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P19

  ..续本文上一页“心地”是纯善的、柔和的、安祥的、慈悲的、正直的、不染著的、不动心的……,亦即“慈、悲、喜、舍(舍心即无所得,无所著)”四无量心定具足的,只是《阿含经》上通常以得阿罗汉者:心正或其心正直解脱(《杂阿含》卷三十、《杂阿含》卷八),或说得阿罗汉者“心善、解脱、自觉喜乐”等简短的经句说明罗汉的一分“内证心性”(《杂阿含》卷四“一○二”)。然而《阿含经》中声闻弟子修四心的经文,何尝不是进一步明示“罗汉“内证心性”的详实内涵为何”?只是一类声闻弟子往往将“四心”的证量与罗汉的“心善、正直”等解脱心性“分割”,而不深思 “四心”与罗汉“心善、正直”等“心性”有何关连?

  (3)《中阿含》内所说一世中得果的经文

  虽然《四阿含》皆有声闻弟子一世之中必得道果的经文,如《中阿含》卷二十五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如大迦叶尊者出家八日得三果,九日即证阿罗汉果。舍利弗出家半月得心解脱。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一,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这是“方便劝修四念处”的经文。

  而以此经文为证,以致令后学者认为“一生中就能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非常简单的事。问题是:修四念处的目的,最后其心量一定是呈现“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之极广甚大之心量,慧解脱者亦然,亦是呈现“心善、正直”之证量。末法禅行者能否在“一世禅修中获证”“无诤三昧”,恐怕很难!

  (4)声闻弟子修四心的原意

  《四阿含》中,虽然没有篇篇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的经文,但是声闻行者在未深入色界禅定时,平素在念念相续间的心念为何?是否是“无想、无觉、不动念头、意念停止、如木头人相似?抑是仍然有想、有觉,有念、有思、有所作为?”依《中阿含经》说:佛自述修四禅定的过程中,如在初禅定中是:“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而声闻弟子亦是依佛教导的四禅定而修学禅法。故于欲界定至初禅定中,亦是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就是在平素趣向欲界定的行进间之日常心念,亦是趋向心定、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安祥的“心性”前进……。何以证明声闻弟子在待人处世的“日常心念”是趋于“慈悲、柔和、清净、安祥、定心”的路上行进的?

  如《杂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二一”说:“佛告释氏,我今语汝,我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初果、二果、三果。”

  如《杂阿含》卷四十七又说:“如是比丘,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若时诸恶鬼神欲往伺求真短,不能得其间便,更胜于饭食众生功德。”(一二五三、一二五四、一二五五、一二五六)

  《增一阿含》卷三十九(五)也说:“世尊告曰:比丘若在行路时,为贼所擒,当执心意,无起恶惰,当起护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遍满诸方,持心当如意,犹如此地亦受于净,亦受于不净,……起慈悲喜护(舍)之心向一切众生。”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亦说:“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杂阿含》卷四十六(一二二二)亦说:“彼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罗军?亦常赞叹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修慈心,亦应赞叹慈心功德。”

  《杂阿含》卷九(二五五)也说:“常住于慈悲,关闭诸根门。”

  《杂阿含》卷五(一○九)也说:“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此段经文亦是在说明声闻弟子在获得“正定时”,是“禅喜法乐之心”呈现的,而此“定境”的“余心”延续至日常心念,仍然是表现出法喜的、安祥的、慈和的及正智心、寂乐心充满的。

  《杂阿含》卷八(二一二)也说:“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

  卷九(二三六)也说:“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定中生禅悦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卷十三(三○五)也说:“彼彼染著悉皆消灭……,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者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

  《中阿含》卷八“三三”亦说:“世尊告曰:阿难,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无二心,安乐无量无边无限。”

  凡此经文,皆是在说明声闻弟子无论“在定境中”及“日常心念”甚至在证初果前的行进中及证初果时,皆是沉浸在“五欲淡薄后的定心轻安、禅悦、安稳、祥和、正直、慈心、寂乐之中”。乃至阿罗汉于五蕴身不取著,心得解脱时,亦是平等舍住(平等心现前,舍离五蕴无常变易之法,正念正智成就的)(《杂阿含》卷三)。

  由此可知,声闻弟子在平常的举心动念仍然保持“正念十善心,远离十恶心”。在止观俱修间渐渐将以上所说“二十一种秽心”降伏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定俱”,“心定已”,得初禅定时,得初果(法眼净)时在日常处世间的心念均是朝向无秽、无烦、慈祥心充满的,是柔软心、平等心、不动心渐次现前的,所以在游历世间时,才会令无诤、无怒、无恚、无结的心量自然流露,即是用“慈悲心、柔和心、平等心、无我心去对待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的,是随缘而度而不攀缘众生的。”这才是声闻弟子修“四心”的原意。但是为何后世修行者并不重视《四阿含》中皆有提到声闻弟子必须修四心的经文?就连现代声闻行者最重视的“清净道论”却不重视声闻弟子必须在禅修时配合“四无量心”齐修的论述?原因有三!

  (5)为何现代一类声闻弟子不重视“四无量心”的修学?

  甲、《阿含》中没有说明初学者如何在一世中修成“四心定”的渐次而进的具体方法

  其一,在现存的《四阿含》中,虽然有声闻弟子必须修“四无量心”的经文,譬如佛亦自述宿世有一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而死后上升“色界光音天”的经文。但是没有说明“佛在七年中如何“修慈心三昧”的方法?”又《增一阿含》虽有“慈心定、悲心定、喜心定、舍心定”的经文,《杂阿含》、《中阿含》更有“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的经文,但是并没有具体“修四无量心定”渐次而进的修行方法!

  尤其在《中阿含》六十卷中几乎卷卷均谈到声闻弟子修“四心定”的经文,虽然有实际的修法成果,为什么后学者不重视?原因是一类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在初禅至二禅定间),其在深定中所显发的慈心证量是广大无边的,而初学禅法者,如何能在禅定中显发广大无量的慈心证量?这是令后觉者疑惑的!

  故虽然“现存的《四阿含》中”,皆有声闻弟子修“四心定”成就的经文,如阿那律尊者(见《增一阿含》)、大迦叶尊者(见《杂阿含》,后续自明),均是修“四心定”有成就的代表者,而大迦叶更是“顿证”。但是在《阿含经》中却没有记述在一世之中如何能令初学者修学“四心定成就的具体方法”?故后世的声闻弟子不得其门而入,导致“忽略《四阿含》中”为何皆有记载“四心定”的经文而成为“形同虚设”的情形。

  乙、认为修“四心”会障碍“解脱心念”

  其二,后世声闻弟子认为修“四心”会对众生产生慈悲度化之心及产生实际的利生行事,障碍“解脱法”,故多不修“四无量心”。如在大乘经藏的《观佛三昧海经》有修“慈心定”的具体观想方法,但是与“解脱道相违”,故后世禅行者不重视。

  丙、并不是每一个声闻弟子皆必须经过“四心定”的历程才能了脱生死

  (甲)“四心定”是“宿世熏修、今生顿成”

  其三,《四阿含》中虽然有“四心定”的“实际内容”,如修慈心一方成就游,修悲、喜、舍心亦复如是,但是这是“修四心定”的“成果”,不是“修因”,很多人会误会这就是“四心定”的修行方法。何以证明这是“四心定”的成果?

  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二有“佛赞叹大迦叶与己同俱“四无量心”的经文”。但是大迦叶是出家第九日就得证阿罗汉,在这九日之中如何能“修学四无量定”顿时成就,而又“顿证阿罗汉果”?可见是“宿世所修,今生顿证”。又经上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广大无量成就游。”这亦是在说明声闻弟子为何深入“色界禅定”中,同时又能显发广大无量的慈心三昧成果的原因何在!可见亦是“宿世所修,今生顿证”。又阿那律尊者亦是在深入“色界禅定”同时显发“四心定”的成果展现,一分行者误会阿那律在证入“色界禅定”才开始熏修四无量心!

  当知二禅已经进入无觉无观之证境,如何在色界深定中才“初修四心”!

  又《长阿含》卷二(二)中佛亦赞叹侍者阿难与佛同具“慈心”。如经文说:“佛告阿难,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汝但精进成道不久。”此亦说明“证阿罗汉果者必须具备“慈无量心”的宿世、今世修因,才能速了生死。”

  又如佛自述宿世“七年修慈心三昧”成就,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亦…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