿。劫賓那譯爲房宿。二十八星中居第四。劫賓那及離婆多皆屬于星宿。爲何如此?以往,他們的父母眼見已近年邁,尚無半子,故于二十八星宿之房星前求子,並發願勤修善事,供養叁寶,結果竟能滿願,故取名爲房宿(劫賓那)。
薄拘羅過去生中曾持不殺生戒,故有五種福報。他剛出世,就會哈哈笑,母見之,極爲驚怕,疑爲妖怪,竟將他放進一鍋滾油內,想以熱油將他燒死,但不成功。接著又將他放人熱水,想將他煮熟,但又失敗。她依然不死心,將嬰兒丟入深海中,但他依然未被淹死。忽然,有只鳄魚遊近,一口吞下嬰兒,此爲活吞,故亦謂之魚咬不死。此鳄魚被一漁夫網起,並剖開其腹。漁夫驚見小孩安然于魚腹內,漁夫暗自慶幸,手刃鳄魚時,未有累及嬰孩,故謂之刀割不死。薄拘羅的五不死即(一)火燒不死、(二)水煮不死、(叁)海淹不死、(四)魚咬下死、(五)刀割不死,亦即持不殺生戒之五種福報。
周陀,又叫周利槃陀伽,是哥哥。弟弟是莎伽陀,此譯小路。故兄弟倆稱爲大路及小路。哥哥比較聰明,弟弟較笨。在印度的風俗中,女人都要回娘家生産。故周陀之母亦不例外,但周陀出生心切,沒等媽媽回到娘家,已在半路出生,故名爲大路。照理身爲媽媽的有過一次經驗,在第二次懷孕時,應早日回娘家,但這一次,還是半路上就生下了小路。故兩兄弟名道生及繼道。
周陀根機深厚,貫通佛理,對于經典,過目不忘。但是弟弟根性蠢鈍,所讀之經書,皆旋讀旋忘,懈怠不精進。于是衆人皆議論紛紛這兩個性格極端的兄弟。聽了這些評語,周陀不禁責難其弟而說:“你真是沒有用,五百羅漢費盡心機來教你,你還不懂,最好還俗去!”弟弟不要還俗,但是哥哥卻很堅決,非要弟弟還俗不可。弟弟拗不過兄長,但又不想還俗,加上自慚形穢,就上吊去了。佛得知此事,前來阻止,並勸慰莎伽陀及教他念:“掃帚掃心地,自淨其意,心地掃盡,自然可開悟。”可是莎伽陀記憶力太差,記得“掃”字,又忘了“帚”字。然而佛卻不厭其煩的爲他重複述說。莎伽陀連念數遍,念念複念而霍然開悟!
在座聽法的人相信會比他聰明的多,不要說掃帚兩個字,即使是四個字也能一聽便記得,念“阿彌陀佛”更是容易非常,可是我們怎麼還未能開悟?尊者雖然比我們“笨”,“開悟”卻比我們快。那是因爲尊者曾于宿世中,供養叁世一切佛,長養善根,故根機深厚。現在爲應機教化衆生而故意現一個愚蠢相,爲衆生作一個榜樣。衆生見他如此愚蠢,尚且能開悟,自己要比他聰明多了,開悟的機會一定很多,于是精勤修道。
莎伽陀過去生中,自以爲聰明,雖懂微妙法理,卻不願爲衆生說法,此爲悭法,不作法布施,故今生得愚癡果報。不希望他人聰明,自己會變得更不聰明,所幸他曾深種善根,故還有開智慧的一天。我們學佛已久,卻久久未能開悟,因爲往昔未曾供養叁寶及叁世一切佛。此可譬爲在栽種一棵樹時,若能根深蒂固,此樹必能枝葉茂盛。相反的,若在當初根不紮實,往後枝葉必定稀疏幹枯而凋落。因此,人要多種善根,做諸善事,功德圓滿時,自然能開悟。人要福慧雙修,一面修行,另一面也要行善,切勿悭法,懂一句就要說一句,要躬行實踐,以身作則。所謂:“摩诃薩不管他,彌陀佛各顯各。”菩提薩埵不管他人毛病過錯,不論他人是非。我們不要盡給他人洗衣服,反而忽略自己的髒衣服。是故解行並用才是真修行,功德才能圓滿。悭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礙,果報不只是愚癡,還會得啞吧之果報,不但掃、帚二字記不得,連說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有多苦!開悟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以上所說諸位羅漢,皆代表千二百羅漢。他們皆得無上正等正覺,都同一名號,爲普明佛。這時唯恐衆生不明白,佛陀悲心切切的以偈頌而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爲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鹹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于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憍陳如比丘,于來世當親見無量諸佛,承事供養,過無數劫後乃成佛道。常放光明智慧,圓滿具足諸神通,佛名遍滿十方界,一切衆生所歸敬,常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如慧光普放,是以名普明。在這個清淨國土,菩薩們皆勇猛精進,鹹升妙樓閣,得最微妙道品,到十方國土遊觀,修諸功德,以七寶供具等奉獻諸佛。作如是供養已,內心暢悅,生大歡喜,片刻間還本國土,因有種種神力所致。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複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衆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諸聲聞衆 亦當複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爲宣說
佛之應身壽命爲六萬劫,正法住世是十二萬劫,而像法是二十四萬劫。若法滅時天人皆憂愁。五百尊者,轉次授記,佛滅度之後,互相輾轉,次第當作佛,都是名普明如來。其所化世間(其補處),如現在的娑婆世界,但國內嚴淨,及種種神通自在變化之力。菩薩、聲聞衆等,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如同普明如來國土正等無異,皆如上所說。迦葉,你已知我爲五百羅漢授記,亦即爲余諸聲聞衆——千二百者授記,若今日有不在場者,你應當爲之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于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爲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于他國。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
五百尊者,于佛前得授已,非常歡喜,從座而起,到佛前頭面頂禮,忏悔自責。能知悔過自責者,是聖賢之所爲,不知悔過者就是愚癡的行爲。羅漢們自責以住得少爲足,未得究竟涅槃,卻自謂已得。上不知有佛道可成,下不知有衆生可度。只知自在安樂,什麼也不管。現在方知以往全是錯的,都是無智者之所爲,今乃知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有功德智慧。若人自以小乘四果爲究竟涅槃,就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人”譬爲自己,“親友家”譬爲佛陀。醉酒而臥,“醉”表示爲五欲之酒所迷,故昏迷愚蠢,得少爲足。這時,佛于此世度完了衆生後就到他國。“官事當行”:觀此緣已盡,應到他方教化衆生,以實相妙理教化衆生,用大乘以教導之。然而其人無大智,只會沈迷于愚癡醉夢中,倒臥不起,不聞大乘法。在稍爲清醒時,知道要求法,于是到他國去,行小乘法。爲衣食故,求學小乘,如寒求衣,如饑求食,甚爲艱難困苦,遍處乞索,不能自安,在小乘中,得少許境界,就自以爲是,更不前進。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爲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爲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爲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爲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爲實得滅度。
于是,“親友”重遇見之——喻爲今靈鹫山中,師徒相遇,佛驚歎言:你這大丈夫,爲什麼爲了求索衣食而枉受艱難?爲什麼變得那麼窮?因爲你們得少爲足,不知上求佛果,下度衆生,只知做一個自了漢就算了。以前我想令你們得安樂,五欲自恣,即色聲香味觸皆圓滿,亦即五根五力的圓滿,故以大乘法教化衆生。只是你們不知“衣內系有寶珠”,只知求小乘而枉受勤苦憂惱,好像一般人爲生活而奔波勞碌,以求自活,便以爲足,這是太愚癡。現應修大乘法,因爲你們“衣內之寶珠”未曾失去,換言之,佛性仍舊存在,若修大乘法,可得應得之果位,常可如意,不再貧窮。
佛亦如我們之親友,以往爲妙光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們久不接近菩薩,不知不覺將大乘法遺忘,只知在五欲上用功夫,背覺合塵,還自…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