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已得無上道。阿羅漢之小乘果位,如生活窮困之人,得一點就很滿足。幸好以前曾發大願,一切智願猶在不失,現在得遇大覺世尊而覺悟我等之迷蒙。若人在往昔普發過大願,今生因緣會遇時,亦會發大願,即種下大乘種子。一如現在之羅漢,往昔雖然曾發大願,但因時間太久,心性迷惑了,不知進退,自困其內,憂惱不已,幸遇良師——大覺如來,使彼等反迷歸覺自識家珍。
諸比丘,你們現在所證無學之果,只是小乘,非實在滅度。我從久劫來令汝等種佛之善根,以方便權巧,示現有余涅槃相,但是汝等卻誤以爲是究竟寂滅。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于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慧人 便自以爲足
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薩,得受無上正等正覺,得以傳授記別作佛因緣,是從所未有,故歡喜不已。當爾之時,憍陳如對佛言:“我等得聞無上菩提,念心安隱,授佛記聲,歡喜信受,得未曾有。現于佛前,生大忏悔心,自悔執小,迷昧大乘,引爲自咎。得少分有余涅槃就自以爲足,與無智愚人無異。”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系著內衣裏 默與而舍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爲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貧窮人譬如爲衆生;大富親友譬如爲佛陀。衆生皈依佛,如同窮人到富厚親友家。其家甚大富有,具設諸肴膳——譬如禅悅食、法喜食。後來親友因事外出而以無價大乘法給予窮人,就舍之而去,教化其他衆生。但“窮人”一向不知自求上進,不知大乘爲無價之寶,而“臥不覺知”。醉醒後,稍爲有知覺時,發心修行,名爲“起”。但是忘大乘而修習小乘,如遊他國。小乘阿羅漢果,非究竟涅槃,如彼窮人,乞食自濟,資生之具,甚是艱難。不求佛道,得少爲足,不知自性內本已有大乘之種子。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系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爲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佛爲衆生說無上甚深大乘法門,但衆生因根機鈍而不爲意。譬如一人,爲了使他開大智而說成佛之法門,但此人未能全信也不明了深義,時間一久,漸漸背道而馳,舍大乘而求小乘法,或者去印度,或者到泰國、緬甸、錫蘭、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等地,找來找去,倍複窮困。此爲舍本逐末,舍近求遠。幸重遇良師,苦口婆心,深切責此貧人。“呵責”,乃佛菩薩慈悲之表現。目的令其發回小向大之心,舍權就實,入一佛乘。
佛陀悟道後,本應先說法華等大乘法,唯獨衆生蠢鈍,不能接受,故先說叁藏、方等經,續而說般若,漸次入圓頓教,呵小歎大。開權顯實,爲實施權——此即“苦切責己”。“示以所系珠”:示以本已具有之佛性,使之明了應修大乘法門,如聲聞人,得見佛性,如貧得寶,歡喜信受。若人能明了及實踐大乘法,即是最富裕之人,有佛法于心中。“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色聲香味觸,無非叁昧,隨緣應用,廣大自在,得不可思議之神通妙用。如人要色就有色,要聲就有聲,乃至于香、味、觸,亦複如是。這不是很妙嗎?“財色名食睡”悉皆圓滿具足,好像初祖摩诃迦葉入定于雞足山內,這不是“長睡”嗎?“睡”幾千年不算長,幾萬年也一眨眼而過。“食”,法界內有最美好的食物。“名”,能得人所不能得之名。要“財”時,只要隨意伸手一抓,就能得到。
我等亦如貧人無異,背覺合塵,如在長夜。世尊愍見,常起教化,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但我等無智慧,不知往昔曾發之願,亦不覺知本有之佛性,得少許不生不滅之樂,而自滿足不求大乘法門。現在聽聞佛言,方覺悟此非究竟,只是中道之“化城”,非真實滅度。唯有得佛智,才是究竟寂滅。佛給我們授記成佛後,方知大乘爲無上正遍知覺,此國土之莊嚴,非凡非濁、殊勝之事,及轉次授記,使我們身心遍體歡喜。
求佛法者,需要具備忍耐,不畏艱難困苦之條件所阻,方能有所成就。
有人說“五欲自恣”太微妙,我爲了得此“境界”而發心。你錯了!若人爲了五欲而發此心,不久以後將會墮入地獄。這是錯用心,求五欲者,其心不正,必入魔道,做魔王眷屬。大乘法乃爲舍欲、斷欲、無欲而發菩提心,以上所說之“五欲自恣”,只不過是一種比喻,形容一種大權菩薩自在神通力之表現。凡有大乘根性的菩提薩埵都不會稀罕這種“安樂”,不執此境,名爲善境,若執此境,則爲魔境。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要成就佛道者,則必須先斷淫欲,欲是苦根,否則是顛倒衆生相。
妙法蓮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淺釋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四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當爾之時,阿難和羅侯羅兩位尊者就生出了一個念頭。他們在大衆中說:“我們常常會自我思惟,假使我們也能得到釋迦牟尼佛世尊給我們授記,那不是很快樂嗎?”雖然這兩位尊者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位,但是他們在定中還會生出一念,這一念是和凡夫的念頭不同的。凡夫所生出來的許多妄念都是不真實,而他們這一念是真念。
既從座起。到于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爲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爲侍者。護持法藏。羅侯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者。我願既滿。衆望亦足。
這兩位尊者于是就從他們的座位站起,走到佛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佛,然後他們一起同聲的說:“世尊!我們也應得佛授記的一份吧!唯有如來是我們一心所要歸依之處。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衆都認爲我們是他們的善知識。阿難是常親近侍候佛的弟子,也是專門護持佛的一切法藏,而羅侯羅尊者是佛的兒子。假使佛能慈悲爲我們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的話,我們的願力既可圓滿,還有在法會中的二千位無學者們也一樣滿足他們的願望。”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侯羅所願。住立一面。
當這兩位尊者說完之後,有二千個有學無學聲聞弟子,也都從他們的座位站起來,偏袒右肩,走到佛的面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他們心裏所希求和渴望的,也是跟阿難和羅侯羅這兩位尊者一模一樣,雖然他們站在一旁而沒有說話。
爾時佛告阿難。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當爾之時,佛就告訴阿難:“你在未來世中,應當成佛,佛號爲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因爲阿難的智意廣博猶如高山大海,真正得到自在,故成佛後,名號爲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屆時,他也具足如來十號,淺釋如下:應受人天的供養。明了萬法唯心,心生萬法的真理。智慧修行都具足圓滿了。解脫世間一切苦惱,得生安樂之處。到了佛最高上的果位。能調禦一切衆生的一位大丈夫。人天之導師。圓滿了自覺覺他。是出世間的一位尊者。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國名常立勝旛。其土清淨。琉璃爲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于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壽命。像法住世。複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爲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贊歎。稱其功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難應當供養六十二億的諸佛,用種種的善巧方使來護持這六十二億的諸佛的一切法藏。最後他就得成無上正等正覺了。他成佛之後,所教化的衆生有千萬億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菩薩等。這一切衆都發大慈悲心行菩薩道,皆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佛的國土名爲常立勝旛。因爲阿難是多聞第一,每大辯論必定勝利,故他國取名爲常立勝旛。這國裏的土地非常清淨,地面是用琉璃造成。劫名爲妙音遍滿,因爲阿難說法的音聲清脆洪亮,能遍滿了整個虛空,聞者皆生歡喜,不覺厭倦,因此而取劫名爲妙音遍滿。
此佛壽命有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長,若人在這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來計算這時間,也不能知其數量。正法住世比佛的壽命多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的時間多加了一倍。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就是你未來成佛的名號。你將得到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同贊歎稱揚你的功德圓滿。這時世尊欲想把所說過的長行再重複一遍,而說出一首偈頌。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旛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衆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複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衆生 于此佛法中 種佛道…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