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19

  ..续本文上一页会形成另一层次众生共业转变的因缘,转变成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众生浊恶业力不同的世界。佛经上总以“净土世界”代称之。

  6.净土世界是不同于三界天人世界的另一层次有形相的“天界显相”

  再从《阿含经》来谈一个很重要的、能够证明净土世界存在的问题。从《长阿含经》上又说明了天界的景象和净土世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经文,一分佛学者说此是印度神话思想的锐变,但是从业力的观点,更可以证明净土世界是不同于我们三界天人业力所感的另外一层次的众生根器的共业因缘和合所招感的另一层次天人世界的显相。

  如何证明呢?我们看《长阿含经》第十八卷第三经介绍欲界天上的自然环境说:“在欲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上的景象,处处都可以看到,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栏楯等自然景色。”

  在《阿弥陀经》上也说:“极乐世界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等自然的庄严景色。”

  在《长阿含经》里又有叙述天人世界的显色和极乐世界的其他庄严景色许多相同的地方。(此为略提)

  由《阿含经》上介绍天人世界的景色和极乐世界的庄严环境的相同情形,更可以证明净土世界是不同于我们三界天人共业,由另一层次的“高根器的众生”清净业力所招感的另一种有形相的天人世界的显相,而且远比“天人福德果报”更为殊胜,不可思议。

  如果和我们这个世界相比,可以说净土世界是不同于我们地球物质世界所能臆测的另一种有形相的极清净的非物质世界。因为净土世界的众生没有五欲的欲望,所以说净土不是在“欲界范围内”;净土世界中有在地上生存的众生(如地居天),所以说净土也不是完全属于“色界天空居天”的范围,又因为净土世界有形相和色质,所以也不是属于“无色界的境界”,所以说净土世界是不同于我们三界天人共业世界的由另一种高根器,有大福德的清净业力的众生,共业所感而形成另一层次有形相、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的另一层次清净世界的显相,佛经上以“净土世界”来代称,只不过那个世界,现在有佛正在出世说法,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佛出世说法而已!

  7.“念佛、见佛”的理念是《阿含经》中本有的经证

  再进一步来说,如果这个世界的众生想要见佛?甚至今生想要见到佛,当然不是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他方世界中,现在正在出世为众生说法的现在佛,譬如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要怎么样才能见到佛呢?要想到他方世界去见佛,一定要转变我们现在与地球人类相应的业力,产生和别的世界中和那个世界内的众生相应的共业,还要和佛的电磁波(心波)相感应,就是通常讲的要与佛的愿力相应,我们才能见到佛(应化身佛)。

  但是要如何修行,才能和某一个世界里佛的心波、愿力相应呢?也就是说要如何修行,才能和现在西方净土世界中阿弥陀佛的“心波、愿力”相应呢?在《增一阿含经》早就已经开示说:要念佛,只要念佛到一心不乱,佛就会用天耳听闻,立刻用广大的清净心力来加持你,让你知道。

  如《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卷第四十经的经文说:“当释迦牟尼佛还在印度教化众生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位比丘,在罗阅城中,身患疾病,非常的困悴,终日倒卧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也没有比丘去瞻视看顾他。于是这位比丘,当时昼夜称念“释迦牟尼佛”名号,并且对佛陀呼唤说:“为什么世尊独独不哀愍、看顾我呢!

  ”

  那时佛陀用天耳通听到这位比丘称念、哀怨、呼唤、归投如来的心声。于是带领比丘僧众,一起来到生病比丘的面前,慰问、瞻视他,并且亲自为他清理大小便……,开示比丘们说:“我回忆过去自己尚未成佛,正在修学菩萨道的期间,为了挽救一只鸽子的性命,尚会发心舍身护鸽,舍弃自己的身命,救护鸽子的性命,何况今日已经成佛了,而不发大悲心,救护正在随我出家生病的弟子呢!

  ””

  在《增一阿含经》第二十六卷的经文也有记载说,又有一次,在印度正逢琉离王征伐迦毗越国的释迦族时,有五百位释迦族女,因为亲身经历战争的痛苦,不愿再于这个苦痛的世间苟活下去,发愿随佛陀出家修道。于是遥向当时佛陀的住处,一心称念“释迦牟尼佛”圣号,希望佛陀听到她们的呼唤,度他们出家学道……。

  当时佛用清彻的天耳通,非常清楚的听到五百位释迦族女的称名、呼唤、悲怨、一心归投如来的心声,于是告诉比丘们,我们一起到迦毗罗越城去看顾五百位释迦族女及正在受伤、丧命的亲友,并说法给释迦族女听。五百位释迦族女,闻法之后,都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命终之后,皆生到天上去了。这都是这五百位释迦族女一心称念佛名,蒙佛加被、说法的大悲度生本愿所感,而亲自看到佛现身前来护佑他们的实例。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在印度的当时,只要众生称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牟尼佛就能够用天耳通听到众生的称名、呼唤,并且当众生称念佛的名号的“用心”到达与“佛本愿度众生因缘相应的时机”,就是和“佛的心波相应的时刻”,佛就会放射心光,照射到与佛有缘的众生身上去,加持他、救护他。甚至用神通变化,前往众生称念佛名的地方,去救拔他、加被他。

  《长阿含》卷五又说:“有一鬼神(前世)向佛自述: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念佛德行)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

  然而《阿含经》中所说“念佛”的内涵,是与“净土经典”中所说“念佛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如增一阿含卷二“一”说:“……世尊告曰:若有比丘尼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此说明佛在世时一类弟子念佛的内涵是“念佛的德行”,如经中所说,其目的是为了积集未来能够解脱生死的果报,靠“自力而解脱”,并没有想要“因念佛”求生净土的意愿。而净宗的莲友念佛大都是以“称念佛号”为主,乃是“佛力与自力”并重。但是在精进“念佛”前,亦必须读诵“净土经典”,深明“弥陀的德行及如何修成佛道悲愿”的内容,才能深切的在“念佛中融入弥陀的大悲本愿接引中”,并不是“不明究理的、没有意义的念名字”而已。

  故知净宗莲友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往生净土”而念佛,当然其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了脱生死”。故知无论佛在世时的“念佛德行者”及佛在世乃至佛灭度后的称念弥陀圣号者,其根本的目的皆是为了“了脱生死”而念佛。

  由此亦说明“念佛、见佛(或生净土、或生天、或证果)”的经证,早在佛在世时,便已存在,并不是“净土经典中”才有的记载,只是“研究阿含者”不重视及否定《增一阿含》中所记载的念佛者必为佛所现身、救渡的经证而已。

  同样的,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现在称念十方世界中现在正在出世在某一个世界与你最有缘的佛的名号,譬如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也一定会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如前述经文所说用天耳通听到众生称念他的成佛名号,也一定会在称念佛名的那个人的心念,到达和阿弥陀佛的本愿度生因缘相应的时机,就是和阿弥陀佛的心波相应的时刻,在彼人念佛到“一心不乱”时,佛就会放射广大的智慧心光,去加持那个念佛者(指中、下品往生)。

  也就是说,四众弟子,从现在开始发心终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佛不断,一心想著要去极乐世界去见佛,听佛说法。就在你念佛不辍的心念中,已经不断的在转变、超离与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相应的浊恶业力,念念产生另外一种与阿弥陀佛心波相应的清净业力,同时产生和另一类身心清净的众生相应的共业,今生命终之时,就会随著你强烈见佛的心愿所感,在阿弥陀佛的心光摄持之下,投生到清净的世界去,而验证无数众生“一心念佛、往生净土”是形成“另一层次业缘果报”世界显相的事实,是无庸置疑的。

  (九)净土众生修行内涵不离“三法印”的基本义

  1.问:净土本是佛的本愿力所影现乃是不生不灭的,岂能以三法印判断净土世界的有与无?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有众生居住的世界,不论是净土世界,或者是地球人间|秽土世界,都离不开因缘生灭的法则。如《杂阿含经》卷二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第二十六卷也说:“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卷三也说:“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增一阿含》卷四十六(三)亦说:“佛告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者相应。”

  这就是开示说,净土世界和秽土世界(地球世界)的形成与转变,绝对合乎因缘生、因缘灭的真理,也就是合乎《杂阿含经》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三法印的真理。而净土众生修行的内涵至净土的形成与转变都不离“三法印”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可以用三法印的道…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