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P28

  ..續本文上一頁以佛德融通無盡。亦可以一攝萬。偏舉一德。即備衆德故。故舉因則該果海。舉果則徹因源。無有智而不悲。悲而不智。無有行非願起。願不行成。如堯仁舜孝。禹儉湯寬。亦互具故。

  【疏】稱理。則自性智慧不可盡。是東方恒沙佛義。

  【鈔】東方義見前解。有形之物可盡。智慧不可盡。外求智慧可盡。自性智慧不可盡。曰恒沙者。亦少分喻耳。所以道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疏】其國者。本所住國。各于其國者。見佛佛皆然也。左右爲廣。前後爲長。叁千大千。詳如俱舍中說。覆大千者。極言舌相之廣長也。以多劫口業清淨故。若詳其由。如華嚴中說。言此以明佛語爲必可信。令斷疑也。

  【鈔】俱舍論頌雲。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爲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爲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今釋謂四大部洲。二輪日月。一須彌山。從下地獄。至六欲天。從欲天至梵天。齊此色天。名一世界。一一數之。積而至千。名曰小千。又以小千爲一。一一數之。積而至千。名曰中千。又以中千爲一。一一數之。積而至千。名曰大千。以叁次言千。曰叁千大千。其實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經中一佛土也。彼阿[門+衆]佛。乃至恒沙諸佛。各各主此大千世界。今謂諸佛各于本界。出廣長舌。覆其界內。無不遍也。口業清淨者。謂不爲妄言。绮語。惡口。兩舌。常爲真實語。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而言多劫者。經雲。凡夫舌過鼻尖。表叁世不妄語。佛乃無量劫來。曾無妄語。久積功德。感斯勝相也。詳其由者。華嚴離世間品雲。菩薩有十種舌。所謂開示演說無盡衆生行舌。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贊歎諸佛無盡功德舌。乃至降伏一切諸魔外道。除滅生死煩惱。令至涅槃舌。是爲十。菩薩成就此法。得如來遍覆國土無上舌。則不止一因。故言詳也。必可信者。凡夫舌相。不過叁寸。古謂掉叁寸舌。則毀譽抑揚。循其私意。容未可信。佛具如是廣長之舌。甯有妄乎。其所贊歎。更疑不信。無有是處。

  【疏】又行位菩薩。尚有廣長舌相。更過于此。今猶略說。

  【鈔】菩薩舌相者。華嚴十行位菩薩。成就十無盡藏。其說法時。以廣長舌。出妙音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言十方一切。則不止一大千而已。菩薩且然。何況如來。今且各就本國。故雲略說。其實佛贊淨土。遍十方一切世界也。

  【疏】慈恩雲。佛之舌相。證小。則覆面門。以至發際。今覆大千。證大事也。又雲。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悉真實故。則覆面之舌。已無妄語。況覆大千乎。

  【鈔】舌相小大者。以佛得色身叁昧。六根自在。證小證大。各隨其意。言大事者。法華雲。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謂令衆生皆入佛乘故。今贊淨土。現此舌相。則知淨土法門。是爲大事。同法華也。苟非大事。則所謂割雞焉用牛刀也。又菩薩覆面者。舉劣況勝。勸信之至也。

  【疏】又十方者。且就橫說。若豎說者。通乎叁際。無不贊歎。

  【鈔】以方例世。則前乎迦葉。乃至過去無量諸佛。後乎彌勒。乃至未來無量諸佛。必其廣長舌相亦遍覆叁際也。諸佛相同。則心同。智同。願同。既六方贊歎此經。知叁世諸佛。亦必贊歎此經。如六方也。所謂無間說者是也。

  【疏】稱理。則自性周法界。是廣長舌義。

  【鈔】古謂溪聲即是廣長舌。然則廣長舌相。不獨諸佛有之。衆生有之。即萬象皆有之。是故情與無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說遍覆時。已成雙橛。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誠實。明必可信。以是廣長舌端。出誠實語。謂此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汝當谛信。莫懷疑也。信義詳後。

  【鈔】必可信者。以誠則真懇無僞。實則審谛不虛。所謂師子吼。無畏說。千聖複起不能易。萬世守之則爲楷者也。稱贊不可思議功德。連下十六字。此經原名也。唐譯止言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議功德攝淨土中故。此不可思議。上文贊佛。今乃贊經。其義一也。故不重釋。護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護。令其安隱。無諸障難故。佛心憶念。令其精進。無有退墮故。觀經雲。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又經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又十種利益雲。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此本師護念。而十方諸佛同此護念。當知念佛佛念。感應自然。不可誣也。

  【疏】又八地始蒙佛護。故知往生。地位非淺。

  【鈔】八地佛護者。華嚴謂八地菩薩。常爲如來之所護念。今此頓超勝地。故曰非淺。

  【疏】諸佛告語衆生。古有二說。一謂轉引。一謂同時。今兼用之。

  【鈔】轉引者。慈恩謂六方諸佛。告本國中之語。釋迦轉引以證己言。靈芝謂是釋迦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贊歎。今兼用者。以此廣大最要法門。諸佛平時必所常贊。而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齊贊。亦複何礙。彌顯此經。乃普眼法門。遍乎法界。一說一切說也。

  【疏】稱理。則自性不變。是誠實義。自性不離。是護念義。

  【鈔】純真絕妄。萬劫如然。言誠實者。孰過于是。即今一視一聽。一言一動。莫不與俱。亘古亘今。常護常念。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何得誠言不信。護我偏違。可謂自诳自欺。自逃自逝。

  ○二南方(叁)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日月燈者。大智無盡故。

  【鈔】大智無盡者。日照晝。月照夜。燈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繼續。更無窮盡。佛之大智。橫亘十方。豎通叁際。方猶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義。名一切智。月以清涼照夜。有解脫義。名道種智。燈繼日月。通乎晝夜。不住二邊。是中道第一義谛。有法身義。名一切種智。

  【疏】名聞光者。名稱普聞。如光遠照。

  【鈔】實大聲宏。故有名稱。普遍聞于十方無量世界。如日光照。無所不被。

  【疏】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喻照耀。

  【鈔】二智者。權智照事。實智照理。事理炳然。雙照不昧。如兩肩發焰故。又此二智。荷擔一切佛法。有肩義故。

  【疏】須彌燈者。須彌爲燈。照四天下。佛光廣照。亦如是故。

  【鈔】須彌爲燈者。如雲須彌爲筆。須彌爲椎等。極言燈量之廣大也。須彌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諸衆生。如須彌燈也。然維摩經言。須彌燈王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而究其國土。乃東方過叁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衆故。

  【疏】無量精進者。精進解見序分。但彼言常。此言無量。

  【鈔】無量二義。一者時無量。即是常義。二者事無量。自利利他。智行無邊故。

  【疏】稱理。則自性光明不可盡。是南方恒沙佛義。

  【鈔】南方爲離。離爲火。火內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靈焰何窮。華嚴光明覺品言。如來光明過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覺照。一切不從外得。故曰。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

  ○叁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叁西方(叁)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叁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無量壽。因與本佛同名。古有二說。亦俱有理。

    【鈔】二說者。靈芝謂諸佛同名甚多。決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應自贊故。慈恩謂設若自贊。理亦無妨。以導引衆生。令生勝意故。今雙取二說。謂據大本。過無邊佛剎。同名釋迦牟尼者。不可勝數。又觀音師觀音如來等。則無量壽之名。何止一佛。百千萬億。不可窮盡。若據佛分邊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將無自贊毀他。犯菩薩十重戒耶。我爲法王。于法自在。縱橫予奪。權實雙彰。苟有利于衆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可得雲自贊否。前之一說。恐人不知諸佛數如微塵。拘執一偏故。後之一說。恐人泥于不應自贊。昧佛神用故。二說兼成。理固無礙。

  【疏】無量相者。相好無盡故。

  【鈔】相好者。或叁十二相。或八萬四千相。或微塵相。德福無量。相亦無量也。昔志公現十一面觀音相。僧由不能舉筆。況佛相乎。

  【疏】無量幢者。功德高顯。喻之如幢。極其高顯。名無量也。又無量者。廣多義。

  【鈔】幢者。幡屬。又雲旗屬。刊定記。幢有七義。約之成五。一。高顯義。喻佛位極尊故。二。建立義。喻佛悲智。建立衆生。及菩提故。叁。歸向義。喻佛爲衆生所宗仰故。四。摧殄義。降伏一切諸魔軍故。五。滅怖義。如帝釋告諸天衆。汝與修羅戰時。設有恐怖。當念我七寶幢。其怖即滅。喻佛得無所畏。衆生念佛。即離恐怖故。今唯取高顯一義。攝余義也。廣多者。其幢多而無量。如經言。幢幡寶蓋。遍滿虛空。佛豎無量妙義。指示衆生。亦複如是。

  【疏】大光者。光輝廣被故。

  【鈔】光指化他之用。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乘小果。因地菩薩。皆有光明。比佛爲小。佛光映蔽一切。故雲大也。

  【疏】大明者。謂佛以大智。破諸惑盡故。

  【鈔】破諸惑盡者。一切智。破見思惑盡。道種智。破塵沙惑盡。一切種智。破無明惑盡。杲日當空。無所不照。雲大明也。雖前似覺他。此似自覺。各舉一德。義實互具。如上總說中辯。 

  【疏】寶相者。相好殊特。如寶尊貴故。

  【鈔】相好如寶者。佛有無量相。姑舉一二。目相。如經言。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毫相。如經言。琉璃筒。胸相。如經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經言。甄叔迦。皆所謂…

《s-33 阿彌陀經疏鈔(明 袾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