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梵呗歌偈,不但要大衆化,更要通俗化、簡易化、普遍化!

  六十年前,佛教兩位大師太虛和弘一,合作“叁寶歌”,爲佛教帶來了一些新氣象,但叁寶歌的歌詞仍然嫌深嫌長,弘一大師有不少的清涼歌選,屬于藝術歌曲那一類的,不易普遍流傳。佛光山的“叁寶頌”,自前年問世以來,短短兩叁年內,錄音帶在美國、馬來西亞、臺灣等地就已經流通了五十萬卷以上,可見通俗大衆化的音樂爲人所需要了。

  臺大教授李中和、蕭滬音,工專教授吳居徹,宜蘭中學楊勇溥等都爲現代佛教歌曲作了不少曲譜,星雲、煮雲、成一、曉雲、聖印、李炳南等法師和居士,都創作了一些歌詞,但這是不夠的!我們要以音聲作佛事,近年來,慈惠、慈容、心定、慧明、依空、依照等法師以詩偈弘法,效果輝煌,所謂“歌聲傳叁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我們呼籲寺院道場、十方大德,您們應獎勵佛教音樂的創作,您們應提倡佛教的梵呗歌偈通俗化,不要那麼艱深難學;您們應該加強佛教的梵呗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裏才能聽到;您們應該要發展佛教音樂不只是修行唱的,是隨時隨地可唱的,是大衆化的!

  (五)經文說法大衆化

  佛經難懂,這是一般社會人士的看法,所以經常聽到有人建議,應將佛經經文譯成白話文,其實佛經經文不難懂,只是義理不易明白罷了。如果將佛經譯成白話文,義理仍然不懂,因爲像鸠摩羅什的譯經,《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彌陀經》等,都是上等的白話文。我們現在說的經文說法大衆化,是希望將經文中對人生有關系的、對生活有關系的、對做人處世有關系的、對修身安心有關系的……,將這些經文節錄出來,供大衆信徒讀誦。如果經文需要解釋,也要給大衆能接受的,能應用的。

  在目前有一種現象:經文讀來,似乎還有一些明白,但經過講解反而不明白了,因爲講者賣弄他的研究學問,原本淺顯的佛法,他談玄說妙,硬是把經文講得離生活很遠,離現實很遠。所以我們經常有個看法,講經說法,給人不懂,是很容易的;給人懂得,那是千難萬難啊!“事要理顯,理要事明”,這是講經說法大衆化的不二法門。

  經文說法大衆化,佛陀早有指示,所謂“契理”以外還要“契機”,契理容易契機難。我們爲了契機,今後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運用的教材,不光是正本經文,我們應該爲經文列表、分析、綜合、引證;我們將經文說明大意,解釋名相、意譯經義、列出習題;如果這還不足,我們運用實物教具,幻燈影相,電視實景,資料介紹。其實這一切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講經說法讓聽者聽了以後,得到實用,讓佛法與他的生活有關,與他的身心有關,在他接觸佛法以後,不斷的要讓他感覺到我明白了,我懂了,我覺悟了,這才是大衆化的經文說法。

  (六)慈悲處世大衆化

  說到慈悲處世,這是欲令佛法普及世間最重要的,觀音菩薩就是因爲大慈大悲,所以能夠供奉在每一個人家的正廳。慈悲,人人需要,佛教徒只要有慈悲的形象給人,弘法利生,必定事半功倍。

  令人難以理解的,一般人學佛以後,自我發心,勤勞修道,都有進步,只是對人的慈悲處世,不易進步。在性格上的氣勢、惡口、爭執、計較、冷漠、無情等,給予別人對佛教産生了最不良的印象。

  當然,佛教弘傳者,多是慈悲有德之人,這些人大都在深山古寺中安居,甚少在社會上活動。我們希望要能把慈悲帶給各層社會,要能把慈悲給予一切大衆。明白說,就是將消極的慈悲,轉爲積極的慈悲;將有緣的慈悲,轉爲無緣的慈悲。

  大衆化的慈悲處世,只要我們面孔有表情,有微笑;眼睛有眼神,有關懷;口中有好話,有贊美;手腳肯服務,肯助人;心裏有祝福,有尊重;當然繼之同事、利行、布施、愛語。把法喜給人,把禅悅給人,把信心給人,把方便給人,能夠如此,誰不接受佛法呢?

  四.佛教應該生活化

  佛教應該生活化,這是不爭的需要。因爲人生就是生活最重要,沒有生活,何成人生?佛教爲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不重視人間的生活,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自己擁有幸福的生活,快樂的生活,富有的生活,和諧的生活,情愛的生活,美滿的生活等。可惜出世思想濃厚的佛教,不重視人間豐富喜樂的生活。弘揚傳播的都是所謂清修、淡泊、苦行、絕情、止欲、觀死等的教義,人間已經是苦海,加之這些想法,把個人間弄得更加愁雲慘霧。我們贊成出世的思想,但有出世思想前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後再升華爲出世的思想。其實入世出世、出世入世,二而一,一而爲二,不宜分開,不宜偏廢。生活化的佛教,應該是不空不有、不冷不熱、不貪不拒、不執不舍的中道生活。

  所謂佛教的中道生活,就是人我彼此的均等生活,就是精神物質並觀的生活,就是法樂世樂共有的生活,就是生活生死同重的生活。還有:感情是用般若智能淨化的感情,財富是用合理方法求得的財富,事業是用道德精勤創造的事業,信仰是用正知正見體驗的信仰。

  末法時代的佛教,有的重視生死,但不重視生活;有的重視生活,但生活裏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的生活,自私、貪婪、瞋恚、怨恨、邪見、愚癡、嫉妒、陷害、……無所不有的罪惡,無所不有的業障,所以我們提倡生活的佛教,希望每個人從生活,從身心,都能做到從占有到奉獻,從怨毒到慈悲,從邪見到正思,從破壞到成全。因爲生活化的佛教,才是正正當當的人間生活。佛教如何生活化?茲提供六點意見如下:

  (一)每日課誦生活化

  做一個佛教徒,在每日生活上總應該有些佛法,有些修持。經說:“二六時中,不忘佛法”,這是不易奉行,但早晚到佛堂上香禮拜,總是需要的。

  出家的僧侶、朝暮課誦生活化,確已做到,但在家信徒,常有人一提到修持,都推托說沒有時間,其實修行也不一定要多少時間,即使一個最忙碌的在家信徒,早晨持誦十念法、晚間禅坐五分鍾,這是很容易實踐的修行。

  茲提供一份在家修行的時間表:

  一分鍾的修行:早晨起床盥洗後,先到佛前點燃一炷香,頂禮叁叩首。

  五分鍾的修行:或早或晚,佛前叁拜,《般若心經》一卷,四句回向文。十口氣念佛名號(十念法)。靜坐觀心(觀佛像亦可)五分鍾。

  十分鍾的修行:早晨一卷《普門品》,晚間一卷《彌陀經》,不定時的大悲咒叁遍。

  十五分鍾的修行:禮佛十二拜,《金剛經》一卷。

  叁十分鍾的修行:禮佛二十四拜,《法華經》、《華嚴經》、《大般若經》等任何經典一卷。

  一小時的修行:總合前面的或增或減,可互爲運用。

  (二)供養齋戒生活化

  宗教徒在就食前對所信的宗教教主做一個祈禱或供養,這是非常應該的。回教、耶教都非常重視食前的祈禱,佛教在家信徒則少奉行食前的信仰,出家僧徒在食前的供養咒,唱誦時間又嫌長了些。我們建議無論僧信二衆,在食前應正正派派、恭恭敬敬的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衆生”或“供養佛,願修一切善行;供養法,願斷一切惡事;供養僧,願度一切衆生”,佛教食前的供養,比耶、回教食前祈禱要好得多。祈禱感謝上帝的賜給,這是貪心;供養叁寶和十方衆生,這是舍心、敬心,每天實踐舍敬之心,對于每日生活有安定美好的幫助。

  每天食前的供養以外,每月六齋日的齋戒更應熱心參櫻衷诟魉旅恐芄殘弈罘鸹幔恐芙鸶偵幔邢嗨屏盞囊馕叮斯卣洌型暾囊蝗找灰溝男扌諧縧颍雜谔安_的世俗生活,能在每月有六天在寺院學習出家生活,對每一個參加者提升精神性靈世界,淨化身心安祥體驗,有非常大的效益。希望各寺院道場推行生活化的佛教時,能夠注意及此。因爲做一個佛教徒,他生活裏沒有修行,沒有齋戒,他體會不出佛法的利益!

  (叁)量力捐獻生活化

  佛法弘傳利生的事業,必然要仰賴信徒的捐獻供養,福田思想的價值很高,但信徒的捐獻布施,必須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形下發心。不自苦,就是自己捐出後不感到受苦爲難;不自惱就是指捐出後不悔恨懊惱。信徒捐獻善款,這不只是功德,而且是自我教育,因爲一個信徒有長期捐獻的習慣,他就不會自私、貪汙,深切明白錢多並不表示富有,樂善好施才是富者。信徒捐獻應以收入的十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爲限,細水長流,才是合法的布施。但受者接受了捐獻,不可有聚集財富的觀念,應該依照施者的意願,把善款用在應用的地方,要知因果法則,施受之間,絲毫不能錯亂的。

  佛教徒今日捐獻觀念已有進步,過去只知建寺、印經、放生、裝佛像等有功德,但現已知道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的重要。

  福田,福田,你這塊福田,究竟能種些什麼?長些什麼呀!

  (四)日行善事生活化

  童子軍尚且日行一善,佛教徒更應該日行善事,越多越好,但什麼才是善事呢?

  我們認爲謙遜是善事,尊敬是善事,愛語是善事,微笑是善事,感恩是善事,報德是善事,助人是善事,服務是善事,憎惡(與人無關的私事)是善事,揚善是善事,惜福是善事,結緣是善事,節用是善事,喜舍是善事,隨心祝福是善事,隨心歡喜是善事,……總之,對人有益而無害的都是善事,做善事爲什麼怕多呢?

  佛教徒在生活裏行善成爲習慣,自己每天舉心動念皆是善意,自己每天一言一行皆是善事,自然而然的自己是一個善人,起善心,做好事,還有什麼困難呢?

  當然,善門難開,好人難做,這也是事實;所以有些人爲善遇到挫折,就悔心退意,不能堅持下去,這不算真正的善事好人。真正的善心好事,是不怕魔難,不懼困危,因爲世事顛倒,人心險惡,更是需要我們積極行善不能後退啊!

  (五)道場效勞生活化

  一般人以爲信佛就要出錢做功德,其實到道場效勞出力更有功德。

  在道場裏效勞出力時,就要說好話,就要生好心,所以效勞的意義就更大了。

  怎樣到寺院道場裏效勞呢?

  寺院的佛殿把它打掃得整齊清潔,庭園裏的花草樹木把它修剪得美觀幽雅,閱覽室的書報把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廚房裏的菜飯幫助燒得可口,客堂裏預備一桶香美的熱茶。寺院就是我們信徒法身慧命的家庭,和我們色身肉體寄住的家庭並無二致,所以到寺院效勞,是信徒的份內之事,寺院僧衆不但應該接受信衆效勞,更要鼓勵歡迎信徒的效勞,因爲四衆弟子共同護持道場,道場才會發出更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

  “國家興亡,人人有責”,“佛教興亡,僧信有責”,佛教的前途,我們僧信四衆都應該關心留意,都應該分擔責任。道場效勞生活化,就是要我們把佛教、寺院、弘法、度人的發心都能實踐在生活裏,則佛教的前途還沒有希望嗎?

   (六)忏悔忍耐生活化

  我們佛教的行者,在修道的生活,應該要日日忏悔,事事忍耐。

  曾子每日叁省其身,我們每天不知要多少次忏悔才好,富蘭克林說:“犯過的是人,悔過的是神,過而不改的是魔。”忏悔是進德修業的必備條件,忏悔是淨化身心的必要過程:“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們每天都應該對佛陀、對師長、對父母、對朋友說:“我錯了”、“我很慚愧”、“我不該說”、“我不該做”、“我不該……”自然就會悔過滅罪!

  說到忍耐,這是大家所應具備的力量,佛陀說:“布施、持戒,都不及忍耐的功德。”忍耐,不是消極的退讓,是更積極的擔當!

  所以我們要忍耐自己的主觀執著,委屈自己尊重多數人的意見;我們要忍耐自己的成見私利,委屈自己重視多數人的所需;我們忍耐自己私怨情仇,委屈自己顧念佛教和大衆的利益,不要鬥爭;我們要忍耐自己的意氣和情緒,委屈自己放棄私心私見,爲教要團結合作。

  在生活裏有忏悔忍耐,就有力量改過遷善,就有力量擔當責任,全佛教徒人人如此,佛教還怕沒有前途嗎?

  佛教的前途在哪裏裏?我們在這一篇論文裏提出四點意見:

  一、佛教應該人間化,

  二、佛教應該現代化,

  叁、佛教應該大衆化,

  四、佛教應該生活化。

  我們希望這四點意見,全佛教僧信四衆都能接受,則定然會有助于佛教的前途發展!

  

  

  

《佛教的前途在那裏?(第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