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P10

  ..續本文上一頁天也,在盡十方無礙光中故,信心不退故。」(《梵響記》)

  今謂:此義不然,若以法界同生爲國中人天者,前後願文「國中人天」之語不止一二,皆豈約此土耶?若約此土者,此土行者悉皆金色乎?無有好醜乎?神通自在乎?彼「國中人天」之語不可言通此土,決是約彼土爲言。彼既爾,何十一願「國中人天」之語但可約此土乎?明知「國中人天」者,指極樂國中人天耳。有解乃泥于今家正定聚爲現生不退之密意,而致此謬解耳。

  今詳祖意,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其顯益。何以知者?《證卷》引《淨土論》曰:「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已上)施訓點曰:「克念願生者及亦得往生者,即入正定聚。既用相違釋,克念願生者,此土願生者,(信心歡喜念佛衆生)入正定聚也;亦得往生者,已生彼國者,亦入正定聚也。『入正定聚』句通上二,故知正定聚通此彼二土。」《叁經往生文類》亦同之。

  又願成就文「生彼國者」句,顯文已往生彼國者,雲「生彼國者」。祖訓欲生彼國者,此亦通此彼二土。此土正定聚是經密益,乃是從因向果之正定聚,正因決定之位故,顯光明攝取益故,通第十八願成不退也;彼土正定聚,是從果向因,而正定即滅度,謂臨終一念夕超證大般涅槃,而現因門莊嚴淨土主伴差別。《釋摩诃衍論》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叁賢,皆名正定聚。淨土正定聚亦然,或現十地叁賢等,其體必至滅度,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約一法句,則十地叁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是名從果向因正定聚。有此義故,成就文不言「必至滅度」,但說「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巒師以爲「大會聚門」,亦此位也。今依願顯文,彼土正定聚爲正意,正定即滅度故,正定體即是涅槃,是故但名「必至滅度願」,不名「住正定聚之願」者,此意也。

  《證卷》曰:「顯真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極果也,即是出于必至滅度願,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現生因決定位)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乃至引《魏》、《唐》兩譯必度因願成就證誠證果,又引「自然虛無文」及「妙聲功德」、「眷屬功德」注文,此乃正定即滅度義,可知。

  然有說雲:「《證卷》『利他圓滿之妙位』者,指願文正定聚也,『無上涅槃之極果』者,指願文滅度也,因果並是願文所誓,而彼國中所得證也。故初標出彼土因果二位,而至于下文,乃引因果二位之經釋,是乃依今願顯文立彼土正定聚,而其正定即是滅度,一位即一切位,諸位淺深莫不究竟,因果不二,諸位镕融無礙,故名曰『利他圓滿妙位』也等。」(《渧記》)

  今謂:此釋難思。若爲現生密益者,今家不共義也,謂正定即不退,故《小經》及《易行品》說「現生不退」。高祖依之,第十八願成文成「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之義。既現生不退,則正定豈不現益乎?是故《魏》、《唐》合考,成現生正定聚之義,何者?此願以必至滅度爲願體,住正定成之因,即往相信行(十七、十八)決定位,正因已決成當來必至滅度妙位。高祖雲雲。

  何以知正定是因決定?

  解雲:願成文「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等。」《唐譯》雲:「彼國衆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魏譯》不言「若當生者」等,但舉邪、不定、定簡之,此成別意,又似爲當益。然以《唐譯》來求通現益,何以爾者?《唐譯》先舉當果,次舉非因,翻顯正因,謂無上涅槃何以得至,現能了知建立無上涅槃因,住正定者,而當生時究竟無上菩提,若現邪定、不定,不能了知彼涅槃因者,不住正定,故不能至彼涅槃所也。以此義故知今正定聚是現益正因決定相,(信行)故「至心信樂願」爲正定聚機,邪定、不定爲十九、二十機者,亦據此別途,應知。

  《一多證文》釋「即得往生」,引《魏》、《唐》願文竟雲:「釋迦如來說此願言:『其有衆生止及不定聚。』此等文之意,乃表『設我得佛,若國中人天不住定聚,而必至滅度者,則我誓不成佛』之誓願也。」又曰:「是誓以『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則我不成佛也。』釋迦如來爲五濁之我等,說法藏菩薩如斯之誓,其文之意是謂:夫有衆生,欲生彼國(當生彼國),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何以故?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觀此二尊之言,往生者,以正定聚之位,謂之住不退轉,定于此位故,必至無上大涅槃(《唐譯》雲「無上菩提到涅槃處」,《魏譯》「彼國」)之身,故亦言『成等正覺』(《唐譯》願文),亦雲『至阿毗跋致』,言曰『即時入必定』(《易行品》)。又《未燈抄》雲:『得信心之必住正定聚之位,故言等正覺之位也。』《大無量壽經》以攝取不舍之利益名『正定聚』,《無量壽如來會》言『等正覺』。其名雖異,然正定聚與等正覺者,乃同一義、同一位也雲雲。」

  以此等祖語,可研尋矣。然正定聚通大小,故《唐》簡言「成等正覺」,滅度亦通,故《唐》揀加「大」字,是以高祖助成,可知。

  若解「正定聚」名者,「聚」是聚類義,往生人爲叁類,故名爲「聚」也。

  「正定」,師說有叁解:

  一約因果相望,謂如來願力建立涅槃正因,名「正」,由了知其正因,而當果決定無違,名「定」,大信大行既決定,應必至無上涅槃人,名「正定聚機」也。

  二約行信相望,謂第十七願往相大行名爲「正」,第十八大信說名「定」,此乃選擇本願行信名爲「正定」,得此行信之人,名「正定聚之機」。

  叁約自類相望,謂簡邪雜之行故(十九)名爲「正」,簡自力念佛之不定(廿願)故說名「定」,決定往生正業之人名「正定聚之機」也。

  此叁義中,第二義選擇本願行信涉入于第十一願,說住正定聚也。

  今謂:依高祖意,因果相望爲本義,曰:「定于此位者,必至無上大涅槃之身,故亦言『成等正覺』雲雲。」(《一多證文》、《末燈》同之)可准知。此之正定或名「不退」,或名「等正覺」等,至德尊號具種種德回向,故有此異名,了知正因,則來果決定,故名「正定」;得橫超金剛信,故名「等正覺」;蒙光觸,故此心不退菩提,故名「不退轉」,亦名「阿毗跋致」等;以信心歡喜,故爲「歡喜地」;以一生頓契,故爲「便同彌勒」。其體唯一句名號功德耳。

  「必至滅度」者,「滅度」者,梵言「大般涅槃那」,此翻「大滅度」。《肇論》雲:「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也。」《疏》雲:「分段、變易爲大患,欲、見、有、癡爲四流。」又雲:「涅槃,唐雲『圓寂』,謂四德已備曰『圓』,叁障已亡曰『寂』,即第一義真,該通空有,佛性是也。」(文)

  《證卷》曰:「必至滅度即是常樂雲雲」

  「必」者,決定之義,不得此因,則進退不定。因已決定,來果不違雲「必至」。故《唐譯》雲「決定」等也。

  望西雲:「『必至』之言通退、不退,如雲煗必至涅槃者,非是不退,『正定』之言必在不退,成佛即是不退之功,一切名目不可具名故,今從本偏名『正定聚願』而已。」(文)

  今謂:未詳也,此願「必至」何例煗必至涅槃乎?今「必至」者,願力自然之令然,決定至涅槃,何言非不退乎?雲何至滅度?謂《唐譯》「到涅槃所」,即是至滅度也,涅槃處者,謂極樂無爲涅槃界。今經言「生彼國者」,所謂涅槃處故。《略書》標無上涅槃願成就文,引「生彼國者」等,當知:苟生彼國者,無不至涅槃,高祖曰:「不斷煩惱得涅槃,斯示安樂自然德,應知。」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