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P10

  ..续本文上一页天也,在尽十方无碍光中故,信心不退故。」(《梵响记》)

  今谓:此义不然,若以法界同生为国中人天者,前后愿文「国中人天」之语不止一二,皆岂约此土耶?若约此土者,此土行者悉皆金色乎?无有好丑乎?神通自在乎?彼「国中人天」之语不可言通此土,决是约彼土为言。彼既尔,何十一愿「国中人天」之语但可约此土乎?明知「国中人天」者,指极乐国中人天耳。有解乃泥于今家正定聚为现生不退之密意,而致此谬解耳。

  今详祖意,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其显益。何以知者?《证卷》引《净土论》曰:「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已上)施训点曰:「克念愿生者及亦得往生者,即入正定聚。既用相违释,克念愿生者,此土愿生者,(信心欢喜念佛众生)入正定聚也;亦得往生者,已生彼国者,亦入正定聚也。『入正定聚』句通上二,故知正定聚通此彼二土。」《三经往生文类》亦同之。

  又愿成就文「生彼国者」句,显文已往生彼国者,云「生彼国者」。祖训欲生彼国者,此亦通此彼二土。此土正定聚是经密益,乃是从因向果之正定聚,正因决定之位故,显光明摄取益故,通第十八愿成不退也;彼土正定聚,是从果向因,而正定即灭度,谓临终一念夕超证大般涅槃,而现因门庄严净土主伴差别。《释摩诃衍论》所谓正定聚,从佛果至十地三贤,皆名正定聚。净土正定聚亦然,或现十地三贤等,其体必至灭度,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现差别耳。约一法句,则十地三贤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名从果向因正定聚。有此义故,成就文不言「必至灭度」,但说「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峦师以为「大会聚门」,亦此位也。今依愿显文,彼土正定聚为正意,正定即灭度故,正定体即是涅槃,是故但名「必至灭度愿」,不名「住正定聚之愿」者,此意也。

  《证卷》曰:「显真实证者,则是利他圆满之妙位,无上涅槃极果也,即是出于必至灭度愿,亦名证大涅槃之愿也。然烦恼成就凡夫,生死罪浊群萌,获往相回向心行,即时入大乘正定聚之数。(现生因决定位)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必至灭度即是常乐。」乃至引《魏》、《唐》两译必度因愿成就证诚证果,又引「自然虚无文」及「妙声功德」、「眷属功德」注文,此乃正定即灭度义,可知。

  然有说云:「《证卷》『利他圆满之妙位』者,指愿文正定聚也,『无上涅槃之极果』者,指愿文灭度也,因果并是愿文所誓,而彼国中所得证也。故初标出彼土因果二位,而至于下文,乃引因果二位之经释,是乃依今愿显文立彼土正定聚,而其正定即是灭度,一位即一切位,诸位浅深莫不究竟,因果不二,诸位镕融无碍,故名曰『利他圆满妙位』也等。」(《渧记》)

  今谓:此释难思。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谓正定即不退,故《小经》及《易行品》说「现生不退」。高祖依之,第十八愿成文成「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之义。既现生不退,则正定岂不现益乎?是故《魏》、《唐》合考,成现生正定聚之义,何者?此愿以必至灭度为愿体,住正定成之因,即往相信行(十七、十八)决定位,正因已决成当来必至灭度妙位。高祖云云。

  何以知正定是因决定?

  解云:愿成文「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等。」《唐译》云:「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魏译》不言「若当生者」等,但举邪、不定、定简之,此成别意,又似为当益。然以《唐译》来求通现益,何以尔者?《唐译》先举当果,次举非因,翻显正因,谓无上涅槃何以得至,现能了知建立无上涅槃因,住正定者,而当生时究竟无上菩提,若现邪定、不定,不能了知彼涅槃因者,不住正定,故不能至彼涅槃所也。以此义故知今正定聚是现益正因决定相,(信行)故「至心信乐愿」为正定聚机,邪定、不定为十九、二十机者,亦据此别途,应知。

  《一多证文》释「即得往生」,引《魏》、《唐》愿文竟云:「释迦如来说此愿言:『其有众生止及不定聚。』此等文之意,乃表『设我得佛,若国中人天不住定聚,而必至灭度者,则我誓不成佛』之誓愿也。」又曰:「是誓以『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则我不成佛也。』释迦如来为五浊之我等,说法藏菩萨如斯之誓,其文之意是谓:夫有众生,欲生彼国(当生彼国),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何以故?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观此二尊之言,往生者,以正定聚之位,谓之住不退转,定于此位故,必至无上大涅槃(《唐译》云「无上菩提到涅槃处」,《魏译》「彼国」)之身,故亦言『成等正觉』(《唐译》愿文),亦云『至阿毗跋致』,言曰『即时入必定』(《易行品》)。又《未灯抄》云:『得信心之必住正定聚之位,故言等正觉之位也。』《大无量寿经》以摄取不舍之利益名『正定聚』,《无量寿如来会》言『等正觉』。其名虽异,然正定聚与等正觉者,乃同一义、同一位也云云。」

  以此等祖语,可研寻矣。然正定聚通大小,故《唐》简言「成等正觉」,灭度亦通,故《唐》拣加「大」字,是以高祖助成,可知。

  若解「正定聚」名者,「聚」是聚类义,往生人为三类,故名为「聚」也。

  「正定」,师说有三解:

  一约因果相望,谓如来愿力建立涅槃正因,名「正」,由了知其正因,而当果决定无违,名「定」,大信大行既决定,应必至无上涅槃人,名「正定聚机」也。

  二约行信相望,谓第十七愿往相大行名为「正」,第十八大信说名「定」,此乃选择本愿行信名为「正定」,得此行信之人,名「正定聚之机」。

  三约自类相望,谓简邪杂之行故(十九)名为「正」,简自力念佛之不定(廿愿)故说名「定」,决定往生正业之人名「正定聚之机」也。

  此三义中,第二义选择本愿行信涉入于第十一愿,说住正定聚也。

  今谓:依高祖意,因果相望为本义,曰:「定于此位者,必至无上大涅槃之身,故亦言『成等正觉』云云。」(《一多证文》、《末灯》同之)可准知。此之正定或名「不退」,或名「等正觉」等,至德尊号具种种德回向,故有此异名,了知正因,则来果决定,故名「正定」;得横超金刚信,故名「等正觉」;蒙光触,故此心不退菩提,故名「不退转」,亦名「阿毗跋致」等;以信心欢喜,故为「欢喜地」;以一生顿契,故为「便同弥勒」。其体唯一句名号功德耳。

  「必至灭度」者,「灭度」者,梵言「大般涅槃那」,此翻「大灭度」。《肇论》云:「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也。」《疏》云:「分段、变易为大患,欲、见、有、痴为四流。」又云:「涅槃,唐云『圆寂』,谓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即第一义真,该通空有,佛性是也。」(文)

  《证卷》曰:「必至灭度即是常乐云云」

  「必」者,决定之义,不得此因,则进退不定。因已决定,来果不违云「必至」。故《唐译》云「决定」等也。

  望西云:「『必至』之言通退、不退,如云煗必至涅槃者,非是不退,『正定』之言必在不退,成佛即是不退之功,一切名目不可具名故,今从本偏名『正定聚愿』而已。」(文)

  今谓:未详也,此愿「必至」何例煗必至涅槃乎?今「必至」者,愿力自然之令然,决定至涅槃,何言非不退乎?云何至灭度?谓《唐译》「到涅槃所」,即是至灭度也,涅槃处者,谓极乐无为涅槃界。今经言「生彼国者」,所谓涅槃处故。《略书》标无上涅槃愿成就文,引「生彼国者」等,当知:苟生彼国者,无不至涅槃,高祖曰:「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应知。」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