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焰然起火焚烧之可能,而生无尽痛苦,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生无名火,焚烧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譬喻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无此三乘人,则是“五百人”。这三乘人往昔已闻佛法,对佛有亲切感,故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为菩萨,中乘为缘觉——辟支佛,小乘为声闻。这三乘子为佛的眷属,俱同置身于火宅中。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以佛眼观之,六道众生被五蕴之火包围,从四面起(即常、乐、我、净,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
古人陶渊明于归去来辞中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常为这不净之假身作仆役,既知我们自性之田园将荒芜,而今应猛然醒觉,回归正途——佛道,才觉知今是而昨非矣!
经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与三十之和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于菩萨、缘觉和声闻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间智(也包括出世间智,能觉悟一切世间法,而后求出世间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从定中生,声闻乘定中有他心智,缘觉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萨则随时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灭智(灭烦恼得菩提,证得常乐我净)。(六)道智。(七)法智(有择法眼,去十恶——杀、盗、淫、贪、嗔、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八)比智(择善而从之)。(九)尽智。(十)无生智(得无生法忍)。
所谓四念处:(1)观身不净:我们身体有汗臭,九孔常流不净物,两眼流泪,两耳有耳垢,两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粪尿,血肉也是不净,皮肤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专吃血腥和肥腻补品,消化后储于体内更然,故谓身不净。(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无意义,故不应执著。(3)观心无常:人念念迁流,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谓心不可得;孟子载:“人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终日妄想纷飞,因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应行好事,莫问前程。(4)观法无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众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离此火宅。“安”喻佛不为五蕴、八苦所逼。“隐”喻佛不为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所倒,能出于三界。诸子等(三乘及五百众生)却仍在火宅中,被见爱所困,大悲忏云:“爱见为本,身口为缘。”此有四倒,贪著五尘(色、声、香、味、触)或五毒(财、色、名、食、睡)之见为“嬉”,执著爱为“戏”。被见爱所转,应出离生死而不“知”不“觉”。虽这火会伤身而不知“惊”“慌”;人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法,则无闻思二慧,为不“觉”。不得修慧,为不“知”。不得见解,为不“惊”。不得思惟解,为不“怖”。应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但众生却不知现在苦,也不觉将来苦。诸子被火烧于身(第五识,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念念与三受相应),佛则如同身受,苦痛之极。众生却迷而不觉,迷于贪、眼、痴而不知出离。
“乐著嬉戏”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浊。
“心不厌患,无求出意”喻劫浊。众生在五浊中流连忘返,终日徘徊其间,而不知醒觉。
就是因为你们执迷不觉,才错认这世界为安乐土。人屡因造业而堕地狱,若醒觉则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没有地震发生,这是我们诚心念楞严咒,把天魔制调,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无事,得免于地震所殃。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襟。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佛谓舍利弗,这“长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为对机,才能唤醒众生,使其觉悟呢?“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断德,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有智德则能说法。有断、智二德而成法身,从劝诫两门入之。劝即为人悉檀是为慈悲门,诫即对治悉檀是为制服门。悉檀有四:(1)为人悉坛、(2)对治悉檀、(3)世间悉檀、(4)第一义悉檀。故曰:“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佛据四悉檀故说法,以普遍布施。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及世间悉檀,都是为第一义悉檀而说。佛以方便法,先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能成就如来十力。佛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说法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法无所畏。为开一切种智而说劝门。继而以诫门,令众生诸恶莫作,可证大涅槃,得常、乐、我、净四德。众生不觉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庄严,以度化众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断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时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见,能包含众生之一切知见;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者。以“几”譬喻四无所畏。佛以四无所畏教化众生,使其脱离三界之苦,免六道轮回。此法如“几”犹属狭义,而不及“案”之宽敞,故又以“案”喻佛之十智乃横竖概括,教化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佛法应该一听再听,自然有所裨益。听法即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播下金刚种子。诸位应广植这种子令其增长,以拥护道场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应用何法教化众生呢?“劝”门属摄受,为人悉檀,是慈悲门。“诫”是折服门,以严厉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门。佛以劝诫二门、四无所畏、十力及如来智令众生离此火宅。后佛再作思惟,此间只此一门——大白牛车一乘门,大乘法,而复狭小。大乘法乃圆融无碍,其义虽广,惟大乘圆觉菩萨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门。人修菩萨道,佛国门,此妙行——大乘法难行,此乃弃一切方便法者,故谓“狭小”。“一”佛乘之妙理是纯一无杂,这道理确是微妙不可思议,不易明白,故谓“狭小”;这教属圆教,权实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门,是为不知权,又不知入此门,是为不知实。二乘虽知出,却不知入,亦不明这教理。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萨即别教菩萨,亦即七方便菩萨。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于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义虽广,犹言“狭小”。行者以圆教修行,修菩萨道直达佛之果位,畅通无碍,故名“一”“门”。妙行难行,去方便法,故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无智无识,不惊不怖,虽于二万佛所教化修无上道,然其善根微薄,闻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恋著戏处”:小乘人执著于见爱,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执著于依、正二报上: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报身,这个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众生执著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执著于五尘上(色、声、香、味、触)。色界众生执著于味禅(四禅天众生执著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以初禅天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喜乐、妙乐、清净都是坐禅中一种滋味,他贪恋这些滋味)。无色界执著于定,虽云:“勤修戒、定、慧。”亦不可执著于定。人由于有各种执著,有所贪恋,故不能脱离三界,舍不得放下愚痴的知见,所以在此间流连忘返。
“或当堕落”:谓众生或会堕落,意思是能改过自新,知道觉悟就可免于沉沦。但因为愚痴,执著于五欲,而致堕落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又因无知,染苦为乐,背觉合尘,故堕落此三恶道。堕落而被八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之火所燃烧,犹不觉悟,不知这猛火会烧掉其法身、善根。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众生不知被八苦、五阴所烧,十八界是盛载诸苦的器皿,不知寻出舍离,不知这是丧失法身的因由。“但东西走戏”:漫无目的,四处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总脱离不了三界。“视父而已”:是比喻不遵从大乘佛法,犹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亲训示之,仍置之不理。虽然众生不听训诲,不受教化,佛因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离众生,视众生如亲生子,悲心愍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当时,长者即佛,作如是想: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蕴之火焚烧,我若不与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五百人(五道众生)即出离这火宅,就必然要为大火所烧。前面曾说佛已出离火宅,何以现在又说在火宅被火所烧呢?其实佛的法身已得安稳离三界,现在被火所烧者是佛的应身。如今我应设立权巧方便之法,令一切众生不被八苦、五蕴等所害,不受业火所烧。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即佛亦即长者,所谓“知子莫…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