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佛道?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阿惟三佛时,六年受苦行,舍利弗,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我如是虽受辛苦,于法无益,我忍饥渴寒热风雨蚊虫之苦,身形枯燥,谓呼我成佛道实无所得。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偿先缘对毕也,然后乃得阿耨三耶三菩提阿惟三佛耳。……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人、神鬼、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一切众生,皆欲度之,我犹不免宿对,况复愚冥未得道者!
由此推知,佛尚在成佛时遭受“宿世残缘”之报,何况诸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生在佛世时于了脱生死后依然在涅槃前有病痛之苦,或者意外死亡,当然亦是“宿世残缘”现前之报,无可置疑!
(己)何以证明佛早已修成长寿因缘?
其四,佛自言:修四神足成就、寿命已得自在,可随意以“正定力”持寿“经劫不死”,足可证明,佛已超脱“凡夫生死烦恼之身”,轮回、病痛拘他不得,才能寿命自在。故于人间的生病、死亡,皆是有因有缘而示现,何以证明:
诚如《增一阿含》卷四十(八)、(九)所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如来亦复如是,由胞胎生于中长养得成佛身,亦如琉璃之宝净水之珍,不为尘垢所染,如来亦复如是,亦生于世间,不为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染著。”
又如《杂阿含》卷十、《中阿含》卷十(六一)、卷三十四(一三八)记述:佛宿世曾经长夜修福及七年间修慈心三昧成就,死后获得上升光音天的广大、长久的天尊福报,下生人间又经常寿命很久,乃至转生在增劫中做转轮圣王,寿命八万四千岁……。而这只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的修行因缘中,千万亿分之一修成长寿因缘的片段过程而已。尚有许多佛在过去生中修十善业、修四心成就,因福德因缘所感,生在人间(过去世间出现增劫之时),寿命长远的实修德行可资证明。而由《杂阿含》的这段长寿果报因缘来看,可见佛早已在无量劫内的修行中,经常以五戒、十善利益众生,早已成就不杀生法,常常获得福慧无量、寿命自在的善业因缘。于印度的初生及去世,寿命之短促,必不同于凡夫的无常业行生死之果报,不是以烦恼生死之身来受生。然而为何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时,却是和凡夫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又只有短短八十年的寿命就示入涅槃呢?当然有因缘。
而此“佛到底是凡夫有漏身”?抑是“非凡夫烦恼身”来受生,在佛在世时弟子之间的认定(见《四阿含》)及佛灭度后分裂的部派佛教之间的认定(见十八部派论点),乃至后世及末法的南传与北传佛教之间的认定一直是存在的“最诤议性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大乘佛经”所说的“佛有三身:即应身、报身、法身”三身是否成就的问题。
事实上,在《大智度论》、《金光明经》、《宝积经》皆有很好的说明。
(庚)佛宿世本已成就不杀法,福寿早已无量,如何现在成佛后反而得到寿命不过百岁之报呢?
其五,依经上说,佛宿世经常以五戒、十善利益众生,早已成就不杀生法,经常获得福寿无量的善业果报。如前述佛在《杂阿含经》卷十(二六四)、《增一阿含》卷四(七)上自言:“曾经因修福、修慈心三昧成就,而获得无数劫天福果报及轮王果报。”
又有经上说:“佛曾经于某一世,救过一个聚落(村庄)人民的性命,由行善业及修禅定所感,来世投生梵天,得到寿命无量的果报,其天寿比其他梵天众还长。”
试问:单是一桩护生因缘所感,就能获得天寿无量的果报,何况是佛在过去无量劫中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六度万行,生生世世救护众生性命、财物,或以慈悲因护生而丧失自己的性命……,如何现在成佛了,反而得到寿命不过百岁的短命果报呢!
如佛在《长阿含经》卷四(二)自述说:“阿难,我自忆念:曾于此处(拘尸那城本所生处)六反作转轮圣王(以布施、持戒、禅思、六度等及十善业自利、利人而获得人间最殊胜的福德果报。)终措骨于此,自今已后,生死永绝,无有方土措吾身处,此是最后边更不受有。”这只是佛在过去生的修行因缘中,千万亿分之一修成长寿因缘的片段过程而已,在“大乘经典”中尚有许多佛在过去生中修十善、修四心成就,因福德因缘所感,生在人间(过去世间出现增劫之时),寿命长远的实修德行可资证明。
如果修行者曾经在无量劫数中,深修福慧,实践救生、济生的“悲心行愿”,而仍感得短命报,不能获得天寿无量,或不能应其殊胜的善业所感生在众生长寿的共业世界里,则不符合业力与因果的道理,种善因不得善果,种恶因反而得到善果,若如是则因果的道理何在呢?
(辛)佛尚能以其“定慧”为施者祈福、咒愿、令其增福、增寿、得色、得力,为何却不能令己之寿命延寿、没有病苦呢?
其六,佛为何能以其咒愿力令其为布施者祈福,令其增福增寿,而己之寿命却仅有短短的八十岁就离开人世呢?又佛在涅槃前食用有毒的栴檀耳后,仍然为施主咒愿说:“今者周那为获大利,为得寿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誉,生多财宝,死得生天,所欲自然。”
在《长阿含经》卷四又说:“佛涅槃前,又有诸末罗五百人持五百张白叠奉上世尊,佛为受之。而为其咒愿说:劳汝等来,当使汝等寿命延长,无病无痛。”
之后,又引渡最后一位年已一百二十岁具有多闻智慧的须跋梵志出家受具足戒,, 梵志闻, 佛说法而, 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后有,时夜未久,即成阿罗汉。
我们不禁要问:佛尚能以其“定慧”深厚的功德力用,为施者祈福、咒愿,令闻法者速得解脱,甚至以其咒愿力令施者得色、得力、得财富乃至延长寿命,然而为何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人间时,却是和凡夫众生一样,有生、老、病、死,又只有短短八十年的寿命就示现入涅槃呢?佛的寿命,为何尚不如自己最后引渡的一百二十岁的弟子?又不如现代各国不少具有一百岁以上的人瑞者?又不如古代及现代的气功行者、道教修炼者及瑜珈行者获得长寿的果报呢?凡此行者,皆能以“练气养身”的修练法,而确实达到“健身、强身、延寿、无病而终”的境界,屡见不鲜,而为何佛尚有病痛之苦,寿命不及人瑞者,又不及练气功有成者及不如两眼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可延寿至百岁以上的瑜珈行者呢?当然必有因缘,如上所说,原因之一,实乃佛示现宿世所造业障而感今于成佛时,犹受“残缘”病苦之报,以及在印度当时的度生因缘已尽而于八十岁便示现入涅槃……。
(壬)佛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光颜巍巍胜过世俗修道者
事实上,佛虽然“以胎生之身”受生,但是其平素“定慧力”的成就,早已显现在平常的“颜面上”,如《杂阿含》卷四(一○一)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有从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一树下坐,入尽正受。时有豆磨种姓婆罗门,随彼道行,寻佛后来,见佛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见已作是念:我未曾见,人间有如是足迹,今当随迹以求其人,即寻脚迹,至于佛所,来见世尊坐一树下,入尽正受,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第一调伏,正观成就,光相巍巍,犹若金山。见已白言:为是天耶?
佛告婆罗门:我非天也。
问曰:为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罗门:我非龙乃至人非人也。
婆罗门白佛:若言非天非龙,乃至非人、非非人,为是何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夜叉;
无善阿修罗,诸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
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
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
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落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
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
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
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刺;
究竟生死除,故名为佛陀。
佛说此经已,豆摩种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路而去。”(卷四十四(一一八二)亦同)
由此可知,佛平素的“正定力”胜过世俗瑜珈行者,足以令人见之,感受到其“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光相巍巍,犹若金山”的震摄力,而且佛自述:“自己色身非天、非龙、非人中所摄”,然而为何有时会出现背痛的情形呢?必有因缘,前已说明。然而佛有时却会对弟子说:我有父有母,摄在人数之中,乃是为度“弟子”修“圣贤法”脱离“胎生之身”方便而说(如前所述)。而此佛到底是“凡夫有漏身”?抑是“无漏变化身”来度化人间?“诸大乘经论中如《金光明经》、《宝积经》、《大般涅槃经》等中皆针对此问题有详细解释,可释众疑。”如《大智度论》中也有很好的说明。
(癸)佛若生时能行、能语如何能引渡“凡夫众生”、渐次而入佛门修学正道?
如《大智度论》上说:“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发言,言竟便默(《长阿含》)。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餔三岁,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坐卧行住,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以此致怪。但为此故,以方便力,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若佛生时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龙鬼神。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以此自觉,不得成贤圣法器,为是人故,于岚毗尼园中生,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童,幼小、年少、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后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逾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洛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虽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叶佛时持戒行道,而今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随顺世法故,现是众变,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
3.佛为何自称“今生是最后边身”?
而由佛是“有漏凡夫身”抑是“无漏应化身”出现在印度的诤论,又牵涉到佛到底是如声闻弟子一样的是依最后有漏分段生死身得证阿罗汉果,抑是不同于现世阿罗汉的最后有漏色身,乃是法身菩萨以变异生身转世于印度,以三乘法方便“应机度众”的诤议!而由佛是不是阿罗汉的问题,又产生是否有“菩萨道”,是否有“成佛之道”、“大乘佛法”是不是可以成立的大问题!
依“大乘经典”说,释迦牟尼佛今已成佛,故出现在“古印度”的“比丘身”当然是“法身大士的无漏身所影现的应化身相”,绝非与凡夫身一样的生死身,更非与声闻弟子一样的今生是在最后有漏生身中了脱生死,在现身中,先证有余涅槃,再于死后证无余涅槃。若说出现在印度的佛身不同于声闻弟子的有漏生身,那么佛为何在《四阿含》中皆多次提到“佛今是最后边身”呢?自然是为度化声闻弟子今生便能在最后生身内速了生死而行“同事摄”,故对声闻弟子说:“我亦与你们一样今生是最后边身,最后以有漏身出现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得解脱。”
佛自称是最后边身的道理就如佛在《增一阿含经》中对最初度化的五比丘说:“这个世界已有五位阿罗汉出世,我(佛)是第六尊阿罗汉”是同样的道理。佛对五比丘及对当世无数的阿罗汉自称“我亦与你们同样是阿罗汉”,亦是在对罗汉弟子“同事摄”。而无论佛对声闻弟子自称“我亦与你们一样是最后边身,均是以最后有漏生身修行、解脱”与佛对声闻弟子自称“我亦与你们一样证阿罗汉果,我亦是阿罗汉,与你们平等平等”,这对“当世的所有声闻弟子”是有鼓励、提携作用及令其修解脱道有信心充足的作用的。因为声闻弟子见世尊“根器与我们一样”同是在最后生身时才修行、解脱,而对自己“今生只要用功修行,就能与佛同证解脱”,当然会有充足自信,因为“佛与我们平等之故。”但是在《四阿含经》上虽然皆有记载“佛是阿罗汉”的经文,但是同时又记述“阿罗汉不是佛”的经文,这是研究《阿含》者最为忽略的地方或者说此为“完全否定”的经文,这牵涉到研究《阿含》者的“动机”、“观点”各有不同,而产生对《阿含》内文有认同及否定经文的现象,而形成“自由心证”的情形。然而经上所说“佛是阿罗汉”,或说“阿罗汉不是佛”,却牵涉到“菩萨道”是否能成立的非常严重的大问题,读者不可不知。(后续自明)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上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