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覺大弟子,(《吳譯》已上同,但雲「作辟支阿羅漢」)皆坐禅一心,共數我國中弟子,住至百億劫,無能數者等。」(文)
《吳譯》雲:「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無有能知數者等。」此兩譯意眷屬無數願也。
《宋譯》第九願雲:「所有衆生,令生我刹,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刹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菩提。」(文)
後解文者,「下至」等無數爲上,「叁千」爲下。「計量」者,謂算計數量義也。「聲聞緣覺」,能計挍人也,「叁千大千界」是能計挍者之所居,准異譯應雲:「叁千大千界滿中」,今文略耳。「百千劫」者,示計量時,是近寄顯彼所知,假說數而耳,故《唐譯》安「假使」句,成就文(上廿)廣說其假設。《唐譯》雲:「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及諸緣覺,于百千歲,盡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不取正覺。」可映見矣。「計挍」者,下《琳音》叁十四(六左)雲:「交巧切。賈逵注《國語》雲:校,考也。《說文》:從木,交聲。」
第十五、眷屬長壽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眷屬長壽願,(義寂,真源全同,良源、靜照大同。)二名壽無限願。(法位)今從初,亦可名人天長壽願。
所屬者,師說曰:《大論》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以壽德攝國德,故得此名。又准《小本》,以人民壽命攝之于佛德,理實通叁,而是國德涅槃常住果報故。今謂:可攝爲菩薩功德,其義如上所辨。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雖佛壽長久,所化短命,無鎮隨事,或有死魔退緣恐,故建此願,眷屬長壽,不離阿彌陀,本佛既名體不二,則眷屬壽恒不離,于主伴不二中,而主伴宛然,所以異他土也。願成雲:「聲聞菩薩天人之衆,壽命長短亦複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文)此合說佛壽。
澄憲雲:「是淨土第一德也。乃至非只貪生惡死,修行佛道者,死魔爲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止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許,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望西已上所引)
次解文者,《漢》第十五雲:「來生我國者,除我國中人民所願,余人民壽命無有能計者。」《吳譯》第二十一但無「隨願自在文」。《宋譯》亦同,(第十一願)雖無「除其」之文,而意自備矣。《唐譯》同《魏本》,「國中有情,壽量有限齊者,不取菩提,唯除願力而受生者。」(文)「唯除」句在于「不取菩提」後,義無異也。
「除其本願」者,謂菩薩意樂也。「修短自在」者,《苑音》四(四左)雲:「《毛詩傳》曰:修,長也。《玉篇》:修飾之字從彡也。」《琳音》二十四(九右)曰:「《蒼颉篇》雲:短,促也。《說文》:有所短長,以矢爲正,從矢豆聲。」今修短自在者,就化益意樂爲言,修短無礙隨其意,在眷屬則修短自在,在佛則是體息隱沒之相,皆亦涅槃如化非化也,蓋以長壽爲願正意。異譯無此句者,爲之也,今但開其意樂而已。
問:此修短自在爲真、爲化耶?
一義雲:是化相,真土絕無生滅相故。望西雲:「彼土雖離分段,依己本願,爲利他故自在生滅。如《群疑論》雲『今極長遠,乃至縱令凡夫還入反易,究竟成佛無死苦』等。此有反易,故化土相也。」又《梵響》准《群疑》,此亦約化土也。
一義雲:通真化。《義記》雲:「離分段入反易,即從化移真,猶是反易,其生報土都絕二死,故雲『乃至成佛,不迳生死』。(二左)又偈『速入寂靜無爲樂,無爲涅槃是常住』,何有有爲四相?故證大涅槃名爲無量壽修短自在。此願通真假,離分段者,化土果,都出生死者,真證矣。」
有雲:「約二十九種門,真土有示現修短之相亦無妨,悉皆涅槃如化相也。」
師說曰:後義爲勝。《大集經》第十叁(廿)明菩薩示現受生雲:「善男子!雲何得自在示現受生死者?若菩薩成就十二法,得自在示現生死,何等十二?親近善知識故,消除我見故,成就戒身故,善知出入定故,並修智慧方便故,善知深入諸通遊戲故,如實觀知諸法無生無起故,除本願種故,常不舍大慈大悲故,知一切法如幻化故,知一切法如夢想故,一切諸加威神故,是爲菩薩成就十二法。無生現生,無起現起,而現一切生死,于一切諸佛大會示現其身,在在佛國皆現受生,而常不動于真法身,是爲菩薩示現生死也。」故知是非化土相也。
第十六、無諸不善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眷屬善願,(義寂),二名衆無惡名願,(法位、玄一)叁名離譏嫌願,(憬興)四名離諸非愛不善音聲願,(智光、良源)五名遠離不善願,(真源)六名不聞惡名願。(靜照)今從第六名也。
所攝者,國土功德攝也。下經雲:「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文)可准知。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多諸譏嫌之名,外道、惡知識、女人、二乘等譏嫌之名,乃至叁途苦難不可意之名,是故願言無有乃至不善名,但聞快樂音,供佛敬法之聲也。
今按:此願通上諸願,謂諸願誓其體,今願其名。名有多種,譏嫌及不善等也,國乃無叁途、八難等苦難之名,于衆乃無二乘、女人、根缺等譏嫌之名,(已有無有好醜等願,無根缺失神通等譏嫌名,有聲聞無數等,無二乘譏嫌名、短命等名)于主則無有入滅、狡化、瞿昙等名,但聞國于但受諸樂聲,聞衆于無爲涅槃之名,有生于光明壽命嘉名,以之爲諸佛所贊體,叁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國界悉是涅槃,不聞惡名亦是近言,廣之則不聞諸不善名,卷之則但聞一句名號,更不聞余名,一切善名悉一名號所有也。廣略不二,依正主伴亦無別,諸佛之所歎贊,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是也。此願亦大義門功德一分也,何者?體叁余願之所攝,(女人叁十五,根缺四十一,二乘文相所許)以名叁入不善名中攝,故舊解通攝體叁者,恐未詳也。
次參考者,《漢譯》第十五言:「國中人民,皆使莫有惡心。」(一雲:有惡知識,故起惡心。一雲:內有惡心,外旌惡名。今雲:有諸不善名,故聞者生惡心也。)《吳譯》缺之。
《宋譯》第十二雲:「無不善名,聞無量無數諸佛刹土,無名無相無形,無毀贊之念。」(亦聞善妙名,而心住不動)
《悲華》第十誓言:「無有一切不善之名」。
《唐譯》「國中有情若有不善名者等。」
後解文,言「乃至」者,舊解雲:「從體至名說爲『乃至』。《往生論》雲離二種譏謙雲雲。」(望西、《會疏》)
今謂:未詳也,「乃至」者,成就文雲「無有叁途苦難之名」等,次上舉諸快樂之聲,准此思之,今「乃至」中攝衆多惡名,且舉叁名不善名結故雲「乃至」,謂諸譏嫌名、非法聲、誹法聲、我聲、愁歎聲、生老病死聲,等一切乃至此。宗師雲:「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所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譏嫌名叁亦但此一分耳。故《悲華》言「一切不善之名」,蓋龍樹《贊》(彼尊佛刹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無有諸趣惡智識。)名體通贊,無所妨也。
「不善名」者,不可愛聲也。
第十七、諸佛稱揚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諸佛稱贊名字願,(義寂)二名諸佛稱贊我名願。(良源)
今家《行卷》雲:「即是名諸佛稱揚之願一,複名諸佛稱名願二,複名諸佛咨嗟之願叁,亦可名往相回向之願四,亦可名選擇稱名願五也。」《略書》名「往相正業之願」,與今「往相回向」同,故總爲五名。
師說曰:「五名中,初叁名就文立名,故言『複名』,後二從義立名,故言『亦可名』也。」今謂:初叁名諸佛通名,故言「複名」,後叁是今家不共立名,故言「亦可名」也。
有說:初叁者乃約諸佛能稱邊立名,此依願顯文,故曰「即是名」、「複名」也,次二名乃約衆生所念邊而立名,此約願深意,故下「亦可」二字而簡別上叁名焉,祖意可知矣雲雲。
初稱揚、稱名、咨嗟叁名就顯文故,諸師亦由之,此皆約諸佛能贊邊立名,言「稱揚」者,贊歎義,成就文雲「皆共贊歎」,又雲「常共稱揚贊歎彼佛無著無礙」,又雲「諸佛如來莫不稱歎」,(下文分「稱歎」曰「稱贊揚歎」)故依成就顯文,立「稱揚」願名也;言「稱名」之願者,依「稱我名者」文。(《六要》二本 (四左):「言『稱名』者,此非稱念,今稱揚名號義也。」(文)若爾,與「稱揚」何別?有雲:「稱揚」名兼國名、佛名,「稱名」者,唯稱佛名,故爲異。今謂:叁名同約能贊,但依文別耳。)咨嗟者,文雲「不悉咨嗟」,故立此名,叁名同雖約諸佛能贊邊,而依文有叁,故分爲叁耳。
「往相回向」、「選擇稱名」二文就所贊法體立名,何者?名號法體具能信、能行,爲回向之于衆生,使諸佛稱贊,由稱贊得往相行信,故名「往相回向願」也。又法藏菩薩選擇稱名一行爲往生正定業,由諸佛贊歎,故衆生信之得成正定業,故名「選擇稱名之願」也。應如吉水,以第十八願爲「選擇本願」,今家分之二願,言「選擇本願行、信」。教相安心門別不同,如日溪《記》,凡就教相分別,則教、行、信叁出于十七、十八,諸佛于十方說本願名號生起本末爲咨嗟體,釋迦在此界唯說此一法,不說余法,是爲「真實教」。衆生聞之,入第十八願,往相回向信行領得之機上,以至德尊號爲叁信體,信心一發,則回向大行爲己有,流出之口聲,則聲聲流入第十七願,而同乎諸佛咨嗟,謂之「常行大悲」,即報佛恩行也。以爲行,則行外無信,故曰「稱我名號」;以爲信,則信外無行,故《論》主建言「我一心」。良以誓願不可思議故,信行相即,機法融入,于是方知異譯十七、十八合說者,不戾佛意。今家爲一「選擇本願行信」者,職而由之,學者深思焉。
次參考諸譯者,…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