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P26

  ..续本文上一页者得生佛前。亦终成见佛光也。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如上。则特为设像。以助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佛现前。乃虑为魔。自生疑阻。

  【疏】称理。则自性妄穷真露。是临终佛现义。

  【钞】妄心未尽。幽幽绵绵。是为命根未断。惑断执空。情消见谢。人亡家破。烟灭灰飞。命终之谓也。诸妄尽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现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无限。岂必临终。是故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二我往佛处

  【经】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疏】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今言终时。正暖尽识去。心不颠倒者。以一心不乱。故不颠倒。以不颠倒。故不生他处。即得者。言其速也。

  【钞】颠倒者。由其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如前所谓将舍暖触。一生所作。俱时现前。心神惶怖。动止挥霍。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爱父母。乃至小圣初心。犹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径生彼国。如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又言一切国土。唯想所持。净想成就。必得往生。固无疑也。他处者有三。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国土。三者彼国边地。今皆拣之。速者。不经中阴。不隔时日。观经所谓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也。又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则往生净土时。所云在定者。今心不颠倒是。所云动念者。后愿生彼国是。 

  【疏】大本云。其身体非世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自然虚无之体。莲华中化生。亦无乳养之者。

  【钞】积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爱为因。四大为体。故不由胎狱。托质华池也。亦无乳养者。明自然增长。非如北洲。犹待指端出乳而为养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乱。作三九因。更细分之。亦应无量。

  【钞】三九者。大本三辈。观经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复各分胜劣。后得往生。如其本因而为品位也。三辈者。如大本谓上辈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 国。,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是名上辈生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辈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辈。是名中辈生者。配前。则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辈。是名下辈生者。配前。则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观经所云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罗尼门者。有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者。有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者。配前。则双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浅。故成三品。例上辈也。中之三品。有生彼国。即得阿罗汉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罗汉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罗汉者。配前。则事盈理歉。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中辈也。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国。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经于六劫。莲华乃开。发无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发菩提心者。配前。则有事无理。亦以深浅。故成三品。例下辈也。细分者。如前阶品中。分之又分。则百千万亿无尽辈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浅。而为次第也。

  【疏】如观经以上品上生为得无生忍。天台判属初地。而华严明无生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信有多品。况复余品。

  【钞】浅深者。八地净忍分中疏云。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如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前说犹通诸地。后唯八地所专。余如前序中辨。故知无生忍位。自有浅深。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细分之。亦应无量。

  【疏】又三辈九品。二经相配。诸说稍异。如辅正所解融之。

  【钞】观经疏云。此经九品。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孤山谓大本三辈。止齐观经六品。以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也。灵芝判三辈止对上品。故云诸说稍异。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唯约行因。则止齐中上。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克实而论。则烦恼不异菩提。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华严明念佛者。数与心等。即是三辈九品随因不同义。

  【钞】数心等者。华严二十三经。离垢幢菩萨偈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释云。数与心等者。谓随念随现。随念有二。一随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声。有一化佛从口中出等。二随念浅深。佛应称之。如临终见佛有胜有劣等。多少浅深。即辈品分别也。此人得见佛者。即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也。专念者。即一心不乱也。

  【疏】又志眼二种净业。亦三辈九品义。

  【钞】志眼法师云。往生一门。有二净业。一曰正观。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备修万善也。二事俱得。则了达四净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远作三土因耳。故知净土。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生。观净土一门。则圣人无弃物也。按所云正观。通乎上中。所云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师此论极善。观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从莲生。以第一品云金刚台故。今参合经论。仍以九品皆属莲生。

  【钞】八从莲生者。据观经上品上生文云。自见其身。乘金刚台。独无莲华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从莲生。然经论所明。历历皆说生西方者。俱从莲生。大本法藏愿云。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蝡。生我剎者。皆于七宝池内。莲华中化生。言皆。则概举九品矣。又云。他方诸大菩萨。欲见阿弥陀佛者。径于彼国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大菩萨。则必非中下矣。又云。其上辈者。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言上辈。即正对上品矣。并无最上不莲之意。又法华云。闻此经典。如说修行。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夫得无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曰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夫普贤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宝积明十心回向。后得莲华化生。夫十心菩萨。非上上品乎。以是参考。确有明证。问。果尔。则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刚台。不曰莲华。答。文互有无。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台。又将曰七从莲生乎。况中品之下。亦但云此人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文中并无莲华二字。又将曰六从莲生乎。夫既以不莲为胜。则中下劣品。何以不莲。又中品之上。独曰莲华台。其金刚台紫金台之类乎。其莲华之类乎。错杂不伦。进退无据。灼知文互缺而义必周也。愚意各有莲华。华各有台。台各不同。而金刚为台之最胜耳。如怀玉银台初来。金台继至。可验也。且台之义二。一者基台之台。则台在华下。如世刻像。下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是也。二者房台之台。则台在华内。如法华玄义。以莲表十如。至如是报文云。譬如莲实围绕房台。又云。实依于台。实者莲子。子藏台中。则世所谓莲房是也。又华严十地莲华文云。琉璃为茎。栴檀为台。玛瑙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并称茎台须叶。而涅槃亦云。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华。此所谓台。皆房台也。即法华甄叔迦宝以为其台之意也。观是。则知观经华座观中。先言作莲华想。次云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则华内之台也。又云。一一金色。处处变化。或作金刚台。或作珍珠网等。则华下之台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台。次云足下亦有七宝莲华。则紫金台在华下明矣。华必有台。台必有华。言金刚台。不言华。与言华不言台。文前后互显耳。但上上品一生莲中。即时华开。即时见佛。即时证道。其余则华开渐晚。见佛渐迟。证道渐远。以是分别。知上上独胜。非为无莲也。若以无莲为胜。有莲为劣。是薄莲也。何取于莲邦。而华座观。明佛坐莲华。则佛亦劣矣。理云何通。问。极乐九品。八从莲生。四明何为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说八从莲生。未说不莲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无莲华故。若果上上不莲。当必有说。而乃徒开其端。不竟其说者。何也。或此八字传写之误。安知不是极乐九品。必从莲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

  【钞】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弥勒。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犹豫。临命终时。方悔己过。以是生彼。才入边地。见七宝城。即便止住。于莲华生。亦有自然快乐。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以此为苦。故名胎生。非实胎育如人间也。又云。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层楼绮殿。好饰奇珍。宝帐金床。服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云。若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

  【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