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七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七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佗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得勝光明願(義寂),二名自身光無限願(法位、玄一),叁名光明遍照無數(良源等)。今家名光明無量願者,本順願文。若依《漢譯》,可言光明勝過願。

  次明攝屬者,佛功德中有七,(師說:前言八,加叁十叁、五,後言有六,除此二。)謂十二、十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叁十叁,光明、壽命尤居其初,即是唯佛自境界,彌陀以此爲攝物之張本,是謂方便法身別德,此之二願成處,即六字嘉號也。使衆生聞此號者,良由諸佛咨嗟願力,從此咨嗟,方達第十八願海,念佛成佛。若其衆生情習而不能入于此者,或入二十,或入十九,是方便之所由設也,從此方便而遂轉入第十八願,是以故亦在佛功德攝。若依《論》主,叁願以成佛叁業功德(平等智光爲意業功德,無量壽法身爲身業體,名號說法音聲即口業功德),乘此叁業,顯不虛作住持功德,即第十八願也。爲不速入此功德寶海者張十九、二十願綱,此亦爲成不虛作之方便已耳。叁十叁願光明無量德用,故異譯及成就文帶其德說。叁十五願是念佛往生益相,亦爲佛德。卷而收之,唯是真實四願,加之菩薩功德(必至滅度願,師說爲國德),以爲五願建立。又略攝之一,第十八願爲本(如《涔記》)。若約衆生,自第十八而之十二、十叁,故曰「信心爲本」;若約佛,自十二、十叁而之十七、十八願,故曰「光明壽命誓願爲大悲之本」。今顯佛功德,故十二、十叁爲先,此意也。(已上全承師說)。

  次願意者,上雖誓國德及菩薩德,而無佛德,則無知所從,是以立方便法身願,二淨叁嚴,悉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爲其體,故衆生得此爲滅度而神通無礙。國以入此,則無叁惡趣,即無量光明土,其使攝歸者何?謂十七、十八是也。第十八願關涉光壽,故無邊光明攝取衆生,令住正定至滅度(實壽,滅體),叁種莊嚴並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然一一誓願爲衆生,故以國土爲先。若約體德言之,以佛功德爲先,故龍樹先贊佛德,次贊菩薩德,以之爲「無量力功德」,可知。

  然真實五願中,光壽二願至要也,故今家以此二願立爲「真報佛土」。《廣本》第五雲:「謹按真佛土者,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真報佛土』。既而有願,即光明、壽命之願是也等。」次引因願成就經文,可見矣。

  《唯信文意》雲:「從此一如(法性法身)顯形,謂之方便法身,其相即是法藏比丘發起不可思議之四十八願,此誓願之中,光明無量之本願,壽命無量之弘誓,其相貌者,世親菩薩名之謂『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如來是酬報誓願之業因,故稱『報身如來』,即是『阿彌陀佛』也。從此報身顯現應化等無量無數之身,于微塵世界放無礙之智慧光,故名『盡十方無礙光佛』。光明之相,無色亦無形,即與法性法身同,能除無明之暗,不爲惡業所障,故言『無礙光』也,『無礙』者,不爲有情之惡業煩惱所障礙也。然則,阿彌陀佛者,光明也,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應知。」(《一多證文》亦同之。)

  當知:上成真報佛土,下光攝無礙,皆此願所成也。

  問:佛德無量,何唯以此二願爲真報身之德耶?

  古人有四義:一選擇攝取義,二以少攝多義,叁寂照互用義,四攝化爲要義雲雲。(《會疏》四(六十四紙))

  今按:有四義:一大悲爲本故,二彰智斷二德故,叁彰報身體用故,四德兼橫豎故。前叁義如《要解》中(八左)及《班錄》,後一義如《六要抄》第五(初左),可往撿矣。

  次參考諸譯,《漢譯》第十叁願(一九右)體用合爲一願,曰:「令我光明勝于日月及諸佛之明百千萬倍,照無數天下窈冥之所皆常大明。(是體)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用也,觸光柔軟相)來生我國等。」

  《吳譯》第二十四願大與《漢譯》同,但雲「我頂中光明」,是爲異耳。第十九誓壽命,又第廿叁誓伴光,第廿一誓伴壽。

  《唐譯》與今經無異,于伴唯壽而已,沒伴光明。

  《宋譯》(八右)第十願說眷屬光明,次說眷屬長壽,阙主光壽。或會雲:《宋譯》舉伴攝主。今謂:此二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不舉此者,義似有所阙,若依略攝,應如《漢》、《魏》、《唐譯》焉耳。又如《悲華經》,于第二段明佛功德,就中唯誓光明,攝壽德于其中,亦沒伴德,總不說之。願相雖略,以光明彰佛功德者,與正依相近,學者細心擇焉。(師說)《論》主舉光德攝壽德,亦此意也(文)。

  「光明有能限量」等者,下至百千億是有限量,何稱言無量?或雲:「上一世界,下至百千億世界」,或雲:「上從無量世界,下至百千億」。溪師取後義,依初義者有難故雲雲。

  今謂:二義中後義爲正,順從多向少義故,謂上自不照不可說微塵世界,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也。此乃翻顯上照不可說微塵數佛刹,下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之義。此願既成滿足盡十方無礙光明,故名「阿彌陀」,即無量光、無邊光之義也。以此義故,鸾師以「世界海」釋之。高祖曰:「盈滿于十方微塵刹土。」(《銘文》)

  問:何故以百千億那由佗佛國爲下至之限耶?

  答:爲顯超過諸佛之義也。師說曰:「按《漢》、《吳》兩本,俱言『令我光明勝于日月諸佛光明百千萬倍等。」准此思之,諸佛光明皆有限量,而不能照百千億等刹,故今彌陀願超過此,我光明如日月諸佛光明有限,不照億百千等刹者,不取正覺。此舉無量無邊及超日月以攝余德。」(已上)此說甚佳矣,是對諸佛有限量,顯超過之義。

  今按:《漢》、《吳》兩譯俱說「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從初照七丈,乃至六百萬裏,從一佛國乃至照二百萬佛國,諸佛光明所照皆如是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焰照千萬佛國」,是頂光十倍說。今經至「諸佛光明」者,從七尺至二、叁、四、五由旬,從一佛刹至千佛世界,倍之百億倍故,故言「百千億」。百千億佛國是一佛之化境,故以之爲下至之限,以顯無量無邊,故次說「無量無邊」等,可知矣。已言「有能限量」,反之則無有量、無邊際,即是不可思議光體德也。《吳譯》爲「頂中光明」者約別相,今光明顯赫之體,乃是總身光也。《漢譯》願成文言「項中光明」者,項背圓光欤。《觀經》說「項有圓光」故,亦是就別相。雖總別異,義無妨。

  問:依《大法炬陀羅尼經》,諸佛有二種光明,一謂常光,二謂放光,今所願正在何耶?

  答:是常光。故《悲華經》曰:「常光照于無量無邊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界。」願成文亦言「無量無邊」等,可准知。古德曰:「常光一尋,雖常非遍,別緣遍照,雖遍非常。此佛光明即不如是,經無量劫,遍照十方,實是諸佛不共德也。」(惠心《略記》)其常光、放光但是色光也,更有心光。

  《探玄記》叁雲:「佛光有二,謂身光、智光也。身光有二:一常光,二放光也;智光有二:一照機,二照法也。」此中常光者,謂圓明無礙,無時不照也;放光者,謂以光驚悟,有時而照,現收隨宜,故或曰之「現起光」,亦名「神通光」也;照機光者,謂普應群品也;(如量智)照法光者,謂真俗雙鑒。(如理智)然身光、智光各別論者,非一乘圓佛光明,一乘圓佛光明,色心不二,身智無礙,常光、放光,照機、照法相即相镕融自在也。佛體雖如此,就說相非無差別,是以今此願文及成就文,對諸佛有限量光明,顯無量無邊光體,故知是身光而常光也。自佛體言之,則即身光,身心不二,身智無礙,故普能應群品,照十方衆生無明暗,微塵世界放無礙智慧光,故曰「無礙光如來」。(《唯信文意》)又曰:「此如來,光明也,光明,智慧也,智慧,光形也,智慧又無形,曰『不可思議光佛』,此如來充滿十方微塵世界,故曰『無邊光佛』等。」(《一多證文》)此彰即身光而智光。

  《六要》叁末(十二):「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想、心想,其體各別,只就義門,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光,名之『心光』。」(文)色心不二以可知矣。

  問:下叁十叁願與此願何別?

  答:今明無量無邊光體,下明無礙光用。

  問:佛攝取用何光明乎?

  有雲:觸光柔軟是攝取光明也。日溪師曰:「即用此光明,衆生歸信契佛體故不舍,益通下叁十叁,克體攝取在第十八故雲雲。」師說曰:「此願光明涉人下第十八願,方成攝取德用。今經明因攝取,果攝在其中;《觀經》舉果攝取,因攝取在其中。又可,今經智門,超踰諸佛爲本;《觀經》悲門,攝諸衆生爲最。二經不同,思而可知。」

  問:壽德已誓伴壽,光德何特主德乎?

  答:《渧記》曰:此經中有伴壽願,而無眷屬光明願。雖然,下文明佛光明竟,次明眷屬光明,文雲:「若有衆生,聞其光明乃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文)既有願成就,理可有眷屬光明願,故《吳》、《宋》兩譯並有伴光願。由此思之,《梵本》原有此願,而譯家省略乎。蓋以譯家省略,恐有意欤。何者?彌陀攝法身願中並誓光壽者,本爲令諸衆生成就此光壽德也,故能化光壽願全爲所化光壽願,則伴德即從主德而成,故主光壽外無有伴光壽。由此道理,故合能所光明以爲一願,不別開眷屬光明願而已。由此觀之,于其壽則開之,于其光則合者,譯家欲示伴德全從佛德而所成之深義,影略互顯而已。

  第十叁、壽命無量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得壽久住願(義寂等),二名自身壽無限願(法位,玄一同之),叁名壽命無窮難可測量願(良源)。今家名壽命無量願,此亦順願文。所攝如上。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雖佛化無方,壽命短促,化事不久,空慕雙林迹,如迦葉佛出世時,入定羅漢出定而悲恨。(《西…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