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14

  ..续本文上一页。“三明”即过去明、现在明、未来明,过去明即宿世明,知悉前生因缘。现在明即漏尽明,反迷归觉,已得无漏。人若摒弃一切贪著,修行便可得无漏。未来明即天眼明,无论障内物和障外物者皆一目了然,甚至可看天外一切。“及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透过自己身体内,看到体内的众生。天耳通不单外听天上之音,又可听到自己体内的虫子叫,甚至听到花草树木之音声。他心通,可知他人心中一切所想,念念迁流,也可知晓。以前有一阿罗汉有六通,他带同弟子朝山去。弟子为之背负行李,途中,其徒心生一念,将来要行大乘法,普度一切众生。其师有他心通故,知悉其徒有大乘愿力,而自己只不过是阿罗漠,徒弟之愿力已驾乎其上,即为弟子背行李。走了一段路程,弟子生退心,想菩萨道不易行,师父知悉他生退心,即令彼背负行李。如是者反覆多次,弟子不明其所以,请问其师。师答曰:“因你发心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我尚是小乘人,你的愿力比我高,故我为你背负衣担。但你心想舍利弗尚且不能行菩萨道,何况我呢?便生退心。这时你又退回徒弟之位,故要你挑行李。”

  舍利弗也是声闻乘,发心要行菩萨道。人若真正发菩提心,天龙八部就会考验他。发菩提心,欲行菩萨道,必须乐于布施。他人有所需要,菩萨就应毫不吝啬行布施。舍利弗既已发心行菩萨道,有一日,在路上遇见一人正痛哭流涕,舍利弗见之即发菩提心要助他,乃问他何原因痛哭。此人谓其母患病,唯有活人眼睛始可治病,可是他走遍所有药店,都买不到活人眼睛,故感彷徨。舍利弗听后,为其孝心所感动,暗自思惟:“我反正有一对眼睛,就是布施一只给他,我尚有一只眼睛存在。”于是,忍痛从眼眶中挖出一只眼睛以赠之。岂料那人授过眼睛,即把眼睛掷于地上!舍利弗不明其所以?那人曰:“你这眼睛又臭又脏,况且我需要的是左眼睛,而你未听清楚即挖出右眼睛。若你真要布施,请布施你的左眼给我吧!”舍利弗已挖右眼而感痛苦不已,若再挖左眼岂不是成瞎子?此时,舍利弗布施心即退。那人听后便腾空而去,原来是天人来试验舍利弗。

  宿命通即知悉前世因,知晓自己前生是个善人?或恶人?中国人?或外国人?或前生是中国人,今生出生于美国,发愿到美国弘扬佛法?有些人学习佛法进步很快,有些人较慢。有些学佛法知而不行,未能躬行实践,未能与佛法合为一体。有些人学习佛法身体力行,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都是前生的因缘所造成。或有些人前生是印度人,愿到西方弘扬佛法,于是今生投生到美国。有宿命通就能知道前生的事。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或如意通,能遂意自在,就算在火中打坐,火中也会生出莲华,人能端坐莲华之上。我以前在东北时,冬天能不穿鞋袜,赤脚在雪地上走。这并不是神通,只是一个小小的境界而已。神足通是妙不可言,非言语所能形容。能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又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又能腾驾于虚空中,现十八变。

  漏尽通,是不漏落到三界。鬼神皆有五通,唯独欠缺漏尽通。证阿罗汉果才有漏尽通。人若得五眼六通也不可随意乱用。譬如,用神通以观察世界有何灾难,用神通救人,才有意义。但帮助他人也不可教人知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得五眼六通要加以珍惜,别管闲事,勿随意乱用,否则泄漏天机,也会导致失去神通。

  “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老死。众生由无明而发起行为,从行为而生一种意识,从识产生名色,从名色而成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有六入即有所接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则生爱,有爱后生自私心希望能占有,有则有来生,有来生而有老死,以上是缘觉所修之十二因缘法。无明常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故破无明即能显现法性,遂得开悟。

  “不退菩萨”:“不退”有三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修佛法要有忍耐心、坚固心、恒心、诚心。只向前迈进而不退转。位不退,菩萨发大愿心,愿意布施头目脑髓给众生,而不生退回二乘人之心。念不退,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能舍己为人,帮助他人而不执著布施之相。行菩萨道勿令众生生烦恼,时刻回光返照,反求诸己。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 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

  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 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 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我为众生说以前种种的譬喻,阐明彼等以前所修者为权法,今令彼等知悉大乘佛法,应信受一切人皆堪成佛。此微妙佛法,只要有信心即可成就,不用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唯一佛乘是世间无上法门,此乃佛最欢喜的法门,应称赞这法门,供养妙法莲华经,礼拜大乘佛法,功德无量。佛十智力、八解脱、诸禅定及智慧和佛其他法门,往昔必须已修无量功德,才得这殊胜因缘,能值遇大乘佛法。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以“日”譬喻令一切众生得佛真实智慧,“夜”譬喻众生仍有烦恼未除无明。一切众生在大通佛已得佛教化,常修习大乘法。与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众,都依照大乘佛法修行,乘此宝乘,到达菩提觉道而成佛。以是因缘,到十方寻求,更无一法可比此法更高,其他者,乃佛之方便法门。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尊者:你们一切众生、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发菩提心者,皆是吾子,我为汝父。你们已生生世世无量无边大劫,为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煎烧。我则时刻救拔,令众生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l三界。我虽先用权巧方便说你们都已得灭度,可是仅断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按实法而言,你们仍未真正得到灭度。如今你们应学佛的智慧,修真实法。若有菩萨在大众中,能专一其心,聆听我所说的真实法门,此乃诸佛实智所说之法。方便法门其实为真实法门而设,故你们应回小向大,修菩萨行。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遗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若人缺乏智慧,深著爱欲。有见惑和思惑,见境界而著迷,即见惑。心不能辨别是非,仍反覆思量,即思惑。佛为此等众生说生灭四谛法。(一)苦谛:众生以苦为乐,现听闻佛说苦谛,心生欢喜,但觉得此法是从未曾有的妙法,是千真万确的妙法。(二)集谛:若有众生不知苦本——即集谛,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集即二十六种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十种,中随烦恼有二种,大随烦恼有八种,共二十六种烦恼。这二十六种烦恼是苦的因,因为众生不能暂舍此等烦恼,故佛为彼先说方便法门。“集”的主因是贪欲,不知满足,常贪得无厌,犹如人身无一文,希望有一百块钱,得到一百块又希望有一千块...一万块,以为有一万块钱时可以退休,可是,到时又通货膨胀,钱币贬值,遂感觉一万块钱不足以供退休后开支,又希望十万块,甚至一百万块,可是未得一百万块钱,已呜呼哀哉!到死时仍未达到理想。故人有贪欲就生苦恼。(三)灭谛:欲灭苦,先除贪欲。无贪欲,即是除去苦的根,苦亦无所依止,诸苦灭尽名为第三谛。(四)道谛:欲得灭谛必须先修“道”,即是第四谛。解除一切苦的束缚,即得世间解脱。人要看破放下,才得解脱。人虽然仍活著,若能视一切已死,不为这臭皮襄做奴隶,视一切皆虚妄,无所执著,就得解脱。我常说EVERYTHING”S OK!即一切皆可得,既然一切无问题是否已得解脱呢?无所执著,犹如虚空一样,能无所束缚。不贪名,就是名解脱;不求利,就是利解脱。名利皆解脱,还有甚么束缚呢?

  虽说苦集灭道法可得解脱,其实犹未得其正解脱,因只了分段生死,但未了变易生死。有变易生死,仍未得解脱,故佛说这类人,未得真实灭度。佛说明其意,因不欲彼等未得真实受用,而令之得灭度。佛又说我是诸法之王,在法中遂意自在,欲令众生得安隐,得究竟的解脱,所以出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同时告诉当时一切众生,也包括我们现在一切众生,及一切弘扬佛法的法师:我以此尊贵的实相法印,证明一切众生都可成佛道。为利益所有众生,利益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故说法华经。法华经是至尊至贵之法,故不可随便说,必须对机才堪说法。一般人根性肤浅,不能接受上乘妙法,若对彼等说法华经,不仅不能接受,更生毁谤。为免其毁谤上乘妙法而堕地狱,所以唯有对有大乘根性的人,才可说法华经上乘妙法。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帷越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