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三讲)▪P2

  ..续本文上一页

  佛教过去重视道业、学业,不重视事业。在宗教中重视事业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可以说全世界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医院、学校、服务等机构;日本佛教比较提倡佛化事业,大学、中学、百货公司、大饭店,可以说各宗派竞相设立。可怜的中国佛教,由于过去不重视入世事业的现代化,佛教经济靠田产收租,共产党把田共产瓜分了,国民党把田三七五也分了,没有事业经济来源的佛教,今后怎能服务社会?怎能福利群生?

  近年来,台湾佛教由于信徒人口的增加、福田供养的普遍、法会油香的收入、经忏佛事的增加,共修集会的补助,虽然佛教经济不成问题,但是何若有事业更能为佛教经济打好基础。

  台中菩提医院是佛教医院,但办理得不见起色;花莲慈济医院,为佛教争取莫大光彩;佛光山云水医院送医疗到偏远山区,成绩也有可观;全省佛教办有很多幼稚园、托儿所,可以说有声有色。

  我们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业、文教事业而已,现代化的佛教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佛教经济的发展,为佛教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

  (四)建筑设备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寺院道场不断翻新、扩建、增设,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想到三四十年前,大陆的名山古刹不谈,在台湾,教堂都建在十字路口,但你如到某一个寺院访问,只要你走到无路的陋巷,环境卫生最差的地方,那寺院道场就到了。可是近年来,观光胜地,大路高楼,都有寺院的建设,建材也采用现代产品,遗憾的是除正殿为佛座以外,其它的厅堂,大都用来供奉禄位,安座佛像,甚少注意到现代化讲堂、简报室、图书馆、会议厅、禅堂等的设立。因此,寺院道场再多,不足为佛教担当现代化的任务。尤其寺院的设备显得不够高雅,不很实用,例如一个大型客厅,皆不多见。现在社会上的信徒,集合一部或两部以上的游览车到处访问朝山,比比皆是,各寺不是以大殿待客,就是斋堂茶点。其它庭院空间、活动场所、停车位置、卫生设备,在在都应注意。因为建筑设备现代化了,才能接引现代化的信徒。

  (五)组织行政现代化

  过去的丛林寺院,非常重视组织。所谓四大堂口,四十八单职事,堂主书记,分有列职、序职,真是井然有序,上下互尊。遗憾的是政府法令破坏了佛门清规,监督寺庙条例,多不合理;只认管理人不认住持,住持沦为雇员,破坏传统,一个寺庙两个头,僧俗争端,纠纷时起,恶法恶行,莫此为甚!

  当然,现在四十八单职事,在寺院中已不够应用,例如现在寺院,多办有养老育幼事业、心理辅导、护理医疗、水电总机、社教说法等,应有新的职事名称安立,尤以现在社会变迁过大,设若没有适应现代的组织,吃亏损失的仍然是自己。

  现在寺院组织行政最大的缺点,就是住持没有任期,一任住持,至死方休。职事没有进修的机会,彼此没有轮调的制度;滥收徒众,滥受戒法,师道没有尊严,伦理不受重视。更有甚者,经济财物全凭个人处理,致使问题重重。寺院住众,大都只凭道德良心,不重法制规章,行政经验固然缺乏,公门常识又差,若不建立现代化的组织行政,混乱一团,可以想见!

  (六)会议礼仪现代化

  过去丛林寺院,只有上座开示,初学闭眼聆听,很少开会议决。戒律中虽有三番羯摩、诵戒布萨,但已少人奉行;民权初步、会议常识更少人注意。现在时代进步,到处有里民大会,各种座谈会、协调会,尤以寺院有信徒大会、佛教会有理监事会,如果不重视会议法规,不重视众议公论,不守时守分,不敬你赞他,必然不能适应时代。

  现代人的生活里多了一项会议,另外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例如求法的礼仪、参访的礼仪、殿堂的礼仪、共处的礼仪、行坐的礼仪、进退的礼仪、问答的礼仪、宴会的礼仪等,如果没有活动集会的认知,如果不明白这现代化的常识,不是现代人,怎能弘传现代佛法?

  三.佛教应该大众化

  佛法往哪里里求?佛法在大众中求。《维摩经》云:“众生即佛国净土”,佛陀经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所以佛教非常大众化的。

  《华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可见佛陀说法大众化的程度。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不舍弃一个众生,可见佛陀对大众的重视。

  非常遗憾的是有人总想把佛法学术化起来,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古董。谈玄说妙,自得其乐,怎奈违背了佛陀的本怀,忽视了佛教根本以大众为基础的精神。佛法僧三宝,僧团即众义,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以众为我,以我为众”。《金刚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大众化的佛教,不是与众生有关的佛教,就已经不是佛教了。

  常有人说,从政的妙诀,“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佛教传教者也应有此契机的方便。当然,我们要化导社会,不应为社会所化。但世人皆爱金钱、爱情、名位、权力、眷属、物质等等,但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发出离心,放弃人间。我们应适当的引导大众的正思,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义的政治生活,服务的社会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伦理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因为世间金钱爱情不一定是不好的东西,“法非善恶,善恶是法”,好比金钱可以救人,但也可以害人;爱情可以给人幸福,但也可以给人烦恼。所以大众化的佛教,当肯定的肯定,当否定的否定,不可把大众所依靠的世间全部否定了他的价值。

  佛教要如何大众化呢?也提供六点意见如下:

  (一)生活行为大众化

  佛门僧侣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乐于山林宁静,有的喜好都市人多;有的性好禅坐独修,有的钟爱持名念佛,有的苦行发心,有的乐观进取,有的弘法传教,有的广结善缘。不管怎样,僧侣应有大众化的性格,应有为大众发心服务的愿力。

  我们见过不少的禅和子,人虽在深山古寺潜修,但当百年过后,仍把一生仅有的些许积蓄,拿出来请客堂为他布施“供众结缘”,所以即使孤僧头陀,最后仍不忘大众的重要。

  过去的禅者,“饥来吃饭,倦来就寝”,就是大众化最标准的生活行为,一个初学者乍到丛林,禅师总是叫你“吃茶去”,“洗钵盂去”,“扫地去”,“锄地去”,这都是要你不可忘记生活行为,不可忘记生活行为大众化!

  大众化的生活行为,就是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面,不要古怪,不要偏激,要面对现实,走向社会,靠近大众。随缘随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

  (二)深入社会大众化

  要入深山容易,要入社会很难。入社会,化社会,有时没有能化社会,反被社会化了。千百年来的佛教,就是因为不能深入社会,和社会脱了节,致使佛教和社会大众疏离,不能在群众中植根。

  佛陀成立教团,最初用托钵乞食维持生活,这就是要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在僧信之间,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维摩大士是一个深入社会的大乘行者,《维摩经》中介绍维摩大士说:“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佛陀到娑婆浊世度众,观音在各趣现身说法,地藏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语,维摩有随缘度生的方便,所以我们提倡大众化的佛教,要能深入社会。佛教僧侣不一定只在寺内清修,可以到军营作军中布教师,可以到监狱作监狱教诲师;可以担任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可以在各地医院负责心理医师;可以问政而不干治,可以参影而不演;可以协助劳工运动,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唯有深入社会,佛教才能大众化!

  (三)文宣传播大众化

  现在的社会,一切都靠文宣,公司行号开幕要文宣,选举公职人员要文宣,图书杂志流通要文宣,各级学校招生要文宣;文宣文宣,一切都靠文宣。宗教的传播,更要借重文宣。天主教、基督教,是最重视文宣的宗教,近来,连妈祖宫、一贯道都在注重文宣。其实佛陀最重视文宣的价值。例如对一切经义,一再鼓励大家读诵,可惜目前佛教界,自命清高,披说、书写、辗转流通。以为行善不欲人知,功德才大;其实为了影响力,为了广度众生,不可忽视文宣的大众化。

  中国佛教会支持的电视“光明世界”,慈明寺支持的电视“大*轮”,佛光山支持的电视“甘露”、“信心门”、“佛学讲座”、“禅话”等,十多年来,台湾佛教日渐兴隆,这不能不归功电视的文宣传播,和诸大德的讲演弘法,以及书刊出版发行。

  当然,我们佛教界的文宣仍然不够,例如:通俗化的大众读物不多,文艺化的大众读物不多,妇女、青年、儿童等的专刊不多,布教学的专书不多,警世的标语不多,可读的佛法手册不多,深入社会的佛法文宣更是不多。

  多少年来,台湾有一位陈居士,在各地电灯杆上钉了“南无观世音菩萨”的铅皮牌,影响社会人心至深,假如能再多一些警世善语,文宣的意义就更大了。

  (四)梵呗歌偈现代化

  佛教的梵呗歌偈,本来是因为弘法传教的,但不知怎样的,现在都在作为赞礼修持。佛教的音乐不出山门,山门外怎有佛法呢?

  佛教的梵呗歌偈庄严耐听,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甚至有少数人不望改进,以为信徒难学,才成其专家可贵。基督教的圣诗,信徒儿童人人都会,青年们以参加圣诗班唱圣诗为乐,所以我们佛教的…

《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