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形成另一層次衆生共業轉變的因緣,轉變成與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衆生濁惡業力不同的世界。佛經上總以“淨土世界”代稱之。
6.淨土世界是不同于叁界天人世界的另一層次有形相的“天界顯相”
再從《阿含經》來談一個很重要的、能夠證明淨土世界存在的問題。從《長阿含經》上又說明了天界的景象和淨土世界的自然環境相同的經文,一分佛學者說此是印度神話思想的銳變,但是從業力的觀點,更可以證明淨土世界是不同于我們叁界天人業力所感的另外一層次的衆生根器的共業因緣和合所招感的另一層次天人世界的顯相。
如何證明呢?我們看《長阿含經》第十八卷第叁經介紹欲界天上的自然環境說:“在欲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上的景象,處處都可以看到,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欄楯等自然景色。”
在《阿彌陀經》上也說:“極樂世界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等自然的莊嚴景色。”
在《長阿含經》裏又有敘述天人世界的顯色和極樂世界的其他莊嚴景色許多相同的地方。(此爲略提)
由《阿含經》上介紹天人世界的景色和極樂世界的莊嚴環境的相同情形,更可以證明淨土世界是不同于我們叁界天人共業,由另一層次的“高根器的衆生”清淨業力所招感的另一種有形相的天人世界的顯相,而且遠比“天人福德果報”更爲殊勝,不可思議。
如果和我們這個世界相比,可以說淨土世界是不同于我們地球物質世界所能臆測的另一種有形相的極清淨的非物質世界。因爲淨土世界的衆生沒有五欲的欲望,所以說淨土不是在“欲界範圍內”;淨土世界中有在地上生存的衆生(如地居天),所以說淨土也不是完全屬于“色界天空居天”的範圍,又因爲淨土世界有形相和色質,所以也不是屬于“無色界的境界”,所以說淨土世界是不同于我們叁界天人共業世界的由另一種高根器,有大福德的清淨業力的衆生,共業所感而形成另一層次有形相、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的另一層次清淨世界的顯相,佛經上以“淨土世界”來代稱,只不過那個世界,現在有佛正在出世說法,我們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佛出世說法而已!
7.“念佛、見佛”的理念是《阿含經》中本有的經證
再進一步來說,如果這個世界的衆生想要見佛?甚至今生想要見到佛,當然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他方世界中,現在正在出世爲衆生說法的現在佛,譬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要怎麼樣才能見到佛呢?要想到他方世界去見佛,一定要轉變我們現在與地球人類相應的業力,産生和別的世界中和那個世界內的衆生相應的共業,還要和佛的電磁波(心波)相感應,就是通常講的要與佛的願力相應,我們才能見到佛(應化身佛)。
但是要如何修行,才能和某一個世界裏佛的心波、願力相應呢?也就是說要如何修行,才能和現在西方淨土世界中阿彌陀佛的“心波、願力”相應呢?在《增一阿含經》早就已經開示說:要念佛,只要念佛到一心不亂,佛就會用天耳聽聞,立刻用廣大的清淨心力來加持你,讓你知道。
如《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卷第四十經的經文說:“當釋迦牟尼佛還在印度教化衆生的時候,就曾經有一位比丘,在羅閱城中,身患疾病,非常的困悴,終日倒臥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也沒有比丘去瞻視看顧他。于是這位比丘,當時晝夜稱念“釋迦牟尼佛”名號,並且對佛陀呼喚說:“爲什麼世尊獨獨不哀愍、看顧我呢!
”
那時佛陀用天耳通聽到這位比丘稱念、哀怨、呼喚、歸投如來的心聲。于是帶領比丘僧衆,一起來到生病比丘的面前,慰問、瞻視他,並且親自爲他清理大小便……,開示比丘們說:“我回憶過去自己尚未成佛,正在修學菩薩道的期間,爲了挽救一只鴿子的性命,尚會發心舍身護鴿,舍棄自己的身命,救護鴿子的性命,何況今日已經成佛了,而不發大悲心,救護正在隨我出家生病的弟子呢!
””
在《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六卷的經文也有記載說,又有一次,在印度正逢琉離王征伐迦毗越國的釋迦族時,有五百位釋迦族女,因爲親身經曆戰爭的痛苦,不願再于這個苦痛的世間苟活下去,發願隨佛陀出家修道。于是遙向當時佛陀的住處,一心稱念“釋迦牟尼佛”聖號,希望佛陀聽到她們的呼喚,度他們出家學道……。
當時佛用清徹的天耳通,非常清楚的聽到五百位釋迦族女的稱名、呼喚、悲怨、一心歸投如來的心聲,于是告訴比丘們,我們一起到迦毗羅越城去看顧五百位釋迦族女及正在受傷、喪命的親友,並說法給釋迦族女聽。五百位釋迦族女,聞法之後,都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命終之後,皆生到天上去了。這都是這五百位釋迦族女一心稱念佛名,蒙佛加被、說法的大悲度生本願所感,而親自看到佛現身前來護佑他們的實例。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在印度的當時,只要衆生稱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釋迦牟尼佛就能夠用天耳通聽到衆生的稱名、呼喚,並且當衆生稱念佛的名號的“用心”到達與“佛本願度衆生因緣相應的時機”,就是和“佛的心波相應的時刻”,佛就會放射心光,照射到與佛有緣的衆生身上去,加持他、救護他。甚至用神通變化,前往衆生稱念佛名的地方,去救拔他、加被他。
《長阿含》卷五又說:“有一鬼神(前世)向佛自述:我本爲人王,于如來法中爲優婆塞,一心念佛(念佛德行)而取命終,故得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
然而《阿含經》中所說“念佛”的內涵,是與“淨土經典”中所說“念佛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如增一阿含卷二“一”說:“……世尊告曰:若有比丘尼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挂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此說明佛在世時一類弟子念佛的內涵是“念佛的德行”,如經中所說,其目的是爲了積集未來能夠解脫生死的果報,靠“自力而解脫”,並沒有想要“因念佛”求生淨土的意願。而淨宗的蓮友念佛大都是以“稱念佛號”爲主,乃是“佛力與自力”並重。但是在精進“念佛”前,亦必須讀誦“淨土經典”,深明“彌陀的德行及如何修成佛道悲願”的內容,才能深切的在“念佛中融入彌陀的大悲本願接引中”,並不是“不明究理的、沒有意義的念名字”而已。
故知淨宗蓮友念佛的目的,是爲了“往生淨土”而念佛,當然其根本的目的,還是爲了“了脫生死”。故知無論佛在世時的“念佛德行者”及佛在世乃至佛滅度後的稱念彌陀聖號者,其根本的目的皆是爲了“了脫生死”而念佛。
由此亦說明“念佛、見佛(或生淨土、或生天、或證果)”的經證,早在佛在世時,便已存在,並不是“淨土經典中”才有的記載,只是“研究阿含者”不重視及否定《增一阿含》中所記載的念佛者必爲佛所現身、救渡的經證而已。
同樣的,如果娑婆世界的衆生,現在稱念十方世界中現在正在出世在某一個世界與你最有緣的佛的名號,譬如阿彌陀佛,那麼阿彌陀佛也一定會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如前述經文所說用天耳通聽到衆生稱念他的成佛名號,也一定會在稱念佛名的那個人的心念,到達和阿彌陀佛的本願度生因緣相應的時機,就是和阿彌陀佛的心波相應的時刻,在彼人念佛到“一心不亂”時,佛就會放射廣大的智慧心光,去加持那個念佛者(指中、下品往生)。
也就是說,四衆弟子,從現在開始發心終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不斷,一心想著要去極樂世界去見佛,聽佛說法。就在你念佛不辍的心念中,已經不斷的在轉變、超離與我們這個地球世界相應的濁惡業力,念念産生另外一種與阿彌陀佛心波相應的清淨業力,同時産生和另一類身心清淨的衆生相應的共業,今生命終之時,就會隨著你強烈見佛的心願所感,在阿彌陀佛的心光攝持之下,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而驗證無數衆生“一心念佛、往生淨土”是形成“另一層次業緣果報”世界顯相的事實,是無庸置疑的。
(九)淨土衆生修行內涵不離“叁法印”的基本義
1.問:淨土本是佛的本願力所影現乃是不生不滅的,豈能以叁法印判斷淨土世界的有與無?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宇宙中任何有衆生居住的世界,不論是淨土世界,或者是地球人間|穢土世界,都離不開因緣生滅的法則。如《雜阿含經》卷二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第二十六卷也說:“有因有緣衆生煩惱,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卷叁也說:“有因有緣衆生有垢,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增一阿含》卷四十六(叁)亦說:“佛告比丘,當知衆生根源皆自相類,惡者與惡相從,善者與善相從,過去、將來衆生根源,亦複如是,以類相從,猶如以淨與淨相應,不淨者與不淨者相應。”
這就是開示說,淨土世界和穢土世界(地球世界)的形成與轉變,絕對合乎因緣生、因緣滅的真理,也就是合乎《雜阿含經》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叁法印的真理。而淨土衆生修行的內涵至淨土的形成與轉變都不離“叁法印”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可以用叁法印的道…
《略談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 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