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26

  ..續本文上一頁者得生佛前。亦終成見佛光也。若神遊大方。去留無礙者。置之言外。不爾。勉旃斯行。如上。則特爲設像。以助往生。何況一心不亂。感佛現前。乃慮爲魔。自生疑阻。

  【疏】稱理。則自性妄窮真露。是臨終佛現義。

  【鈔】妄心未盡。幽幽綿綿。是爲命根未斷。惑斷執空。情消見謝。人亡家破。煙滅灰飛。命終之謂也。諸妄盡除。不真何待。求佛不現前。不可得也。然而佛慈無限。豈必臨終。是故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二我往佛處

  【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疏】上言臨者。是將欲命終。今言終時。正暖盡識去。心不顛倒者。以一心不亂。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故不生他處。即得者。言其速也。

  【鈔】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所謂將舍暖觸。一生所作。俱時現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爲堂宇。就令作善。合生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叁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他處者有叁。一者娑婆世界。二者余佛國土。叁者彼國邊地。今皆揀之。速者。不經中陰。不隔時日。觀經所謂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也。又智者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則往生淨土時。所雲在定者。今心不顛倒是。所雲動念者。後願生彼國是。 

  【疏】大本雲。其身體非世人之身體。亦非天上人之身體也。皆積衆善之德。自然虛無之體。蓮華中化生。亦無乳養之者。

  【鈔】積善者。即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非以欲愛爲因。四大爲體。故不由胎獄。托質華池也。亦無乳養者。明自然增長。非如北洲。猶待指端出乳而爲養也。

  【疏】其往生者。由上一心不亂。作叁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叁九者。大本叁輩。觀經九品也。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複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爲品位也。叁輩者。如大本謂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 國。, 命欲終時。佛與聖衆。現其人前。便于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虛空中。去佛爲近。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發菩提心。專念回向。命終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上輩。是名中輩生者。配前。則得事有余。得理不足者也。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生彼宮宇。惟在于地。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九品者。觀經所雲上之叁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叁品。例上輩也。中之叁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叁品。例中輩也。下之叁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有經于六劫。蓮華乃開。發無上道心者。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者。配前。則有事無理。亦以深淺。故成叁品。例下輩也。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爲次第也。

  【疏】如觀經以上品上生爲得無生忍。天臺判屬初地。而華嚴明無生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信有多品。況複余品。

  【鈔】淺深者。八地淨忍分中疏雲。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爲忍。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如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前說猶通諸地。後唯八地所專。余如前序中辨。故知無生忍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故細分之。亦應無量。

  【疏】又叁輩九品。二經相配。諸說稍異。如輔正所解融之。

  【鈔】觀經疏雲。此經九品。爲令識位高下。即大本叁輩也。孤山謂大本叁輩。止齊觀經六品。以叁輩純明善行。不及惡人也。靈芝判叁輩止對上品。故雲諸說稍異。草庵輔正解曰。天臺以九品同叁輩者。乃約位次相同。不約行因而言。則孤山。靈芝。皆不違天臺。所以然者。以天臺但約位次。則輩品正同。二師唯約行因。則止齊中上。各有所據。取義不同。故不違也。克實而論。則煩惱不異菩提。始惡何妨終善。惡人既已成善。豈不賢聖同科。叁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疏】又華嚴明念佛者。數與心等。即是叁輩九品隨因不同義。

  【鈔】數心等者。華嚴二十叁經。離垢幢菩薩偈雲。以佛爲境界。專念而不舍。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釋雲。數與心等者。謂隨念隨現。隨念有二。一隨念多少。佛亦如之。如念佛一聲。有一化佛從口中出等。二隨念淺深。佛應稱之。如臨終見佛有勝有劣等。多少淺深。即輩品分別也。此人得見佛者。即阿彌陀佛現在其前也。專念者。即一心不亂也。

  【疏】又志眼二種淨業。亦叁輩九品義。

  【鈔】志眼法師雲。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淨土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遠作叁土因耳。故知淨土。正究理菩薩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衆生耳。又雲。圓機體道。是最上淨業。苟加願以導之。即預優品。愚樸之輩。但稱佛發願者亦生。觀淨土一門。則聖人無棄物也。按所雲正觀。通乎上中。所雲助行。通乎中下。又法師此論極善。觀者毋忽。

  【疏】有言九品。八從蓮生。以第一品雲金剛臺故。今參合經論。仍以九品皆屬蓮生。

  【鈔】八從蓮生者。據觀經上品上生文雲。自見其身。乘金剛臺。獨無蓮華二字。故言下之八品。乃從蓮生。然經論所明。曆曆皆說生西方者。俱從蓮生。大本法藏願雲。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蝡。生我剎者。皆于七寶池內。蓮華中化生。言皆。則概舉九品矣。又雲。他方諸大菩薩。欲見阿彌陀佛者。徑于彼國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大菩薩。則必非中下矣。又雲。其上輩者。命欲終時。佛與聖衆。悉來迎致。即于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言上輩。即正對上品矣。並無最上不蓮之意。又法華雲。聞此經典。如說修行。命終即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夫得無生忍。非上上品乎。又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曰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夫普賢往生。非上上品乎。又寶積明十心回向。後得蓮華化生。夫十心菩薩。非上上品乎。以是參考。確有明證。問。果爾。則上上文中。何以曰金剛臺。不曰蓮華。答。文互有無。不足泥故。何以知之。上品中生。亦曰乘紫金臺。又將曰七從蓮生乎。況中品之下。亦但雲此人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文中並無蓮華二字。又將曰六從蓮生乎。夫既以不蓮爲勝。則中下劣品。何以不蓮。又中品之上。獨曰蓮華臺。其金剛臺紫金臺之類乎。其蓮華之類乎。錯雜不倫。進退無據。灼知文互缺而義必周也。愚意各有蓮華。華各有臺。臺各不同。而金剛爲臺之最勝耳。如懷玉銀臺初來。金臺繼至。可驗也。且臺之義二。一者基臺之臺。則臺在華下。如世刻像。下作寶臺。臺上安華。華上安佛。是也。二者房臺之臺。則臺在華內。如法華玄義。以蓮表十如。至如是報文雲。譬如蓮實圍繞房臺。又雲。實依于臺。實者蓮子。子藏臺中。則世所謂蓮房是也。又華嚴十地蓮華文雲。琉璃爲莖。栴檀爲臺。瑪瑙爲須。閻浮檀金爲葉。並稱莖臺須葉。而涅槃亦雲。譬如莖葉須臺。合爲蓮華。此所謂臺。皆房臺也。即法華甄叔迦寶以爲其臺之意也。觀是。則知觀經華座觀中。先言作蓮華想。次雲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則華內之臺也。又雲。一一金色。處處變化。或作金剛臺。或作珍珠網等。則華下之臺也。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臺。次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則紫金臺在華下明矣。華必有臺。臺必有華。言金剛臺。不言華。與言華不言臺。文前後互顯耳。但上上品一生蓮中。即時華開。即時見佛。即時證道。其余則華開漸晚。見佛漸遲。證道漸遠。以是分別。知上上獨勝。非爲無蓮也。若以無蓮爲勝。有蓮爲劣。是薄蓮也。何取于蓮邦。而華座觀。明佛坐蓮華。則佛亦劣矣。理雲何通。問。極樂九品。八從蓮生。四明何爲有是言乎。答。四明只說八從蓮生。未說不蓮爲是何品。以中下品亦無蓮華故。若果上上不蓮。當必有說。而乃徒開其端。不竟其說者。何也。或此八字傳寫之誤。安知不是極樂九品。必從蓮生。俟高明更辨之。

  【疏】問。下品之外。複有胎生。爲實有否。答。表信力不堅故。實無胎生。

  【鈔】非胎生者。大本雲。佛告彌勒。若有衆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臨命終時。方悔己過。以是生彼。才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于蓮華生。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惟于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以此爲苦。故名胎生。非實胎育如人間也。又雲。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內宮。處以華觀。層樓绮殿。好飾奇珍。寶帳金床。服禦所資。悉皆豐備。而以閻浮金鎖。系其兩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又雲。若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本處。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又菩薩處胎經雲。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七寶。其樂無比。發意欲生彌陀佛國。而染著于此。不能前進。亦疑城邊地類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疏】問。既雲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鈔】智論雲。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