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P8

  ..续本文上一页以严净殊特也。

  「穷微极妙」者显一法句,一法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切万物色相庄严悉法身,即事而性,出有而有,故言「穷微」;虽即是性,(一法句)全性即修,故言「极妙」,即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绝四句百非,强名言「微妙」也。

  「无能称量」者,称,去声,《琳音》八(九右):「处蒸反,《考声》:定其轻重也。《广雅》云:度也。」广略相入不可思议名「无能称量」。

  「其诸众生」等者,寄得通者,以显其难思议也。

  「乃至」者,从上向下,上从等觉,下至得通之人,不能辨量安乐国中所有万物形色光明之名数,唯佛与佛乃能知,故知一一皆不可思议也。

  「逮得」者,逮,《琳音》三(十五)云:徒奈反,《尔雅》:逮,及也。《方言》云:自关东西谓及为逮。经作逯,非也(音禄)。今逮达得成言「逮得」也。

  第二十八、知见道场树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道场高胜愿,(义寂),二名见道树愿,(憬兴、静照、真源)三名见菩提无量光色愿,(智光)四名菩萨共见道场树愿。(良源)今名知见道场树愿也。

  明所摄者,义寂为国土功德摄,言地功德愿故,余诸皆为菩萨功德摄也。今按:《唐译》云:「国中具有无量色树,高百千由旬」等,此正约国德。今经云「国中菩萨能知见」,此似约菩萨功德,然愿成就文云:「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等。」此正约国德。故今家引为化土之证。(《化卷》)由此言之,此愿亦可摄国德,虽举能知见者,而取所知见为愿体,由知见之大小显道树胜劣故。于国德中,初无三恶趣愿近示门户,亦通真化,此二十七、八两愿显其奥。言其真者,则国土难量愿;取其化者,则见道树愿是也。

  次明愿意者,一切诸佛皆以道场树作佛事,然少福德者不能见之,利益未周,法藏菩萨为之誓令少功德者知见也。然上愿明真土不可思议,即第十八愿机之所入土也,方便机类不能入其不可思议土界,为之起摄机愿,欲令知见道场树而引入真土,故从假入真意也。(十九、二十所入土)以故《化土》引此愿成就文证化身土,此约少功德所见说四百万里,其益亦有次第三法忍利益,是以为化土相。若多功德者所见,则周遍法界无能称量土也。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国中有无量色树,高百千由旬,诸菩萨中有善根劣者若不能了知,不取正觉。」《汉》、《吴》、《宋》并无此文,唯《悲华》云:「一一菩萨所座之树,枝叶遍满一万由旬。」随机化相,不须定量也。

  后解文者,「乃至少功德者」,望西云:「『乃至少功德者』,问:为是菩萨?将为人天?若人天者,《宝积》云『诸菩萨』等;若菩萨者,『乃至』之言所表菩萨之外,况愿成云『彼国人天』等。答:顺后句(人天),如智光云:言『乃至』者,指声闻众,『少功德者』即是人天。」(已上)《略笺》从之。

  今谓非也,菩萨、声闻、人天俱各有多功德,有少功德,何局人天少功德耶?下经云小行小菩萨少功德者,又愿成文云「彼国人天」,可见矣。今家意「乃至」之言含多功德者。(弘愿念佛之机)「少功德者」,《唐译》云「善根劣者」,下经云「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是也,《化卷》引为佛智疑惑失大利者,明知指方便类机曰「少功德者」也。意云:不了佛智者,其功德薄少故,仅知见四百万里道树,不能见无量道树;其多功德者,见无能称量道树无有分量。今且举少功德者所见,故有四百万里分量,以故为方便化身净土也。

  「道场树」者,《唐译》云「有无量色树」者约相,今翻约德,云「道场树」也。

  《维摩》〈菩萨行品〉云:「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肇注》曰:「佛于树下成道,树名『菩提』。此树光无不照,香无不薰,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应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文)

  《十住论》说七佛道场树,可见。今释尊道场树,前正觉山之西南行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正觉,现诸神变,施作佛事。(《西域记》)今弥陀成道之树名「道场树」也,知见之者利他无边。

  下经云:「微风徐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其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解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文)此真土益,故《化卷》除此文,而引「见此树者得三法忍」等文,此小功德者之知见益,故彼但见树不见佛,如释尊灭后徒见道场树不见佛,故曰「双树林下往生」也。当知此知见益是从浅至深、从假入真相也。

  「知见」者,对光色且举见益,实六尘总有益,故《唐译》云「了知」。曰「知见」为何?为有使从假入真益也。

  「高四百万里」者,《唐译》云「高百千由旬」,(《西域记》二云:「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文)依旧传,百千即十万也,十万即是四百万里也。)《悲华经》云「一万由旬」,与今经同。《庄严经》愿成文云「一千六百由旬」,译家不同而已。

  问:此道树与佛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不相应,云何?玄一有三义:

  一云:《观经》所明佛约他受用而显殊胜,此经所明树约变化身,故无相违。

  二云:佛德不可思议,彼广长身阴于一尺树,于佛非难,况四百万里者。(兴破云:「若亦所余宫殿不应各称其形大小故。」)

  三云:此云「四百万里」者,佛顶已上去佛足量,若辨佛身相称之长,即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余四百万里也。(了惠斥云:「诸文中无能别言,何恣云约佛顶已上也!」)

  憬兴同第一义,了惠取第二义,云:「法体融即故,佛事难思故,净名室内谁云不尔云云。」

  义寂会云:「佛事难思,不可以世情测,然以一途求其相者,由旬与里随方不定,《观经》约此方由旬为习观说故,此经约彼方里数说,故致不同。」(取意)

  又静照会云:「机见不同,功德浅深不可和会。」(已上)

  《略笺》云:「弥陀之亲宣,牟尼之诚言,唯如文解,可仰信之,勿容拟议。窃想恐是可随机而见大小也,谓少功德者见四百万里,乃至上地大士见无量无边者矣。例如云『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云云。」此依静照而润色,可谓详矣。

  若依今家意,但是机不同而已,佛化身者,或现大身,或现小身,种种不同,何以六十万亿为定量乎!其说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者,但是约观机所见,今家判为化佛身。今约少功德者所见,故说四百万里,若约真机所见,则知见无量无边道树,见佛身亦然,约真机则即六十万亿见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随得益亦有不同,应知随其机见佛树长短致不同,长短自彼于佛无为,何烦认定量。《大乘同性经》如来现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等初地如来佛土时,说此菩提树王无边恒河沙佛刹微尘世界纵横正等,可准知矣。

  第二十九、诵佛经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辨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一名受法令得辨慧愿,(义寂)二名四辨无碍愿,(憬兴)三名持经必得辨才智愿。(良源)今可名诵佛经法愿。

  明所摄者,自下二愿菩萨功德所摄也。

  次参考者,《唐译》云:「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敷演,若不获得胜辨才者,不取菩提。」(文)余译阙此愿也。

  次明愿意,有说:此约真土菩萨,真土大士随应演说二乘三乘法,而化益众生矣。化土菩萨虽非全无智慧,不得佛智,故云「皆无智慧」。而今愿乃真土大士,得佛一切智故,圆具三智故,四辨八音自在无碍济度无究耳。(《义记》、《渧记》并同)

  有说:此愿明化土相,承前见道场树愿来,谓于彼道场下七宝讲堂处受经法,受持诵读讽诵持说,由读经得辨才,故从本以诵佛经法为愿体,而虽得智辨未无穷,故次誓智辨无穷,经次第得无穷者,是从化入真相而已。(《会疏》及师说并此意)

  问:净土亦有色经卷耶?

  有曰:「结集经卷局秽土,恐文散失故,彼国圣众记忆不失,无有经卷。暗诵法,必应有也。」(《梵响》引元祖义)

  有云:「诸佛所说自有常法贯摄义,通名经典而已。」(《会疏》二义中初解)「又可,如海云闻大经,彼亦例之。」(后义)

  有云:「因顺言之,彼土精华庄严无尽,何无黄纸朱轴,如彼无暗亦说灯火。」

  又解:「彼土不可有色经卷,如来常住说法故,言『读』者,暗诵耳。」(望西)

  《义记》云:「『若』者不定之辞,若得色经,则受持读诵,或闻说法,则暗诵受持云云。」

  《渧记》云:「彼土教主常住说法,无有色经卷,虽然,彼土庄严无尽,欲见即现无尽色经,是不定故云『若』耳。」(文)此会合了惠、《义记》也。《唐译》「若」字有于「得胜辨才」上,故为此说耳。

  师说曰:「旧解纷纭,皆不顺文。按《汉译》(二之廿左)云:『阿弥陀佛辄随其本宿命求道时,心所喜愿大小随意,为说经,辄授之,令其疾开解得道,皆悉明慧各自好喜,所愿经道莫不喜乐诵习者,则各自讽诵经道,通利无厌无极也。诸菩萨阿罗汉中有诵经者,其声如雷声,(《魏本》云「讽诵」)有说经者,如疾风暴雨。(《魏》云「持说」)时诸菩萨阿罗汉,说经行道皆各如是,尽一劫竟,终无懈倦时也。』(《吴译》上卅二同)此明化土相,化土或见佛灭,故有经卷读诵持说。又《观经》明二大士为说甚深十二部经,例知于此。若约真土,报身常住不灭,故永无此事。今承前愿誓彼化相,何其无经卷耶!思之。」(已上)

  今云:《觉经》愿成文云:「诸菩萨悉皆却座听经,听经竟,则悉皆讽诵通利。」故知彼国非如此土经卷,佛说经声名句文为经体。(师说)今亦从之。

  问:若尔,为化土见佛乎?若言见佛者,何说「不见三宝」耶?若言不见佛者,云何得从佛闻经法?

  答曰:化土业因千差,土亦万别,或虽见化佛,犹有入灭,或虽不见佛,而闻道场树说法,如疑城,或闻观音等说法,其相不定。然按祖意,「道树文」次引「讲堂文」以合疑城胎宫,而不出讲说闻法义。以之思之,不见闻三宝,而于讲堂闻道树音声以为佛说法,非有实佛说法,可思择矣。

  后解文者,「受读讽诵持说」者,《天王般若》说十法行,谓供养、书写、施他、谛听、披读,及受持、开演、讽诵、思惟、思修也,今举受持、披读、讽诵、持说(开演)四摄余。又《法华》有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讽颂、四解说、五书写,今略书写也。「读」谓披读,看文言「读」。「讽诵」者,《琳音》三十二(廿三)曰:「郑注《周礼》云: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持说」者,持不失开演之云「持说」也。依受读讽诵,发辨才智,故次云「得辨才智慧」也,《唐译》云「获得胜辨才」,由内有无碍智,外演妙辞,名「四无碍辨」,故云「得辨才智慧」。

  师说曰:是初地所行,当《观经》上下品,何以知之?彼文云:「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故。」

  第三十、智辨无穷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辨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一名慧辨令无限量愿,(义寂)二名智辨无滞愿。(良源)今名智辨无穷愿。所摄准上。

  愿意者,亦是化土相,如上所辨。上虽由诵经发智辨,犹有限量,为之今誓辨才无限量。(更考此愿非方便,上化土菩萨由读得辨才而犹微,至此入真已,乃得辨才无穷无极,对彼有量故云「若可限量」,智慧在内,外发辨才。辨才者,四无碍辨才说法无穷,愿成文云「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等。(文)当知此愿通真化,应知。)

  后解文者,「智慧辨才」者,《唐译》言「无边辨才」,此智慧辨才地上所得辨才也,此当《观经》上上品,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等,得多罗尼门辨才无边,至此从方便化土转入真报佛土,即于上讲堂道场处从假入真,三愿次叙可味矣。

  望西云:「未证净菩萨分得辨才也云云。」

  《渧记》云:「次上愿与此愿愿体全一,而上直愿智辨,今愿其无穷,故以上愿为局真土者,依此愿无穷胜德,既愿『若可限量』,全与佛果无上智慧不异而已。明知真土胜益因果不二,镕融无碍阶次也。望西未曾解此旨,为分得者恨矣!」(文)

  《义记》云:「自利利他,无道之本,故如上二愿成就文曰:『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至『具诸辨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习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文)无量无上超世难测由愿顿证焉。」(文)

  望西不分真化,二《记》并为真土菩萨胜德,与今解不同,更可考矣。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