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较之四字名号。文更繁矣。盖非以断灭文字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离文字。达者契之。
【疏】又此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无不一故。
【钞】王所解见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纷然不齐。杂然竞起。而言无不一者。良由王所虽多。溯流穷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论也。当尔之时。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故云无不一也。
【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暗不速灭。故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皈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心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
【疏】故知古人知见不普之论。乃至定心专心之辨。良由且就事之一心。非理一故。
【钞】知见不普者。华严论云。一乘大道。非乐生净土菩萨境界。以情存净秽。知见不普。今谓此指仅得事一心者。若得理一。则妙悟一心。有何净秽。然虽知平等法界。无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乘大道也。知见之普。孰过于是。又普贤菩萨为华严长子。非一乘境界乎。而欲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谓之情存净秽可乎。定心专心者。永明谓九品上下。不出二心。一者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上生。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疏】故知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故。
【钞】古德谓有参禅不灵。遽变前因。朝暮掐数珠。求净业。又云念几声佛。欲免阎老子手中铁棒。乃愚人所为。执此语者。遂生疑谤。不知此为参禅志不归一。辄自改途者说。非呵净业故。但言愚人朝暮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乱求净业也。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则知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
【疏】故知修净业人。复业余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钞】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先儒有言。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疏】又此四字。若离合释之。则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乱。
【钞】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则如前所明。此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叵得。中亦不存。三德浑然。不可分别。是名一心。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则能念所念双亡。成般若德。能念所念双立。成解脱德。俱存俱泯。显乎中道。成法身德。三德历然。不可混杂。是名不乱。
【疏】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
【钞】亦分五教者。以莲分九品。则小大浅深。自有差等。如小教以由心造业而感前境为一心。始教以阿赖耶识所变为一心。终教以识境如梦。唯如来藏为一心。顿教以染净俱泯为一心。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而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又二乘种不生。故略前三。不复分五。天台四教例此。
【疏】又此事理二持。起信中具有此意。
【钞】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次云若念彼佛真如法身。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疏】又此事理二持。即显密二意。
【钞】四字名号。全皆梵语。但念不忘。与持咒同。是名曰密。且念且参。观心究理。是名曰显。为门少异。归元则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疏】又此事理二持。虽上详分胜劣。有专事者。有专理者。机亦互通。不必疑阻。
【钞】此恐仅能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故言事得通理。以决其疑。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谷云。不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又恐唯勤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故言理得通事。以决其疑。念念理一。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是故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
【疏】又此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亦随机不定。
【钞】渐进者。根稍钝人。先勤事持。后渐究理。若根性大利。径就理持。故名顿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疏】又一心不乱下。有本加专持名号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而以即是多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已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此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善文义者。当自见得。
【疏】称理。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非今非昨。是七日义。非一非多。是一心义。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体绝去来。谁成今昨。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三终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三感果(二) 初佛现我前二我往佛处
○初佛现我前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佛力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剎。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三辈往生中又云。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也。言诸经者。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其人命终。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坏彼正觉心。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住其人前。令其得见。又华严四十六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若依般若。则自力复二。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本有如舟船。念佛如帆楫。佛摄取如便风。三事周圆。必登彼岸矣。
【疏】佛及圣众者。佛兼报化。圣众兼菩萨声闻等。
【钞】兼报化者。观经明佛。先言六十万亿。后开丈六。次言下品化佛来迎。则知九品所见不一。摄论亦云登地方见报身。展转细妙。今但言佛。不分报化。以一摄多故。兼菩萨声闻者。如观经上品上生云。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现其人前。而亦有佛不来迎。菩萨来者。今从多分。
【疏】问。临终佛现。亦有魔否。答。古谓无魔。脱或有之。贵在辨识。
【钞】无魔者。单修禅定。或起阴魔。如楞严止观诸经论中辨之甚悉。今谓念佛者。佛威神力。佛本愿力。大光明中。必无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须预辨识。如经论说。行人见佛。辨之有二。一。不与修多罗合者。是为魔事。二。不与本所修合者。是为魔事。所以然者。以单修禅人。本所修因。唯心无境故。外有佛现。悉置不论。以果不协因故。今念佛人。一生忆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何得概为魔事。若或未能了决。但如前辨别察识而已。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疏】故知临终设像助念。文载圣经。法传西域。不应疑阻。
【钞】华严十五经颂云。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疏云。西域法。有欲舍命者。令面西。于前安一立像。像亦面西。以幡顶挂像手指。令病人手捉幡脚。作随佛往生想。兼与烧香鸣磬。助称佛名。非直亡…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