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打翻了,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所以临济禅师就跟他说:
“啊!你不要这样粗气。”
普化禅师故意做出吃惊的样子说:
“咦!师父啊!你的佛法还有粗细吗?”
临济禅师当着信徒的面,不便因示法而冷落主人,只好莫可奈何地说:
“唉!你实在像一头牛!”
普化禅师立刻学牯牛叫:
“哞!哞!”
临济禅师笑骂他:
“像个贼!”
普化禅师又赶快圈嘴喊:
“来抓贼喔!抓贼喔!”
禅师们谈禅,在生活中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平凡,佛道却在风趣中显现,忽人忽牛忽贼的,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拿生老病死开玩笑,这样不着重外在形式的修持,也是禅师洒脱的特长。
有一位昙照禅师,每日向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有一天他生病了,辗转病榻时却不停的叫“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很不顺耳,就来责备他:
“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太不像话了!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还面不改色,一付视死如归的样子,你那精神如今何在?你平常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人生尽头却喊“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向住持招手,唤道:
“你来,你来!你到我床边来。”
住持走到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
“大和尚!我过去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讲“痛苦呀!痛苦呀!”请问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一般人把快乐和痛苦分开来讲,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昙照禅师不是真的嗟病歎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观照,直下承担,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一般样,面临生老病死,禅师们永远有洒脱的呼声。
世人贪瞋痴妄的习气太重。活着的时候,要住高楼别墅、华屋美厦,要锦衣玉食,要奢丽享受,生也放不下,死也放不下,反而不如禅师们能潇洒解脱,一衣一衲一钵度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悠游一世,死后化骨扬灰,乘愿去来,禅师就是这么洒脱自在。
三.从荣辱毁誉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c
荣辱毁誉,对禅师来说,是精进的道粮,是逆增上缘。
我们尊贵的教主佛陀,当初在世的时候,也常受种种的侮辱、陷害。像提婆达多一再派人行刺佛陀,央掘魔罗屡次要杀害佛陀,连外道的婆罗门都想千方百计陷害佛陀。有一天,世尊正在宝座上讲经说法时,一个女人挺着大肚子走进来招摇叫嚷着说:
“喂!释迦,你不要光会讲经,我们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啊?”
大众听了,都惊讶万分的望着世尊。座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运用神通把这个女人肚子上系的带子拆断,只听“嘓嘓嘓”连声,一个小木盆子咕咚咕咚滚出来,于是真相大白。
当那女人公然诬告佛陀的时候,佛陀没有气愤不平;女人的阴谋被拆穿了,佛陀也没有得意。禅师的心皎洁如月,沉稳如山,毒箭恶语伤毁不了,毁誉荣辱动摇不了。禅师安住在定慧一如的禅境中,精进菩提道,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
有一位大道禅师,在客堂接待信众时,一个三十多岁的少妇来请他开示佛法,和大道禅师讨论完就走了。她回去以后,大道禅师发现椅旁有个坛子摆在那儿,啊唷!这是什么啊?大道禅师想了想,啊,大概是那位太太她家人的灵骨坛,放着忘记拿回去了。大道禅师赶快替它设香案,上香供菜点蜡烛又诵经超度,心里想:大概过几天她会来拿。
三、五天过了,都没有人来拿。三个月以后,大道禅师就写一封信去:
“太太您记得吧?那天您到我们寺里来,我没有好好招待您,您遗留了一件东西在此,有时间请来把它捧回去好不好?”
大道禅师很慈悲,怕那位太太伤心,就不明指是骨灰坛。可是少妇收到信,却另有误会:
“哎!这寺里的和尚真不正经,我拜访他一次,他就借故和我攀缘,又叫我再去,这和尚用心暧昧,我才不上当呢!”
一番绘声绘影的,好像真有这回事一样,她逢人就张扬:
“寺里的和尚居心不良呀!居然对我不安好心呢!”
有信徒听到了,就劝她:
“唉啊!你不能这样乱讲,人家师父是很有修行的!”
“哟!我那里是冤枉他,我有情书可作证明!”
信徒就向大道禅师查询是否真有其事?大道禅师一听,大为吃惊:
“啊!有这样的事?她的坛子确实在这里呀!”
“坛子里面究竟是什么?”
“我没有打开过。”
信徒基于义愤,把坛子打开一看:
“师父!是一罐豆瓣酱啦!”
大道禅师哑然失笑,无奈的把手一摊,说:
“是我愚痴!是我愚痴!竟然拜了几个月的豆瓣酱。”
其实,大道禅师并不愚痴,一坛豆瓣酱,在他心里却是庄严的化身。是佛祖,是清净、明亮、无瑕、尊贵的心。而那个少妇呢?因为她没有禅心、好心,不能领受禅师的慈悲,反而染上无明烦恼、地狱、恶鬼的念头。心地肮脏的人,再慈悲的禅意,都会染污成为肮脏的垃圾。而禅师则自在无碍,不会被这些无明烦恼、荣辱沾染。
有一位普现禅师行脚参访,经过小镇街上,一个女人倚楼向禅师呼叫:
“喂!和尚上来哦!上来哦!”
普现禅师听见人家叫唤,以为有事求告,就上去了。到了楼上一看:咦!这地方不大对劲,好象是个烟花酒家啊!禅师歎一口气,想:
“一生都是参禅的人,怕什么?”
把毁誉得失的心都放下了,禅师也不管女人的喧闹和环境的低俗,自顾自挑了个角落打坐,一更、二更、三更过去了,那女人看禅师久无动静,实在忍耐不住,就推推禅师说:
“喂!和尚!睡觉了。”
普现禅师一付老僧入定的模样,眼睛都不睁:
“睡觉是你的特长,打坐是我的特长。”
依然静坐不动。女人一看自讨没趣,只好自己睡了。
第二天早上,老板来收钱,禅师还是忍耐包容:
“多少钱?”
老板粗声说:
“四百块啦!”
禅师默默拿出一张五百块付给他。找了一百块,那女人顺手伸过来抢,嘴里叫道:
“这一百块给我吧!”
普现禅师面容一正,用低沉的声调说道:
“你如此堕落!我从昨天到今天,都尊重你的人格,现在你连这一百块也要贪心,真是业障!出卖身体也罢了,连灵魂也污染不堪,你这样还像个人吗?”
这个女人被普现禅师一教训,深感惭愧,很不好意思的把一百块拿出来:
“还给你。”
普现禅师并不接下,又推回去,叹息道:
“给你吧!你的人生价值也只有这么多!”
禅师不是心疼那一百块,而是为那女人自甘堕落生气,不懂得尊重、爱惜自己。禅者能自尊自重、定慧观照,纵然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洒脱自如,不失庄严。因为有了禅,就有智能观照随荣辱毁誉而来的欣喜与厌恶,看透了,一切无所系念与执着,自然走出一片清明洒脱的天空,这也是禅者参禅求道的高远境界。
四.从弘法利生来谈禅宗的风趣洒脱 d
禅师们弘法利生,是慈悲道德并施的。应机教化之间,大有一片巧妙风光。
有一位诚拙禅师,皇上敬重他的道德风范,送给他一块匾额。皇上赐匾不能乱放,禅师想了想,只得赶快建个山门悬挂。为了建山门,只好向信徒化缘。有个信徒很富有,慷慨捐出了五百两银子,拿给诚拙禅师,特别提醒说:
“这是五百两银子哟!”
诚拙禅师点头致谢:
“好!好!”
大财主看禅师没什么反应,以为是自己声音太小,禅师没听清楚,就高声重述一次:
“师父!这是五百两银子啊!”
诚拙禅师依旧点头致谢:
“好!好!”
大财主终于无法再忍耐了,大声说道:
“师父!我们赚钱也不容易啊!五百两银子给你,怎么你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
诚拙禅师依然一语不发,站起来就往大雄宝殿走去。这个信徒生气的随后追赶过来,开口就骂:
“岂有此理!五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耶!怎么谢都不谢呢?”
诚拙禅师正好走到大雄宝殿门口,就向着佛祖一礼说:
“佛祖啊!他五百两银子捐给您,他要我来说谢谢。”
禅师作侧耳倾听状,又点点头,回头对信徒说:
“好?谢谢你!你把谢谢带回去吧!我们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就是这样潇洒。你捐献,我替你代办佛事,又何必要我来谢谢?一讲“谢谢”,不就银货两讫了吗?现在的人,常常布施有相,不懂得无相布施,有些人在努力做无相布施,可是做的也不大好。比方说:捐一万块,我不要名,我是无相布施,只要写个无名氏就好了。可是有些人反而藉此张扬说:“你看!你看!捐一万元的无名氏就是我啦!”这种不要名的无名氏,实在是更要名,要无名氏更高的名。像诚拙禅师用银货两讫来指点信徒,用无相来布施,意义非常深奥。
有一次,仙崖禅师走在街上,见到一对夫妻吵架,太太当街对丈夫叫骂:
“哼!你哪里里像个男人?没出息!”
男人气冲冲地恐吓:
“你再讲!你再讲!再讲我就打你!”
“你打!你打!你就是不像男人!”
男人一个箭步冲上去,啪!一个耳光摔过去。仙崖禅师立刻高声叫喊:
“来看哦!来看哦!看斗鸡要钱,斗蟋蟀要买票,斗牛斗狗都要票,来看哦,免费欣赏斗人哦!”
这一喊!惊动了半条街的路人,纷纷好奇的围拢来看,那夫妻两个就吵得更凶了,男的跳脚大骂:
“你再说!再说就杀了你!”
女的狠狠地破口大骂:
“你杀啊!你杀啊!”
仙崖禅师更加大声宣传:
“哎哟!精彩!精彩!现在要杀人了,精彩哦!要杀人了哦!”
看热闹的人里面,终于有人忍耐不住了,站出来问:
“喂!和尚,穷嚷嚷什么?人家夫妻吵架,你不…
《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