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时间:公元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二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方杞记)

  一.从游戏神通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二.从生老病死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三.从荣辱毁誉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四.从弘法利生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晚安!

  这次佛学讲座三天,为什么要用禅做主题呢?因为生活愈是忙碌,人生愈是动荡,禅在我们生活里面愈重要。禅究竟是什么呢?禅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心,是人生的放旷,是生活的幽默,是一种直觉,一片定慧;禅不在多言,不在世俗文教经典中,没有你我凡圣的差别,禅就是一种光芒,一片灵犀--像这个讲台上的花,黑暗中并不起眼,水银灯光一照,就特别亮丽,气氛也不同了。看着这些花,有人心里会有一种美丽的感动,有人没有,滋味也就不一样。

  假如不分僧俗,不分出家在家,每个人生活里都能有那么一点禅味,生活就会不一样。所谓“莲花开水面,亭亭出污泥”,禅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在任何污浊的生活环境里,都能有清净素雅的心田,“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有没有禅,差别是很大的。

  过去禅宗的人物,有的风趣洒脱,有的幽默自在,有的持重严厉。像有名的六祖大师,隐藏在猎人群中十五年,随宜说法,他为什么能够这样的坚忍,这样的持重?因为禅在生活里有力量,有了禅,人可以随忍随住。

  像汾阳禅师,皇帝八次召请上朝,他不去,再高的荣耀,也不动心,为什么?有了禅,死生忧乐不能移,世间万物在他心目中都很渺小了。

  南泉禅师混迹樵牧群中,日日打柴、砍树、自筑禅斋,三十余载不下山,为什么?拥有了禅,就等于拥有了宇宙,大千归宿在怀抱,一切风光现眼前,何必再到什么地方去呢?

  禅是无你、无我、无圣、无凡,更没有贵贱的差别。为了悟禅,禅师的持重有很严格、很严厉的方式。像二祖慧可,为了向达摩初祖请法,苦立至积雪封膝,还不惜自断一臂,以表示为法忘形的决心,这多严厉啊!百丈禅师给他的师父马祖大喝一声,耳朵聋了三天,也领悟了三天狮子吼。俱胝和尚在有人问道的时候,不多言语,只竖一指,侍者也学和尚竖一指向人说法,被俱胝拦指一剪,把虚有表相的指头剪断!指头断了,侍者也开悟了。云门禅师正要出门的时候,右腿已跨出门槛,师父把门用力一关,左腿关在里面,这一夹,腿断了,痛心彻骨之余,他也悟到了里外一如的道理。

  为了参禅,禅师们严厉的精神实在超乎我们的想象。有的很神奇怪异,有的很幽默自然,有时故意给你受种种委屈,给你种种的伤害,种种的侮辱,千折万磨,把你的思想也好,心也好,逼得走投无路,走到绝望的时候忽然一悟,峰回路转,真是别有洞天福地。禅的密意,都在生活日用中出现了,端看我们如何在心田体悟、受用。

  我今天不讲禅师们那些持重、坚忍、严厉的风范。我想用比较平易的方式,谈谈禅门风趣洒脱的人物,把他们参禅生活的点点滴滴向各位介绍,让大家在生活里,也能像那些风趣洒脱的禅师们,有那么一点禅味,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从游戏神通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禅师们因为有了禅,从禅来游戏人间,表现智能。他们的风趣洒脱,常常透过游戏和神通的方式呈露,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感悟。我现在介绍几桩公案让大家参想:

  云升禅师和坦山是师兄弟,坦山禅师不正派,是一个不正经的和尚。信徒们都恭敬云升师兄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对坦山师弟的不够庄严则摇头歎息,不愿理睬他。有一天,坦山禅师买了很多鱼肉下酒,正在屋里吃吃喝喝的时候,云升从门口经过,坦山一见,赶紧招呼道:

  “师兄,来哦!吃一杯酒如何?”

  云升禅师一看非常生气,骂道:

  “你啊!真是没出息,现在是什么身份了,还吃酒?我可是严守戒律滴酒不沾的。”

  坦山一笑,说道:

  “连酒都不会吃,实在不像个人。”

  云升一听,沉下脸责问:

  “身披袈裟,吃酒已属犯戒,你还骂我?”

  坦山笑嘻嘻的应道:

  “我什么时候骂你了?”

  “你刚刚骂我不像个人。”

  “你当然不像个人啊!”

  云升忍住怒气,追问:

  “那我像什么?”

  坦山放下酒食,坦然说道:

  “你像一尊佛祖啊!”

  禅师们总是用出乎意料的一句话,解决很艰难尴尬的局面。禅,是人生的润滑剂,透过游言戏行,能使生活现出一片幽默的风光。

  中国佛教史上,道教道士和佛教法师常常辩论斗法;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挑战,道士趾高气昂的说:

  “你们佛教怎样高超都比不上我们道教,你们佛教讲到最高都是一,一心啦,一真法界啦,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绝对胜过你们的一。比如讲乾坤、讲阴阳,都是二,胜过你们的一心、一真法界!”

  法印禅师笑着问:

  “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我们的一吗?”

  道士信心十足,夸口说:

  “只要你们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压倒你们。”

  法印禅师漫悠悠把一条腿那么一竖,望着道士说:

  “哪里!请你把两只腿竖起来。”

  千种难题万般困扰,禅师一句简单话便让你哑口无言。禅,不是卖弄,而是自在自如,游心禅海之中,人生便处处是转机,时时含妙意了。

  有一位将军,向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出家,一再恳请:

  “我早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慈悲!收留我出家,跟你做和尚吧!”

  禅师语重心长的回答说:

  “你还有妻子,有家庭,社会习气也太重,还不能出家,慢慢说吧!”

  这个将军苦苦请求:

  “师父啊!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妻儿家庭我都能放下了,你即刻收我出家吧!”

  禅师还是摇头:

  “慢慢再说!慢慢再说!”

  有一天,将军很早来到寺庙拜佛,表示很虔诚。大慧宗杲禅师见到了,有意点拨他,就问:

  “将军,为何起这么早来拜佛呢?”

  将军把胸这么一挺,威风凛凛的说:

  “我为了除却心头火,特别起早礼世尊!”

  大慧宗杲禅师笑嘻嘻问道:

  “这么早出门,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怒气勃然而生,很不高兴地指斥:

  “你这老怪物,怎么讲话这么伤人呢?”

  大慧宗杲禅师哈哈笑道:

  “我才轻轻一拨搧,你的妒火就燃烧了,瞋恚心这么重,怎能出家呢?”

  参禅求道,是要身心放下,以平常心随缘放旷,道在生活里自然呈现,这就是禅师们风趣洒脱的特色。

  很有名的一休禅师,信徒问他:

  “师父,什么法号不好取,为什么要叫一休?”

  一休禅师就说了:

  “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呢!”

  信徒一听,颇觉有理:

  “不错!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禅师眨眨眼,摇摇头,说道:

  “一休不好,要二休才好。”

  “二休怎么好呢?”

  “这个二休嘛!就是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起休才能解脱;烦恼要休,涅槃也要休,烦恼涅槃一起休,二休最好。”

  信徒一听,非常赞同,连声叫好:

  “不错!不错!二休比较好。”

  一休禅师白眼一翻,又摇头了:

  “二休不好,三休才好呀。”

  信徒觉得奇怪,追问说:

  “三休怎么好?”

  “你老婆今天跟你吵架,像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

  一休禅师板着脸继续说:

  “作官常常要奉承逢迎,也很辛苦,最好休官。社会上谤议丛生,唇枪舌剑也很累,最好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三休岂非最快乐!”

  信徒一听,击掌称妙,更是大点其头:

  “不错!不错!三休的确好。”

  一休禅师脸色一正,大摇其头:“四休更好。”

  信徒一愣:“四休怎么好啊?”

  “酒、色、财、气,四样孽障一起休最好!”

  望着一休禅师的庄严神色,信徒衷心悦服,顶礼说:

  “四休实在好!实在好!”

  一休禅师却又微笑起来,摇摇头:

  “四休不好,最好五休。”

  “哪里五休?”

  “人生最苦就是为了无底海这张嘴。”一休禅师张嘴伸舌示意:“要吃饭,要工作,为一口衣食奔波忙碌,所以受种种苦,假如五脏庙一休,不就众苦皆休,通通都没事了吗?”

  禅师们讲说佛法,不但契机化导,言语游戏之间,另开方便神通法门,把诸佛菩萨的至理妙道阐发于无形。在禅宗的宝典里,像禅师们这种风趣洒脱的游戏教化公案实在很多,我现在高高举起一根指头,请问大家:这是什么?

  (听众纷纷猜测:一指禅?一休禅?星云一句禅?生死一如?乾坤一空?......)

  (星云大师举一指示众,含笑不语。过了半晌,才说:)

  “大家心里想的,难道不是禅法?”

  二.从生老病死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有了禅,生活就别有洞天,连生死的风光都不一样了。我现在举几个禅师对生老病死自在洒脱的公案给大家参想:

  有一个信徒问赵州禅师:

  “师父!您八十岁了还在参禅、打坐、行脚,这样的修行实在少有,您百年以后,会往生到哪里里去?”

  赵州禅师立刻回答说:

  “我死后当然到地狱里去!”

  信徒听了,半信半疑:

  “师父,像您这样大修行的人,死后怎会到地狱去呢?”

  赵州禅师慈眉善目的看着他说:

  “我若不到地狱里去,谁来度你这种人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禅师自己到地狱里去,跟你受苦受难,帮你得度,这是何等宽敞的胸襟?连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懂得禅,真是任运自在。

  我也是禅宗的一份子,我的祖师是临济禅师。有一天,临济禅师带着普化禅师到信徒家里接受供养。普化禅师把饭菜打翻了两次。到信徒家作客,把饭…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者云游与参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