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做爸爸的人吗?不知情的人看到了,还以为我在外面养了儿子,现在回来认爸爸了,认祖归宗了。我是一个出家人,原不在乎恶人的千般毁谤,但是有些报纸杂志不顾新闻道德,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来增加销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迎合社会信坏不信好的病态,间接破坏佛教的声誉,因果昭彰,这是会有报应的!

  我们佛教徒如果没有坚定的正信,存了信坏不信好的心理,一碰到流言蜚语,也会被染污--像我们有一位信徒常常做功德,捐钱给佛光山,忽然不出钱了,为什么?因为他在屏东,听一个女人说我要讨她做第五个姨太太,他就想:“星云大师既然要讨姨太太,我何必再护持他?”有信徒跟我说:“这件事很严重,那个女人不是外人,就是你们佛光山的人!”我不相信,说:“真的有这回事吗?她在佛光山哪里里做过事?”信徒说:“她说她是大慈育幼院的老师。”好!这就很好查了!育幼院一查,原来是有一个屏东来的女子,在育幼院服务过一个月,因为她神经不大正常,院方怕影响育幼院的儿童,就请她回去了。她长得什么样子,我看都没看过;姓什么名字,我听都没听过,连她的高矮胖瘦全不知道。但是她回屏东,逢人就说是星云大师要讨她做第五姨太太,她很光彩啊!我呢?我自从十三岁剃度出家,修习佛法到现在,已经做了四十六年的持戒和尚了,四十六年来四大空空,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四个姨太太?我可以告诉各位:不管什么人造谣,不管什么诬蔑,老婆怎么多,儿子怎么多,统统不要紧--我经常想:天下的长辈都是我的父母,天下的晚辈都是我的儿女,天下人都与我自家一般,我只愿普天成佛与成祖。我出家四十多年,就是为国家社会奉献,为佛教与大众舍身舍命,“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如果说,我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一面,人家不相信;我为佛教和大众舍身的努力,几本杂志,几句谣言,就能破坏、否定,这不是我个人的悲哀,这是我们中华民国的悲哀了!

  对于这种信坏不信好的疗法,我也提出四种药方,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做到:

  1.往好处想: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好坏,是立场不同、观念不同,所引出来的歧异。比方说:天上的月亮出来了,花前月下的情侣觉得很美,很高兴,但是小偷就觉得讨厌,嫌它太亮了,这是立场不同。这个讲台布置了这么多花,这么多衬景,大家觉得怎么样?噢!那位先生说很庄严,这位小姐说有些拥挤,你们看,大家观念不同。下雨了,坐在车里的人觉得雨景很美,路上淋雨的人却在抱怨;走进鱼市场,有人觉得腥臭扑鼻,有人却越闻越香呢?你说这个女孩不美丽,很难看,情人眼里出西施,她男朋友却觉得比林青霞还美呢!对于任何人事,往好处想和往坏处想,可以差个天与地。

  过去有一宗无德禅师的公案,是说三个信徒活得痛苦,就向无德禅师求快乐法门,禅师问他们:“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说:“我如果有钱,我就快乐了!”

  乙信徒说:“只有爱情才会让我快乐。”

  丙信徒想了想:“名誉!我要有名誉才快乐!”

  无德禅师微笑问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和名誉以后,烦恼忧虑会不会随之而来呢?”

  三个信徒一惊,相顾失色,答不出话来。

  无德禅师哈哈一笑,开示说:“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能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觉得快乐。你们为什么不往好处去想,只往坏处想呢?”

  观念一改变,“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因缘果报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要从好处去看,你这个唯识的心,可以把大地山河变成净土!用圣人的眼光来看,满眼都是圣人;用小人的心理来想,个个都是坏人。

  2.往远处看:人,往往短视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见实惠,不见因果。买了一部汽车,就珍爱如宝,看得比自己还重,死了又带不去;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日夜酒食酬酢,弄坏了身体,得到的不过是虚名与泡影,有什么价值呢?过去,唐肃宗曾经向南阳慧忠国师请求开示,说了半天,禅师看都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就诘问:“我是堂堂的大唐皇帝,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反问:“皇上可曾看到虚空?”

  肃宗抬手向空中一拂,说:“这不是!”

  国师颔首:“请问皇上,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很多事,往远处看,都是一片虚空。看穿了,看透了,好坏的分野比较正确,也不会盲目的信坏不信好了。

  3.往真处察:什么是真的、假的?什么是好的、坏的?我们不要随便相信流言,要使是非止于智者。我对于人我是非,一向有个处理的方法,就是: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是是非非奈我何!我们要有自主的生活,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人家说好坏,我也说好坏,这是一种病态。

  4.往同处解:遇到事情,尽可能设身处地,去想一想;推己及人,去想一想。因为道理不是一面的,是彼此的,大家互相认为对的才是有理。如果将心比心,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着想,就可以有相同的解释:“这件事,换了是我,我会怎样?”“如果我是他,是不是也这样?”这一想,很多好坏都可以坦然接受了。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信好不信坏的人,天堂地狱的移转,都在这一念之间!

  三.畏果不畏因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常常听人说:“我什么都不怕!”在佛教里面,“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因果不能不怕。一般人畏果不畏因,一方面由于因是隐微不可见的,一方面也由于“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病态心理作祟。像监狱里的犯人,十有九个在案发前肆无忌惮,想:“逍遥法外的罪犯那么多,不见得就我倒霉,正好在做案时被逮到吧!”噢,事后被捕了,才悔不当初,有什么用?

  有一次,我在车站等车,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嚼巧克力,听到她和小孙子的对话:

  “奶奶,不可吃太多!”

  “不怕!我有金十字胃肠药!”

  “奶奶,如果吃坏了胃,治不好呢?”

  “不会啦!才这么一盒,不会的啦!”

  “可是,奶奶,您天天都吃,已经吃了不少了。”

  “没关系啦!吃糖的人那么多,不一定就我生病啊!”

  大家想一想:这种观念对不对呢?

  过去,舍卫国有一个大财主,名叫提婆,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而且连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做,家藏八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乐,不免议论纷纷。舍卫国的波斯匿王觉得疑惑,就去请教佛陀:

  “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他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回答:“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到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绝不会再享受福报了!”

  这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不要以为因缘无影无形,隐而不显,就忽略了业报。畏果不畏因的心理,实在是一种病态。

  对于这种病态心理,我们要如何防范治疗,弭患于无形呢?我想,可以有四种方法:

  1.诸恶无染:须知小罅可以溃堤,微隙可以伤谊,防微杜渐,始能弭患。我们要有一种戒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五欲不贪不拒,对六尘不染不着,远离一切恶因恶缘。

  2.诸行无私:一切行为,不自私,不自利,可以避免很多因果的障漏,曹山和尚说:“出语须教烧不着,潜行须与古人同”,就是一种对世间不厌不求的态度。

  3.诸心无住:很多信徒入佛门,是为了生脱死而来,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不能真正断灭人我,勘破生死,结果徒然虚有其表。经典梵呗朗朗上口,道理能讲一大堆,真正的思想却不通,持戒也不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了知无心处,自然能得度”,我们要以菩提心来长养慧命,慧命有了,自然知道畏因畏果。

  4.诸情无执:人是感情的动物,常常因为一时的感情起伏,就种下因缘,贻祸半世,像韦应物的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感情太浓,风波多;感情太淡,还是有风波。最好不执不舍,用中道的智能来调御,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免一切苦厄”,度越感情因果的险恶风涛呀!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没有造恶因,就没有恶报,我们要多多行善积德,畏果亦畏因!

  四.信假不信真的病态与疗法 

  世间各种事物,多为表相,似真实假,一般人参不透,常常误以为真。各位请看:讲台上的这盆花,很鲜艳,很漂亮,可是明天凋谢了,就是一堆枯枝烂叶,它真正的本质才会出现。现在看不出,想不到,你如果跟别人说:“不要相信你的眼睛,这些鲜花不过是一堆烂枝叶!”噢,他信不信?

  一般信假不信真的病态,至少有六种:

  1.相信五欲六尘,不相信真如涅槃:比方说,有些人认为:世间五欲六尘这种快乐是真的,认为财、色、名、食、睡啊,色、声、香、味、触啊这些东西好重要呀!我们有了它就好快乐呀!对于真正重要真正快乐的真如涅槃,他反而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第一个念头,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不要弘扬佛法,要证入涅槃!他说:“我所证悟的道理,与世间所想的、所要的恰恰相反。世人所沉迷的快乐,我看来是苦的根源;世人求取的五欲六尘,我认为都是假的;我印证的真如自性,是世间唯一的真理,人们又不相信!”我们要清楚明白的…

《佛教对心理病态的疗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