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是最後心。名爲大心。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那先經雲。王問那先。人生造惡。臨終念佛。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沒。人雖本惡。因念佛故。不墮泥犁。而得往生。亦複如是。則己之心力。佛之願力。交相成也。
【疏】問。既雲往生。昔人又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是乃有生無往。今曰往生。二義相戾。答。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爲往生。如華嚴解脫長者說。
【鈔】華嚴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嚴十方虛空。皆汝心內。是知極樂之生。生乎自心。心無界限。則無西無東。去至何所。狀其易穢而淨。脫舊而新。離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爲往。豈曰從此向彼。如世間經城過邑之往耶。解脫所說者。入法界品。解脫長者言。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若欲願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既雲隨意。則不越一念而生彼國。故知狀其得生。名之往生。實無所往。不往而往。不妨說往。究極而言。非但無往。亦複無生。不生而生。不妨說生。
【疏】問。兜率內院。昔人亦願往生。今何偏示極樂。答。因難易故。境勝劣故。主師資故。又問。勝蓮華世界。甚超極樂。何以不往。答。樂邦在近。不應求遠故。
【鈔】問意蓋謂彌勒亦現在說法。內院亦清淨莊嚴。而不求生。當是何故。答有叁義。一因難易者。凡生內院。必智斷功德。堪與聖流。非若極樂。但求生者。淨念成就。即克如願。無論惑業。昔奘師謂內院易生。良以兜率之離人世。可計由旬。極樂之去娑婆。曆多佛剎。彼論地。不論因。今論因。不論地。義各有取。然極而論之。奘師爲當時一類之機。此經乃萬世常行之道耳。二境勝劣者。內院不越叁界之中。極樂出過叁界之外。極樂疑城。尚無女人。內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猶勝天宮也。叁主師資者。彌陀圓萬德之果。已證如來。彌勒稱補處之尊。猶居等覺。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則彌勒方與觀音勢至。同侍導師之側。曰師資也。故見彌陀。即見彌勒。見彌勒。未必見彌陀也。又古德有雲。先生西方。後生龍華。亦大有理。偏求極樂。不亦宜乎。勝蓮華者。詳見前壽命文中。今謂華嚴較論國土。娑婆之後。即雲極樂。遠之又遠。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方曰勝蓮。則極樂者鄰邦。勝蓮者遐域也。喻如越饑吳稔。舉足即吳。舍吳不往。而遠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問。見有一生念佛。臨終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鈔】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謂雖不懈怠。亦不精進。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實用心。而未純一。雖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來世成就叁昧而得生彼。如梵網雲。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門謂才出頭來。一聞千悟者。是也。慎毋借口曰。某某念佛。徒勞無功。遂謗聖教爲不足信。
【疏】稱理。自性無形。是不顛倒義。自性無垢。是生極樂義。
【鈔】六祖雲。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是則求于正相尚不可得。將以何物而名顛倒。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垢不淨。是則求于淨相尚不可得。將指何處而號娑婆。不顛倒處。全身坐極樂蓮臺。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
○四結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疏】是利者。指上見佛往生。此言者。見斯大利。故說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願往者。則孤佛說。是爲第二重勸。
【鈔】無利益語。佛所不談。持名即得往生。于諸衆生有大利益。故佛說也。良由己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國已。聞法得道。還能廣度無量衆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雲大利。第二勸者。初言衆生聞者。止是得聞彼國莊嚴勝妙。故起願樂。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由。言一心持名。佛來接引。遂得生彼。則願當益切。故雲二勸。
【疏】又言利者。反顯不願往生之害。示欣厭也。
【鈔】此土修行。多劫升沈。不能解脫。今以稱名往生。遂登不退。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諸樂。害即衆苦。故當欣厭。
【疏】又我說者。正明無問自說故。
【鈔】見斯大利。急爲指陳。恐諸衆生遲遲失利。故不俟請問也。
【疏】稱理。則自性具足。是利義。
【鈔】試觀自性。欠少何事。靈知體上。彌陀聖衆終日現前。常寂光中。極樂淨邦無時不往。奈何佛見是利。衆生若盲。佛說是利。衆生若聾。雖是勞他金口宣揚。須是一回親見始得。
○叁交引佛言令斷疑惑(二) 初明佛同贊二釋經應贊
○初明佛同贊(二) 初本佛贊二他佛贊
○初本佛贊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獨我見是利而說此言。亦十方諸佛同見是利而說此言也。贊者。稱贊。歎者。感歎。不可思議者。上言我見是利。今極言其利非尋常之利也。文有叁轉。一。非無益。故雲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雲功德之利。叁。非但功德之利。故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以是贊歎。非偶然故。
【鈔】稱贊者。稱揚贊美彼佛廣大功德。令人歸信也。感歎者。感激歎息。此法人天希有。曆劫難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聞。悲者。悲其聞之晚也。不可思議。是此經原名。義見前序。經名不可思議者。正以阿彌陀佛。有此不可思議大功德也。文有叁轉者。利中多含。展轉深廣。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間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間因故。是名大利。叁。不思議功德者。出世間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蓋功德雖勝事福。于中複分勝劣。有可思議。有不可思議。今是不可思議之功德也。故大利中。複稱大利。
【疏】不可思議。如聲王中說。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不可思議。若能信如是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議。
【鈔】此分爲四。一是施法廣大功德。謂無量壽。無量光。叁寶道品種種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謂水鳥樹林。鹹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衆生皆具相好神變等。叁是信受宿根功德。謂難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無量善根等。四是果報難勝功德。謂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會。即得不退轉地。畢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雲不可思議。如金剛般若雲。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謂同居即寂光。正謂應身即法身。因謂七日功成。果謂一生不退。亦複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議也。昔英法師。于東都講華嚴經四十遍。因入綽禅師淨業道場。深入叁昧。歎曰。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議。
【疏】稱理。則自性離心言相。是不可思議功德義。
【鈔】起信論雲。是心從本以來。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是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滯句者迷。承言者喪。然則當如之何。縱饒緘口忘機。依然墮落無記。是之謂不可思議。
○二他佛贊(六) 初東方二南方叁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東方(叁)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東方亦有阿[門+衆]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引諸佛贊者。見此淨土法門。乃千佛萬佛。無量諸佛。異口同音之所贊歎。當谛信勿疑也。唐譯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東方者。舉方常法。亦以東表智故。
【鈔】十方者。奘師譯有四隅。則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攝隅。故文省也。舉方常法者。經中凡舉十方。每先東爲首。東者。于時爲春。萬物生長。有智慧義。以智者。萬法之先導。故首舉東方。即舍利文殊首衆意也。
【疏】舉六方者。釋迦處中故。
【鈔】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獨不舉。蓋釋迦處娑婆世界。以本所居爲中。前之後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門+衆]鞞者。此雲不動。法身不動故。一雲。不爲二邊之所動故。
【鈔】法身者。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妙覺地無所增。無明地無所減。湛然常住。如如不動故。二邊者。有無也。有不能使之著相。無不能使之落空。不斷不常。二不動故。問。東屬春生。于卦爲震。震者。動也。雲何佛號不動。答。以是即動即靜。應萬變而常寂。故雲不動。華嚴以東方爲不動智。正此意也。
【疏】須彌相者。佛相無盡。如須彌故。
【鈔】須彌。此雲妙高。衆寶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無不具足。是之謂妙。人天二乘。及諸菩薩。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謂高。
【疏】大須彌者。佛德高廣。如大須彌故。一雲佛名大于須彌。如維摩中說。
【鈔】須彌高廣。超于七金。以對七金。名之爲大。佛德高廣。無以爲比。如大須彌也。佛名者。維摩經雲。名稱高遠。逾于須彌。則謂大過于須彌也。
【疏】須彌光者。佛光廣照。猶如須彌。映蔽衆生故。
【鈔】光有二義。一者須彌寶成。寶能發光。如佛淨極光通故。二者須彌體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無量故。
【疏】妙音者。法音圓妙。說法稱機故。
【鈔】圓妙者。如維摩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又雲。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難悉舉。且舉五佛。以等攝之。恒河亦雲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鈔】恒河在西域無熱池側。香山頂上。有無熱惱池。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廣四十裏。沙逐水流。至爲微細。佛近彼河說法。故凡言多。常取爲喻。明東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數也。若據法華一塵一劫之喻。則恒河者猶爲至少。今舉恒沙。意實無盡故。大本雲。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贊歎阿彌陀佛所有功德。則恒沙未足以盡之也。
【疏】以上佛名。靈芝雲。相傳不釋。亦有釋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願等。亦無礙故。
【鈔】不釋者。以佛具萬德。不可以一德稱故。亦有釋者。…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