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P27

  ..续本文上一页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

  【疏】问。既云往生。昔人又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是乃有生无往。今曰往生。二义相戾。答。以生于自心。故不往而往。名为往生。如华严解脱长者说。

  【钞】华严重重法界。不出一心。楞严十方虚空。皆汝心内。是知极乐之生。生乎自心。心无界限。则无西无东。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脱旧而新。离一得一。似有所往。名之为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解脱所说者。入法界品。解脱长者言。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若欲愿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既云随意。则不越一念而生彼国。故知状其得生。名之往生。实无所往。不往而往。不妨说往。究极而言。非但无往。亦复无生。不生而生。不妨说生。

  【疏】问。兜率内院。昔人亦愿往生。今何偏示极乐。答。因难易故。境胜劣故。主师资故。又问。胜莲华世界。甚超极乐。何以不往。答。乐邦在近。不应求远故。

  【钞】问意盖谓弥勒亦现在说法。内院亦清净庄严。而不求生。当是何故。答有三义。一因难易者。凡生内院。必智断功德。堪与圣流。非若极乐。但求生者。净念成就。即克如愿。无论惑业。昔奘师谓内院易生。良以兜率之离人世。可计由旬。极乐之去娑婆。历多佛剎。彼论地。不论因。今论因。不论地。义各有取。然极而论之。奘师为当时一类之机。此经乃万世常行之道耳。二境胜劣者。内院不越三界之中。极乐出过三界之外。极乐疑城。尚无女人。内院外生。便有五欲。故曰下生犹胜天宫也。三主师资者。弥陀圆万德之果。已证如来。弥勒称补处之尊。犹居等觉。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则弥勒方与观音势至。同侍导师之侧。曰师资也。故见弥陀。即见弥勒。见弥勒。未必见弥陀也。又古德有云。先生西方。后生龙华。亦大有理。偏求极乐。不亦宜乎。胜莲华者。详见前寿命文中。今谓华严较论国土。娑婆之后。即云极乐。远之又远。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方曰胜莲。则极乐者邻邦。胜莲者遐域也。喻如越饥吴稔。举足即吴。舍吴不往。而远慕燕秦。惑亦甚矣。

  【疏】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念佛。未是一心念佛故。

  【钞】悠悠之徒。一生念佛。所谓虽不懈怠。亦不精进。未能一心。故不得生。若果真实用心。而未纯一。虽今世不生。亦植生因。必于来世成就三昧而得生彼。如梵网云。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宗门谓才出头来。一闻千悟者。是也。慎毋借口曰。某某念佛。徒劳无功。遂谤圣教为不足信。

  【疏】称理。自性无形。是不颠倒义。自性无垢。是生极乐义。

  【钞】六祖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是则求于正相尚不可得。将以何物而名颠倒。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垢不净。是则求于净相尚不可得。将指何处而号娑婆。不颠倒处。全身坐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

  ○四结劝

  【经】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疏】是利者。指上见佛往生。此言者。见斯大利。故说此一心持名之言也。不愿往者。则孤佛说。是为第二重劝。

  【钞】无利益语。佛所不谈。持名即得往生。于诸众生有大利益。故佛说也。良由己得往生。是名自利。生彼国已。闻法得道。还能广度无量众生。是名利他。具斯二利。故云大利。第二劝者。初言众生闻者。止是得闻彼国庄严胜妙。故起愿乐。未委如何得生。今出其由。言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则愿当益切。故云二劝。

  【疏】又言利者。反显不愿往生之害。示欣厌也。

  【钞】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较其利害。明若指掌。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故当欣厌。

  【疏】又我说者。正明无问自说故。

  【钞】见斯大利。急为指陈。恐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俟请问也。

  【疏】称理。则自性具足。是利义。

  【钞】试观自性。欠少何事。灵知体上。弥陀圣众终日现前。常寂光中。极乐净邦无时不往。奈何佛见是利。众生若盲。佛说是利。众生若聋。虽是劳他金口宣扬。须是一回亲见始得。

  ○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二) 初明佛同赞二释经应赞

  ○初明佛同赞(二) 初本佛赞二他佛赞

  ○初本佛赞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疏】承上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亦十方诸佛同见是利而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不可思议者。上言我见是利。今极言其利非寻常之利也。文有三转。一。非无益。故云利。二。非但事福之利。故云功德之利。三。非但功德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以是赞叹。非偶然故。

  【钞】称赞者。称扬赞美彼佛广大功德。令人归信也。感叹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难逢。令人悲喜。喜者。喜其得闻。悲者。悲其闻之晚也。不可思议。是此经原名。义见前序。经名不可思议者。正以阿弥陀佛。有此不可思议大功德也。文有三转者。利中多含。展转深广。初。事福之利者。修事相福。世间因故。是名小利。二。功德之利者。出世间因故。是名大利。三。不思议功德者。出世间上上因故。是名大利中大利。盖功德虽胜事福。于中复分胜劣。有可思议。有不可思议。今是不可思议之功德也。故大利中。复称大利。

  【疏】不可思议。如声王中说。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不可思议。若能信如是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又依正因果。四俱不可思议。

  【钞】此分为四。一是施法广大功德。谓无量寿。无量光。三宝道品种种等。二是神化周遍功德。谓水鸟树林。咸宣妙法。衣食服用。受用自然。众生皆具相好神变等。三是信受宿根功德。谓难信之法。能信受者。宿修无量善根等。四是果报难胜功德。谓即得往生。即得入上善会。即得不退转地。毕竟成佛等。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如金刚般若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依正因果者。依谓同居即寂光。正谓应身即法身。因谓七日功成。果谓一生不退。亦复超越常情。故俱不可思议也。昔英法师。于东都讲华严经四十遍。因入绰禅师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疏】称理。则自性离心言相。是不可思议功德义。

  【钞】起信论云。是心从本以来。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是故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滞句者迷。承言者丧。然则当如之何。纵饶缄口忘机。依然堕落无记。是之谓不可思议。

  ○二他佛赞(六) 初东方二南方三西方四北方五下方六上方

  ○初东方(三) 初列名显广二现相表真三发言劝信

  ○初列名显广

  【经】东方亦有阿[门+众]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疏】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千佛万佛。无量诸佛。异口同音之所赞叹。当谛信勿疑也。唐译具有十方。今缺四隅者。文省也。先东方者。举方常法。亦以东表智故。

  【钞】十方者。奘师译有四隅。则成十方。今止六者。以正摄隅。故文省也。举方常法者。经中凡举十方。每先东为首。东者。于时为春。万物生长。有智慧义。以智者。万法之先导。故首举东方。即舍利文殊首众意也。

  【疏】举六方者。释迦处中故。

  【钞】既言上下四方。中央何独不举。盖释迦处娑婆世界。以本所居为中。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仰之俯之。成六方也。

  【疏】阿[门+众]鞞者。此云不动。法身不动故。一云。不为二边之所动故。

  【钞】法身者。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妙觉地无所增。无明地无所减。湛然常住。如如不动故。二边者。有无也。有不能使之著相。无不能使之落空。不断不常。二不动故。问。东属春生。于卦为震。震者。动也。云何佛号不动。答。以是即动即静。应万变而常寂。故云不动。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正此意也。

  【疏】须弥相者。佛相无尽。如须弥故。

  【钞】须弥。此云妙高。众宝所成曰妙。迥出群山曰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无不具足。是之谓妙。人天二乘。及诸菩萨。相好皆莫能及。是之谓高。

  【疏】大须弥者。佛德高广。如大须弥故。一云佛名大于须弥。如维摩中说。

  【钞】须弥高广。超于七金。以对七金。名之为大。佛德高广。无以为比。如大须弥也。佛名者。维摩经云。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则谓大过于须弥也。

  【疏】须弥光者。佛光广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故。

  【钞】光有二义。一者须弥宝成。宝能发光。如佛净极光通故。二者须弥体大。光明亦大。如佛光明无量故。

  【疏】妙音者。法音圆妙。说法称机故。

  【钞】圆妙者。如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又云。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疏】如是等者。多难悉举。且举五佛。以等摄之。恒河亦云殑伽河。沙者喻多也。

  【钞】恒河在西域无热池侧。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至为微细。佛近彼河说法。故凡言多。常取为喻。明东方多佛。如恒河中所有沙数也。若据法华一尘一劫之喻。则恒河者犹为至少。今举恒沙。意实无尽故。大本云。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赞叹阿弥陀佛所有功德。则恒沙未足以尽之也。

  【疏】以上佛名。灵芝云。相传不释。亦有释者。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行愿等。亦无碍故。

  【钞】不释者。以佛具万德。不可以一德称故。亦有释者。…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