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三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梵呗歌偈,不但要大众化,更要通俗化、简易化、普遍化!

  六十年前,佛教两位大师太虚和弘一,合作“三宝歌”,为佛教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三宝歌的歌词仍然嫌深嫌长,弘一大师有不少的清凉歌选,属于艺术歌曲那一类的,不易普遍流传。佛光山的“三宝颂”,自前年问世以来,短短两三年内,录音带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就已经流通了五十万卷以上,可见通俗大众化的音乐为人所需要了。

  台大教授李中和、萧沪音,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中学杨勇溥等都为现代佛教歌曲作了不少曲谱,星云、煮云、成一、晓云、圣印、李炳南等法师和居士,都创作了一些歌词,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以音声作佛事,近年来,慈惠、慈容、心定、慧明、依空、依照等法师以诗偈弘法,效果辉煌,所谓“歌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我们呼吁寺院道场、十方大德,您们应奖励佛教音乐的创作,您们应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那么艰深难学;您们应该加强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里才能听到;您们应该要发展佛教音乐不只是修行唱的,是随时随地可唱的,是大众化的!

  (五)经文说法大众化

  佛经难懂,这是一般社会人士的看法,所以经常听到有人建议,应将佛经经文译成白话文,其实佛经经文不难懂,只是义理不易明白罢了。如果将佛经译成白话文,义理仍然不懂,因为像鸠摩罗什的译经,《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等,都是上等的白话文。我们现在说的经文说法大众化,是希望将经文中对人生有关系的、对生活有关系的、对做人处世有关系的、对修身安心有关系的……,将这些经文节录出来,供大众信徒读诵。如果经文需要解释,也要给大众能接受的,能应用的。

  在目前有一种现象:经文读来,似乎还有一些明白,但经过讲解反而不明白了,因为讲者卖弄他的研究学问,原本浅显的佛法,他谈玄说妙,硬是把经文讲得离生活很远,离现实很远。所以我们经常有个看法,讲经说法,给人不懂,是很容易的;给人懂得,那是千难万难啊!“事要理显,理要事明”,这是讲经说法大众化的不二法门。

  经文说法大众化,佛陀早有指示,所谓“契理”以外还要“契机”,契理容易契机难。我们为了契机,今后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运用的教材,不光是正本经文,我们应该为经文列表、分析、综合、引证;我们将经文说明大意,解释名相、意译经义、列出习题;如果这还不足,我们运用实物教具,幻灯影相,电视实景,资料介绍。其实这一切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让听者听了以后,得到实用,让佛法与他的生活有关,与他的身心有关,在他接触佛法以后,不断的要让他感觉到我明白了,我懂了,我觉悟了,这才是大众化的经文说法。

  (六)慈悲处世大众化

  说到慈悲处世,这是欲令佛法普及世间最重要的,观音菩萨就是因为大慈大悲,所以能够供奉在每一个人家的正厅。慈悲,人人需要,佛教徒只要有慈悲的形象给人,弘法利生,必定事半功倍。

  令人难以理解的,一般人学佛以后,自我发心,勤劳修道,都有进步,只是对人的慈悲处世,不易进步。在性格上的气势、恶口、争执、计较、冷漠、无情等,给予别人对佛教产生了最不良的印象。

  当然,佛教弘传者,多是慈悲有德之人,这些人大都在深山古寺中安居,甚少在社会上活动。我们希望要能把慈悲带给各层社会,要能把慈悲给予一切大众。明白说,就是将消极的慈悲,转为积极的慈悲;将有缘的慈悲,转为无缘的慈悲。

  大众化的慈悲处世,只要我们面孔有表情,有微笑;眼睛有眼神,有关怀;口中有好话,有赞美;手脚肯服务,肯助人;心里有祝福,有尊重;当然继之同事、利行、布施、爱语。把法喜给人,把禅悦给人,把信心给人,把方便给人,能够如此,谁不接受佛法呢?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佛教应该生活化,这是不争的需要。因为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没有生活,何成人生?佛教为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不重视人间的生活,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拥有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情爱的生活,美满的生活等。可惜出世思想浓厚的佛教,不重视人间丰富喜乐的生活。弘扬传播的都是所谓清修、淡泊、苦行、绝情、止欲、观死等的教义,人间已经是苦海,加之这些想法,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惨雾。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其实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二而一,一而为二,不宜分开,不宜偏废。生活化的佛教,应该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热、不贪不拒、不执不舍的中道生活。

  所谓佛教的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质并观的生活,就是法乐世乐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还有:感情是用般若智能净化的感情,财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财富,事业是用道德精勤创造的事业,信仰是用正知正见体验的信仰。

  末法时代的佛教,有的重视生死,但不重视生活;有的重视生活,但生活里没有佛法。没有佛法的生活,自私、贪婪、瞋恚、怨恨、邪见、愚痴、嫉妒、陷害、……无所不有的罪恶,无所不有的业障,所以我们提倡生活的佛教,希望每个人从生活,从身心,都能做到从占有到奉献,从怨毒到慈悲,从邪见到正思,从破坏到成全。因为生活化的佛教,才是正正当当的人间生活。佛教如何生活化?兹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每日课诵生活化

  做一个佛教徒,在每日生活上总应该有些佛法,有些修持。经说:“二六时中,不忘佛法”,这是不易奉行,但早晚到佛堂上香礼拜,总是需要的。

  出家的僧侣、朝暮课诵生活化,确已做到,但在家信徒,常有人一提到修持,都推托说没有时间,其实修行也不一定要多少时间,即使一个最忙碌的在家信徒,早晨持诵十念法、晚间禅坐五分钟,这是很容易实践的修行。

  兹提供一份在家修行的时间表:

  一分钟的修行:早晨起床盥洗后,先到佛前点燃一炷香,顶礼三叩首。

  五分钟的修行:或早或晚,佛前三拜,《般若心经》一卷,四句回向文。十口气念佛名号(十念法)。静坐观心(观佛像亦可)五分钟。

  十分钟的修行:早晨一卷《普门品》,晚间一卷《弥陀经》,不定时的大悲咒三遍。

  十五分钟的修行:礼佛十二拜,《金刚经》一卷。

  三十分钟的修行:礼佛二十四拜,《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等任何经典一卷。

  一小时的修行:总合前面的或增或减,可互为运用。

  (二)供养斋戒生活化

  宗教徒在就食前对所信的宗教教主做一个祈祷或供养,这是非常应该的。回教、耶教都非常重视食前的祈祷,佛教在家信徒则少奉行食前的信仰,出家僧徒在食前的供养咒,唱诵时间又嫌长了些。我们建议无论僧信二众,在食前应正正派派、恭恭敬敬的合掌,称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或“供养佛,愿修一切善行;供养法,愿断一切恶事;供养僧,愿度一切众生”,佛教食前的供养,比耶、回教食前祈祷要好得多。祈祷感谢上帝的赐给,这是贪心;供养三宝和十方众生,这是舍心、敬心,每天实践舍敬之心,对于每日生活有安定美好的帮助。

  每天食前的供养以外,每月六斋日的斋戒更应热心参樱衷诟魉旅恐芄残弈罘鸹幔恐芙鸶侦幔邢嗨屏盏囊馕叮斯卣洌型暾囊蝗找灰沟男扌谐绦颍杂谔安_的世俗生活,能在每月有六天在寺院学习出家生活,对每一个参加者提升精神性灵世界,净化身心安祥体验,有非常大的效益。希望各寺院道场推行生活化的佛教时,能够注意及此。因为做一个佛教徒,他生活里没有修行,没有斋戒,他体会不出佛法的利益!

  (三)量力捐献生活化

  佛法弘传利生的事业,必然要仰赖信徒的捐献供养,福田思想的价值很高,但信徒的捐献布施,必须要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发心。不自苦,就是自己捐出后不感到受苦为难;不自恼就是指捐出后不悔恨懊恼。信徒捐献善款,这不只是功德,而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信徒有长期捐献的习惯,他就不会自私、贪污,深切明白钱多并不表示富有,乐善好施才是富者。信徒捐献应以收入的十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为限,细水长流,才是合法的布施。但受者接受了捐献,不可有聚集财富的观念,应该依照施者的意愿,把善款用在应用的地方,要知因果法则,施受之间,丝毫不能错乱的。

  佛教徒今日捐献观念已有进步,过去只知建寺、印经、放生、装佛像等有功德,但现已知道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的重要。

  福田,福田,你这块福田,究竟能种些什么?长些什么呀!

  (四)日行善事生活化

  童子军尚且日行一善,佛教徒更应该日行善事,越多越好,但什么才是善事呢?

  我们认为谦逊是善事,尊敬是善事,爱语是善事,微笑是善事,感恩是善事,报德是善事,助人是善事,服务是善事,憎恶(与人无关的私事)是善事,扬善是善事,惜福是善事,结缘是善事,节用是善事,喜舍是善事,随心祝福是善事,随心欢喜是善事,……总之,对人有益而无害的都是善事,做善事为什么怕多呢?

  佛教徒在生活里行善成为习惯,自己每天举心动念皆是善意,自己每天一言一行皆是善事,自然而然的自己是一个善人,起善心,做好事,还有什么困难呢?

  当然,善门难开,好人难做,这也是事实;所以有些人为善遇到挫折,就悔心退意,不能坚持下去,这不算真正的善事好人。真正的善心好事,是不怕魔难,不惧困危,因为世事颠倒,人心险恶,更是需要我们积极行善不能后退啊!

  (五)道场效劳生活化

  一般人以为信佛就要出钱做功德,其实到道场效劳出力更有功德。

  在道场里效劳出力时,就要说好话,就要生好心,所以效劳的意义就更大了。

  怎样到寺院道场里效劳呢?

  寺院的佛殿把它打扫得整齐清洁,庭园里的花草树木把它修剪得美观幽雅,阅览室的书报把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厨房里的菜饭帮助烧得可口,客堂里预备一桶香美的热茶。寺院就是我们信徒法身慧命的家庭,和我们色身肉体寄住的家庭并无二致,所以到寺院效劳,是信徒的份内之事,寺院僧众不但应该接受信众效劳,更要鼓励欢迎信徒的效劳,因为四众弟子共同护持道场,道场才会发出更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

  “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佛教兴亡,僧信有责”,佛教的前途,我们僧信四众都应该关心留意,都应该分担责任。道场效劳生活化,就是要我们把佛教、寺院、弘法、度人的发心都能实践在生活里,则佛教的前途还没有希望吗?

   (六)忏悔忍耐生活化

  我们佛教的行者,在修道的生活,应该要日日忏悔,事事忍耐。

  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我们每天不知要多少次忏悔才好,富兰克林说:“犯过的是人,悔过的是神,过而不改的是魔。”忏悔是进德修业的必备条件,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必要过程:“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每天都应该对佛陀、对师长、对父母、对朋友说:“我错了”、“我很惭愧”、“我不该说”、“我不该做”、“我不该……”自然就会悔过灭罪!

  说到忍耐,这是大家所应具备的力量,佛陀说:“布施、持戒,都不及忍耐的功德。”忍耐,不是消极的退让,是更积极的担当!

  所以我们要忍耐自己的主观执着,委屈自己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成见私利,委屈自己重视多数人的所需;我们忍耐自己私怨情仇,委屈自己顾念佛教和大众的利益,不要斗争;我们要忍耐自己的意气和情绪,委屈自己放弃私心私见,为教要团结合作。

  在生活里有忏悔忍耐,就有力量改过迁善,就有力量担当责任,全佛教徒人人如此,佛教还怕没有前途吗?

  佛教的前途在哪里里?我们在这一篇论文里提出四点意见:

  一、佛教应该人间化,

  二、佛教应该现代化,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四、佛教应该生活化。

  我们希望这四点意见,全佛教僧信四众都能接受,则定然会有助于佛教的前途发展!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三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