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做爸爸的人嗎?不知情的人看到了,還以爲我在外面養了兒子,現在回來認爸爸了,認祖歸宗了。我是一個出家人,原不在乎惡人的千般毀謗,但是有些報紙雜志不顧新聞道德,用嘩衆取寵的手段來增加銷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迎合社會信壞不信好的病態,間接破壞佛教的聲譽,因果昭彰,這是會有報應的!

  我們佛教徒如果沒有堅定的正信,存了信壞不信好的心理,一碰到流言蜚語,也會被染汙--像我們有一位信徒常常做功德,捐錢給佛光山,忽然不出錢了,爲什麼?因爲他在屏東,聽一個女人說我要討她做第五個姨太太,他就想:“星雲大師既然要討姨太太,我何必再護持他?”有信徒跟我說:“這件事很嚴重,那個女人不是外人,就是你們佛光山的人!”我不相信,說:“真的有這回事嗎?她在佛光山哪裏裏做過事?”信徒說:“她說她是大慈育幼院的老師。”好!這就很好查了!育幼院一查,原來是有一個屏東來的女子,在育幼院服務過一個月,因爲她神經不大正常,院方怕影響育幼院的兒童,就請她回去了。她長得什麼樣子,我看都沒看過;姓什麼名字,我聽都沒聽過,連她的高矮胖瘦全不知道。但是她回屏東,逢人就說是星雲大師要討她做第五姨太太,她很光彩啊!我呢?我自從十叁歲剃度出家,修習佛法到現在,已經做了四十六年的持戒和尚了,四十六年來四大空空,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了四個姨太太?我可以告訴各位:不管什麼人造謠,不管什麼誣蔑,老婆怎麼多,兒子怎麼多,統統不要緊--我經常想:天下的長輩都是我的父母,天下的晚輩都是我的兒女,天下人都與我自家一般,我只願普天成佛與成祖。我出家四十多年,就是爲國家社會奉獻,爲佛教與大衆舍身舍命,“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這是我一直在做的。如果說,我爲國家社會建設的一面,人家不相信;我爲佛教和大衆舍身的努力,幾本雜志,幾句謠言,就能破壞、否定,這不是我個人的悲哀,這是我們中華民國的悲哀了!

  對于這種信壞不信好的療法,我也提出四種藥方,希望今後大家能夠做到:

  1.往好處想:好與壞,並不是絕對的好壞,是立場不同、觀念不同,所引出來的歧異。比方說:天上的月亮出來了,花前月下的情侶覺得很美,很高興,但是小偷就覺得討厭,嫌它太亮了,這是立場不同。這個講臺布置了這麼多花,這麼多襯景,大家覺得怎麼樣?噢!那位先生說很莊嚴,這位小姐說有些擁擠,你們看,大家觀念不同。下雨了,坐在車裏的人覺得雨景很美,路上淋雨的人卻在抱怨;走進魚市場,有人覺得腥臭撲鼻,有人卻越聞越香呢?你說這個女孩不美麗,很難看,情人眼裏出西施,她男朋友卻覺得比林青霞還美呢!對于任何人事,往好處想和往壞處想,可以差個天與地。

  過去有一宗無德禅師的公案,是說叁個信徒活得痛苦,就向無德禅師求快樂法門,禅師問他們:“你們想得到什麼才會快樂呢?”

  甲信徒說:“我如果有錢,我就快樂了!”

  乙信徒說:“只有愛情才會讓我快樂。”

  丙信徒想了想:“名譽!我要有名譽才快樂!”

  無德禅師微笑問道:“你們有了金錢、愛情和名譽以後,煩惱憂慮會不會隨之而來呢?”

  叁個信徒一驚,相顧失色,答不出話來。

  無德禅師哈哈一笑,開示說:“金錢要布施才有快樂,愛情要肯奉獻才能快樂,名譽要用來服務大衆,才會覺得快樂。你們爲什麼不往好處去想,只往壞處想呢?”

  觀念一改變,“煩惱海中爲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因緣果報就不同了。所以,我們看這個世界要從好處去看,你這個唯識的心,可以把大地山河變成淨土!用聖人的眼光來看,滿眼都是聖人;用小人的心理來想,個個都是壞人。

  2.往遠處看:人,往往短視近利,只顧眼前,不顧將來,只見實惠,不見因果。買了一部汽車,就珍愛如寶,看得比自己還重,死了又帶不去;爲了升官發財,不惜日夜酒食酬酢,弄壞了身體,得到的不過是虛名與泡影,有什麼價值呢?過去,唐肅宗曾經向南陽慧忠國師請求開示,說了半天,禅師看都不看他一眼,肅宗很生氣,就诘問:“我是堂堂的大唐皇帝,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國師反問:“皇上可曾看到虛空?”

  肅宗擡手向空中一拂,說:“這不是!”

  國師颔首:“請問皇上,虛空可曾對你眨過眼?”

  很多事,往遠處看,都是一片虛空。看穿了,看透了,好壞的分野比較正確,也不會盲目的信壞不信好了。

  3.往真處察:什麼是真的、假的?什麼是好的、壞的?我們不要隨便相信流言,要使是非止于智者。我對于人我是非,一向有個處理的方法,就是: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說是非,是是非非奈我何!我們要有自主的生活,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人家說好壞,我也說好壞,這是一種病態。

  4.往同處解:遇到事情,盡可能設身處地,去想一想;推己及人,去想一想。因爲道理不是一面的,是彼此的,大家互相認爲對的才是有理。如果將心比心,先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著想,就可以有相同的解釋:“這件事,換了是我,我會怎樣?”“如果我是他,是不是也這樣?”這一想,很多好壞都可以坦然接受了。

  我們要努力做一個信好不信壞的人,天堂地獄的移轉,都在這一念之間!

  叁.畏果不畏因的病態與療法 

  我們常常聽人說:“我什麼都不怕!”在佛教裏面,“菩薩畏因,衆生畏果”。你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但因果不能不怕。一般人畏果不畏因,一方面由于因是隱微不可見的,一方面也由于“不見棺材不掉淚”的病態心理作祟。像監獄裏的犯人,十有九個在案發前肆無忌憚,想:“逍遙法外的罪犯那麼多,不見得就我倒黴,正好在做案時被逮到吧!”噢,事後被捕了,才悔不當初,有什麼用?

  有一次,我在車站等車,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嚼巧克力,聽到她和小孫子的對話:

  “奶奶,不可吃太多!”

  “不怕!我有金十字胃腸藥!”

  “奶奶,如果吃壞了胃,治不好呢?”

  “不會啦!才這麼一盒,不會的啦!”

  “可是,奶奶,您天天都吃,已經吃了不少了。”

  “沒關系啦!吃糖的人那麼多,不一定就我生病啊!”

  大家想一想:這種觀念對不對呢?

  過去,舍衛國有一個大財主,名叫提婆,愛財如命,不但多方聚斂,而且連一件極小的公益都不肯做,家藏八萬余斤黃金,日常生活卻過得和窮人一樣,人們對他的印象壞極了!他一死,沒有子孫繼承,依照法律,財産全歸國有,這下子人心大樂,不免議論紛紛。舍衛國的波斯匿王覺得疑惑,就去請教佛陀:

  “佛陀!像提婆這樣悭吝的人,爲什麼他今生會這麼富有呢?”

  佛陀微笑回答:“大王!這是業報,是有前因的--提婆在過去世中,曾供養過一位辟支佛,種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到多生多世的福報。今生的富貴,是他最後一次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問:“他今生雖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惡業,在他生死相續的來生,能不能也像今生的大富呢?”

  佛陀搖搖頭:“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盡,今生又沒有布施種福,絕不會再享受福報了!”

  這就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不要以爲因緣無影無形,隱而不顯,就忽略了業報。畏果不畏因的心理,實在是一種病態。

  對于這種病態心理,我們要如何防範治療,弭患于無形呢?我想,可以有四種方法:

  1.諸惡無染:須知小罅可以潰堤,微隙可以傷誼,防微杜漸,始能弭患。我們要有一種戒律心,“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對五欲不貪不拒,對六塵不染不著,遠離一切惡因惡緣。

  2.諸行無私:一切行爲,不自私,不自利,可以避免很多因果的障漏,曹山和尚說:“出語須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就是一種對世間不厭不求的態度。

  3.諸心無住:很多信徒入佛門,是爲了生脫死而來,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卻不能真正斷滅人我,勘破生死,結果徒然虛有其表。經典梵呗朗朗上口,道理能講一大堆,真正的思想卻不通,持戒也不嚴,《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了知無心處,自然能得度”,我們要以菩提心來長養慧命,慧命有了,自然知道畏因畏果。

  4.諸情無執:人是感情的動物,常常因爲一時的感情起伏,就種下因緣,贻禍半世,像韋應物的詩:“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感情太濃,風波多;感情太淡,還是有風波。最好不執不舍,用中道的智能來調禦,能“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免一切苦厄”,度越感情因果的險惡風濤呀!

  因果,不僅是觀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爲的印證。沒有造惡因,就沒有惡報,我們要多多行善積德,畏果亦畏因!

  四.信假不信真的病態與療法 

  世間各種事物,多爲表相,似真實假,一般人參不透,常常誤以爲真。各位請看:講臺上的這盆花,很鮮豔,很漂亮,可是明天凋謝了,就是一堆枯枝爛葉,它真正的本質才會出現。現在看不出,想不到,你如果跟別人說:“不要相信你的眼睛,這些鮮花不過是一堆爛枝葉!”噢,他信不信?

  一般信假不信真的病態,至少有六種:

  1.相信五欲六塵,不相信真如涅槃:比方說,有些人認爲:世間五欲六塵這種快樂是真的,認爲財、色、名、食、睡啊,色、聲、香、味、觸啊這些東西好重要呀!我們有了它就好快樂呀!對于真正重要真正快樂的真如涅槃,他反而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時,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什麼?就是不要弘揚佛法,要證入涅槃!他說:“我所證悟的道理,與世間所想的、所要的恰恰相反。世人所沈迷的快樂,我看來是苦的根源;世人求取的五欲六塵,我認爲都是假的;我印證的真如自性,是世間唯一的真理,人們又不相信!”我們要清楚明白的…

《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