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已得无上道。阿罗汉之小乘果位,如生活穷困之人,得一点就很满足。幸好以前曾发大愿,一切智愿犹在不失,现在得遇大觉世尊而觉悟我等之迷蒙。若人在往昔普发过大愿,今生因缘会遇时,亦会发大愿,即种下大乘种子。一如现在之罗汉,往昔虽然曾发大愿,但因时间太久,心性迷惑了,不知进退,自困其内,忧恼不已,幸遇良师——大觉如来,使彼等反迷归觉自识家珍。
诸比丘,你们现在所证无学之果,只是小乘,非实在灭度。我从久劫来令汝等种佛之善根,以方便权巧,示现有余涅槃相,但是汝等却误以为是究竟寂灭。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慧人 便自以为足
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萨,得受无上正等正觉,得以传授记别作佛因缘,是从所未有,故欢喜不已。当尔之时,憍陈如对佛言:“我等得闻无上菩提,念心安隐,授佛记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现于佛前,生大忏悔心,自悔执小,迷昧大乘,引为自咎。得少分有余涅槃就自以为足,与无智愚人无异。”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著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贫穷人譬如为众生;大富亲友譬如为佛陀。众生皈依佛,如同穷人到富厚亲友家。其家甚大富有,具设诸肴膳——譬如禅悦食、法喜食。后来亲友因事外出而以无价大乘法给予穷人,就舍之而去,教化其他众生。但“穷人”一向不知自求上进,不知大乘为无价之宝,而“卧不觉知”。醉醒后,稍为有知觉时,发心修行,名为“起”。但是忘大乘而修习小乘,如游他国。小乘阿罗汉果,非究竟涅槃,如彼穷人,乞食自济,资生之具,甚是艰难。不求佛道,得少为足,不知自性内本已有大乘之种子。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乃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佛为众生说无上甚深大乘法门,但众生因根机钝而不为意。譬如一人,为了使他开大智而说成佛之法门,但此人未能全信也不明了深义,时间一久,渐渐背道而驰,舍大乘而求小乘法,或者去印度,或者到泰国、缅甸、锡兰、尼泊尔及巴基斯坦等地,找来找去,倍复穷困。此为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幸重遇良师,苦口婆心,深切责此贫人。“呵责”,乃佛菩萨慈悲之表现。目的令其发回小向大之心,舍权就实,入一佛乘。
佛陀悟道后,本应先说法华等大乘法,唯独众生蠢钝,不能接受,故先说三藏、方等经,续而说般若,渐次入圆顿教,呵小叹大。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此即“苦切责己”。“示以所系珠”:示以本已具有之佛性,使之明了应修大乘法门,如声闻人,得见佛性,如贫得宝,欢喜信受。若人能明了及实践大乘法,即是最富裕之人,有佛法于心中。“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色声香味触,无非三昧,随缘应用,广大自在,得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如人要色就有色,要声就有声,乃至于香、味、触,亦复如是。这不是很妙吗?“财色名食睡”悉皆圆满具足,好像初祖摩诃迦叶入定于鸡足山内,这不是“长睡”吗?“睡”几千年不算长,几万年也一眨眼而过。“食”,法界内有最美好的食物。“名”,能得人所不能得之名。要“财”时,只要随意伸手一抓,就能得到。
我等亦如贫人无异,背觉合尘,如在长夜。世尊愍见,常起教化,令我等种无上菩提广大之愿。但我等无智慧,不知往昔曾发之愿,亦不觉知本有之佛性,得少许不生不灭之乐,而自满足不求大乘法门。现在听闻佛言,方觉悟此非究竟,只是中道之“化城”,非真实灭度。唯有得佛智,才是究竟寂灭。佛给我们授记成佛后,方知大乘为无上正遍知觉,此国土之庄严,非凡非浊、殊胜之事,及转次授记,使我们身心遍体欢喜。
求佛法者,需要具备忍耐,不畏艰难困苦之条件所阻,方能有所成就。
有人说“五欲自恣”太微妙,我为了得此“境界”而发心。你错了!若人为了五欲而发此心,不久以后将会堕入地狱。这是错用心,求五欲者,其心不正,必入魔道,做魔王眷属。大乘法乃为舍欲、断欲、无欲而发菩提心,以上所说之“五欲自恣”,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形容一种大权菩萨自在神通力之表现。凡有大乘根性的菩提萨埵都不会稀罕这种“安乐”,不执此境,名为善境,若执此境,则为魔境。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要成就佛道者,则必须先断淫欲,欲是苦根,否则是颠倒众生相。
妙法莲华经
授学无学人记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四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当尔之时,阿难和罗侯罗两位尊者就生出了一个念头。他们在大众中说:“我们常常会自我思惟,假使我们也能得到释迦牟尼佛世尊给我们授记,那不是很快乐吗?”虽然这两位尊者已经证到阿罗汉果位,但是他们在定中还会生出一念,这一念是和凡夫的念头不同的。凡夫所生出来的许多妄念都是不真实,而他们这一念是真念。
既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这两位尊者于是就从他们的座位站起,走到佛前,五体投地恭敬礼拜佛,然后他们一起同声的说:“世尊!我们也应得佛授记的一份吧!唯有如来是我们一心所要归依之处。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众都认为我们是他们的善知识。阿难是常亲近侍候佛的弟子,也是专门护持佛的一切法藏,而罗侯罗尊者是佛的儿子。假使佛能慈悲为我们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话,我们的愿力既可圆满,还有在法会中的二千位无学者们也一样满足他们的愿望。”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侯罗所愿。住立一面。
当这两位尊者说完之后,有二千个有学无学声闻弟子,也都从他们的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走到佛的面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他们心里所希求和渴望的,也是跟阿难和罗侯罗这两位尊者一模一样,虽然他们站在一旁而没有说话。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尔之时,佛就告诉阿难:“你在未来世中,应当成佛,佛号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因为阿难的智意广博犹如高山大海,真正得到自在,故成佛后,名号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届时,他也具足如来十号,浅释如下:应受人天的供养。明了万法唯心,心生万法的真理。智慧修行都具足圆满了。解脱世间一切苦恼,得生安乐之处。到了佛最高上的果位。能调御一切众生的一位大丈夫。人天之导师。圆满了自觉觉他。是出世间的一位尊者。
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旛。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难应当供养六十二亿的诸佛,用种种的善巧方使来护持这六十二亿的诸佛的一切法藏。最后他就得成无上正等正觉了。他成佛之后,所教化的众生有千万亿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菩萨等。这一切众都发大慈悲心行菩萨道,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佛的国土名为常立胜旛。因为阿难是多闻第一,每大辩论必定胜利,故他国取名为常立胜旛。这国里的土地非常清净,地面是用琉璃造成。劫名为妙音遍满,因为阿难说法的音声清脆洪亮,能遍满了整个虚空,闻者皆生欢喜,不觉厌倦,因此而取劫名为妙音遍满。
此佛寿命有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那么长,若人在这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来计算这时间,也不能知其数量。正法住世比佛的寿命多加一倍,像法住世又比正法住世的时间多加了一倍。阿难!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就是你未来成佛的名号。你将得到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同赞叹称扬你的功德圆满。这时世尊欲想把所说过的长行再重复一遍,而说出一首偈颂。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 名常立胜旛
教化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 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 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 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 种佛道…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