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

  佛教過去重視道業、學業,不重視事業。在宗教中重視事業的是天主教、基督教。可以說全世界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醫院、學校、服務等機構;日本佛教比較提倡佛化事業,大學、中學、百貨公司、大飯店,可以說各宗派競相設立。可憐的中國佛教,由于過去不重視入世事業的現代化,佛教經濟靠田産收租,共産黨把田共産瓜分了,國民黨把田叁七五也分了,沒有事業經濟來源的佛教,今後怎能服務社會?怎能福利群生?

  近年來,臺灣佛教由于信徒人口的增加、福田供養的普遍、法會油香的收入、經忏佛事的增加,共修集會的補助,雖然佛教經濟不成問題,但是何若有事業更能爲佛教經濟打好基礎。

  臺中菩提醫院是佛教醫院,但辦理得不見起色;花蓮慈濟醫院,爲佛教爭取莫大光彩;佛光山雲水醫院送醫療到偏遠山區,成績也有可觀;全省佛教辦有很多幼稚園、托兒所,可以說有聲有色。

  我們希望的不光是佛教的慈善事業、文教事業而已,現代化的佛教事業,應包括工廠、農場、保險、銀行、公司,所謂工農商等,佛教寺院可以鼓勵信徒設立,僧信合作,爲佛教經濟的發展,爲佛教事業的現代化立一個楷模!

  (四)建築設備現代化:

  近年來各地寺院道場不斷翻新、擴建、增設,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想到叁四十年前,大陸的名山古刹不談,在臺灣,教堂都建在十字路口,但你如到某一個寺院訪問,只要你走到無路的陋巷,環境衛生最差的地方,那寺院道場就到了。可是近年來,觀光勝地,大路高樓,都有寺院的建設,建材也采用現代産品,遺憾的是除正殿爲佛座以外,其它的廳堂,大都用來供奉祿位,安座佛像,甚少注意到現代化講堂、簡報室、圖書館、會議廳、禅堂等的設立。因此,寺院道場再多,不足爲佛教擔當現代化的任務。尤其寺院的設備顯得不夠高雅,不很實用,例如一個大型客廳,皆不多見。現在社會上的信徒,集合一部或兩部以上的遊覽車到處訪問朝山,比比皆是,各寺不是以大殿待客,就是齋堂茶點。其它庭院空間、活動場所、停車位置、衛生設備,在在都應注意。因爲建築設備現代化了,才能接引現代化的信徒。

  (五)組織行政現代化

  過去的叢林寺院,非常重視組織。所謂四大堂口,四十八單職事,堂主書記,分有列職、序職,真是井然有序,上下互尊。遺憾的是政府法令破壞了佛門清規,監督寺廟條例,多不合理;只認管理人不認住持,住持淪爲雇員,破壞傳統,一個寺廟兩個頭,僧俗爭端,糾紛時起,惡法惡行,莫此爲甚!

  當然,現在四十八單職事,在寺院中已不夠應用,例如現在寺院,多辦有養老育幼事業、心理輔導、護理醫療、水電總機、社教說法等,應有新的職事名稱安立,尤以現在社會變遷過大,設若沒有適應現代的組織,吃虧損失的仍然是自己。

  現在寺院組織行政最大的缺點,就是住持沒有任期,一任住持,至死方休。職事沒有進修的機會,彼此沒有輪調的製度;濫收徒衆,濫受戒法,師道沒有尊嚴,倫理不受重視。更有甚者,經濟財物全憑個人處理,致使問題重重。寺院住衆,大都只憑道德良心,不重法製規章,行政經驗固然缺乏,公門常識又差,若不建立現代化的組織行政,混亂一團,可以想見!

  (六)會議禮儀現代化

  過去叢林寺院,只有上座開示,初學閉眼聆聽,很少開會議決。戒律中雖有叁番羯摩、誦戒布薩,但已少人奉行;民權初步、會議常識更少人注意。現在時代進步,到處有裏民大會,各種座談會、協調會,尤以寺院有信徒大會、佛教會有理監事會,如果不重視會議法規,不重視衆議公論,不守時守分,不敬你贊他,必然不能適應時代。

  現代人的生活裏多了一項會議,另外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禮儀,例如求法的禮儀、參訪的禮儀、殿堂的禮儀、共處的禮儀、行坐的禮儀、進退的禮儀、問答的禮儀、宴會的禮儀等,如果沒有活動集會的認知,如果不明白這現代化的常識,不是現代人,怎能弘傳現代佛法?

  叁.佛教應該大衆化

  佛法往哪裏裏求?佛法在大衆中求。《維摩經》雲:“衆生即佛國淨土”,佛陀經常說:“我是衆中的一個”,所以佛教非常大衆化的。

  《華嚴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可見佛陀說法大衆化的程度。淨土法門,叁根普被,不舍棄一個衆生,可見佛陀對大衆的重視。

  非常遺憾的是有人總想把佛法學術化起來,成爲少數人研究的古董。談玄說妙,自得其樂,怎奈違背了佛陀的本懷,忽視了佛教根本以大衆爲基礎的精神。佛法僧叁寶,僧團即衆義,舍棄了大衆,則無佛法。“以衆爲我,以我爲衆”。《金剛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是大衆化的佛教,不是與衆生有關的佛教,就已經不是佛教了。

  常有人說,從政的妙訣,“民所好,好之;民所惡,惡之”。佛教傳教者也應有此契機的方便。當然,我們要化導社會,不應爲社會所化。但世人皆愛金錢、愛情、名位、權力、眷屬、物質等等,但我們不能一概否定,一概要世人發出離心,放棄人間。我們應適當的引導大衆的正思,來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因爲世間金錢愛情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法非善惡,善惡是法”,好比金錢可以救人,但也可以害人;愛情可以給人幸福,但也可以給人煩惱。所以大衆化的佛教,當肯定的肯定,當否定的否定,不可把大衆所依靠的世間全部否定了他的價值。

  佛教要如何大衆化呢?也提供六點意見如下:

  (一)生活行爲大衆化

  佛門僧侶也有多種性格:有的樂于山林甯靜,有的喜好都市人多;有的性好禅坐獨修,有的鍾愛持名念佛,有的苦行發心,有的樂觀進取,有的弘法傳教,有的廣結善緣。不管怎樣,僧侶應有大衆化的性格,應有爲大衆發心服務的願力。

  我們見過不少的禅和子,人雖在深山古寺潛修,但當百年過後,仍把一生僅有的些許積蓄,拿出來請客堂爲他布施“供衆結緣”,所以即使孤僧頭陀,最後仍不忘大衆的重要。

  過去的禅者,“饑來吃飯,倦來就寢”,就是大衆化最標准的生活行爲,一個初學者乍到叢林,禅師總是叫你“吃茶去”,“洗缽盂去”,“掃地去”,“鋤地去”,這都是要你不可忘記生活行爲,不可忘記生活行爲大衆化!

  大衆化的生活行爲,就是不要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面,不要古怪,不要偏激,要面對現實,走向社會,靠近大衆。隨緣隨衆,爲教爲衆,眼裏要有大衆的影子,耳裏要有大衆的聲音,心內要有大衆的功績,身上要有大衆的恩惠,大衆爲我,我要爲大衆。

  (二)深入社會大衆化

  要入深山容易,要入社會很難。入社會,化社會,有時沒有能化社會,反被社會化了。千百年來的佛教,就是因爲不能深入社會,和社會脫了節,致使佛教和社會大衆疏離,不能在群衆中植根。

  佛陀成立教團,最初用托缽乞食維持生活,這就是要和社會大衆結合在一起,在僧信之間,財法二施,等無差別。

  維摩大士是一個深入社會的大乘行者,《維摩經》中介紹維摩大士說:“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佛陀到娑婆濁世度衆,觀音在各趣現身說法,地藏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語,維摩有隨緣度生的方便,所以我們提倡大衆化的佛教,要能深入社會。佛教僧侶不一定只在寺內清修,可以到軍營作軍中布教師,可以到監獄作監獄教誨師;可以擔任大專院校的講師教授,可以在各地醫院負責心理醫師;可以問政而不幹治,可以參影而不演;可以協助勞工運動,可以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唯有深入社會,佛教才能大衆化!

  (叁)文宣傳播大衆化

  現在的社會,一切都靠文宣,公司行號開幕要文宣,選舉公職人員要文宣,圖書雜志流通要文宣,各級學校招生要文宣;文宣文宣,一切都靠文宣。宗教的傳播,更要借重文宣。天主教、基督教,是最重視文宣的宗教,近來,連媽祖宮、一貫道都在注重文宣。其實佛陀最重視文宣的價值。例如對一切經義,一再鼓勵大家讀誦,可惜目前佛教界,自命清高,披說、書寫、輾轉流通。以爲行善不欲人知,功德才大;其實爲了影響力,爲了廣度衆生,不可忽視文宣的大衆化。

  中國佛教會支持的電視“光明世界”,慈明寺支持的電視“大*輪”,佛光山支持的電視“甘露”、“信心門”、“佛學講座”、“禅話”等,十多年來,臺灣佛教日漸興隆,這不能不歸功電視的文宣傳播,和諸大德的講演弘法,以及書刊出版發行。

  當然,我們佛教界的文宣仍然不夠,例如:通俗化的大衆讀物不多,文藝化的大衆讀物不多,婦女、青年、兒童等的專刊不多,布教學的專書不多,警世的標語不多,可讀的佛法手冊不多,深入社會的佛法文宣更是不多。

  多少年來,臺灣有一位陳居士,在各地電燈杆上釘了“南無觀世音菩薩”的鉛皮牌,影響社會人心至深,假如能再多一些警世善語,文宣的意義就更大了。

  (四)梵呗歌偈現代化

  佛教的梵呗歌偈,本來是因爲弘法傳教的,但不知怎樣的,現在都在作爲贊禮修持。佛教的音樂不出山門,山門外怎有佛法呢?

  佛教的梵呗歌偈莊嚴耐聽,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衆不易學習,甚至有少數人不望改進,以爲信徒難學,才成其專家可貴。基督教的聖詩,信徒兒童人人都會,青年們以參加聖詩班唱聖詩爲樂,所以我們佛教的…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