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

  

  时间: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三.从慈悲感化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四.从方便灵巧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大家晚安!我今天想从教学和守道上来谈禅宗的特色。

  首先要各位了解:“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了解禅,有了禅以后,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视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这个禅就凌驾一切之上了。

  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就是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禅也不是出家人专用的,你们各位不要说是在家的佛教徒,就是回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徒......各种宗教,任何人都一样可以参禅,禅是普及一切宗教的。我现在说一宗公案给大家听,让大家了解禅:

  有名的傅大士,梁武帝请他去讲经,他上台了,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

  “傅大士讲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郤一切都讲好了。这就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的站起来迎接,傅大士郤稳如泰山的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

  “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

  “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什么权位、财势都显得藐小了。假如你们各位有了禅,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都会霍然矮了半截。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啧!这像什么啊?十分错愕的指着他的帽子问:

  “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

  “不是啦!我是和尚穿袈裟。”

  “哦!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喔,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住头问:

  “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就是说:禅,是包容一切的,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所以今天对大家讲禅宗的教学守道,对每一个人都多少有参考的价值。

  说到教学,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闇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而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不作驯人作主人。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止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尝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禅的义蕴就阐发出来了: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我现在就把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成四点,向各位作个简略的介绍: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a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要紧的是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有一位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杯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的再倒、倒、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

  “禅师,茶都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

  “看!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只一句话,那人就不知如何应对啦!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位学者问禅师:

  “佛在哪里里?”

  你们各位想一想:佛在哪里里?你以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吗?在东方琉璃世界吗?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有人问禅师:

  “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告诉你,恐怕你不会相信!”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那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

  “好,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啊!”

  “哟!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凡夫,怎么一下子,你就说我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保住?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

  “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黄金金屑宝贵耀眼,一掉到眼睛里面就如同长了眼翳,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

  “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咦!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里啊?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像儒家的“天人合一”。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啦!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直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他说:

  “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你说: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么才能让鹅出来啊?”

  你们各位想一想,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在想怎么办、怎么办。这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啦!禅是直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立刻叫了一声:

  “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

  “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

  “这不是出来了吗!”

  你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你以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你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郤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牢狱里面的犯人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我们大家也难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

  “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子,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

  “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

  “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

  “你听得到,没有聋呀!举起拂麈,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

  “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

  “咦!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啦!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郤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又放不下心,想方计法到美国探望,到美国做什么?可以说是做个残废的人──美国人讲话,听不懂,是个聋子;眼睛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说洋话,不会说,像个哑子;要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叫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盖覆,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