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觉大弟子,(《吴译》已上同,但云「作辟支阿罗汉」)皆坐禅一心,共数我国中弟子,住至百亿劫,无能数者等。」(文)
《吴译》云:「一心共欲计数,我国中菩萨阿罗汉,知有几千亿万人,皆令无有能知数者等。」此两译意眷属无数愿也。
《宋译》第九愿云:「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菩提。」(文)
后解文者,「下至」等无数为上,「三千」为下。「计量」者,谓算计数量义也。「声闻缘觉」,能计挍人也,「三千大千界」是能计挍者之所居,准异译应云:「三千大千界满中」,今文略耳。「百千劫」者,示计量时,是近寄显彼所知,假说数而耳,故《唐译》安「假使」句,成就文(上廿)广说其假设。《唐译》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有情及诸缘觉,于百千岁,尽其智算,亦不能知,若有知,不取正觉。」可映见矣。「计挍」者,下《琳音》三十四(六左)云:「交巧切。贾逵注《国语》云:校,考也。《说文》:从木,交声。」
第十五、眷属长寿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眷属长寿愿,(义寂,真源全同,良源、静照大同。)二名寿无限愿。(法位)今从初,亦可名人天长寿愿。
所属者,师说曰:《大论》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以寿德摄国德,故得此名。又准《小本》,以人民寿命摄之于佛德,理实通三,而是国德涅槃常住果报故。今谓:可摄为菩萨功德,其义如上所辨。
次愿意者,见或国土,虽佛寿长久,所化短命,无镇随事,或有死魔退缘恐,故建此愿,眷属长寿,不离阿弥陀,本佛既名体不二,则眷属寿恒不离,于主伴不二中,而主伴宛然,所以异他土也。愿成云:「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文)此合说佛寿。
澄宪云:「是净土第一德也。乃至非只贪生恶死,修行佛道者,死魔为恐,生死间隔退缘根本也。止若寿命短促者,遗恨几许,如玉杯无底,故此愿最至要者也。」(望西已上所引)
次解文者,《汉》第十五云:「来生我国者,除我国中人民所愿,余人民寿命无有能计者。」《吴译》第二十一但无「随愿自在文」。《宋译》亦同,(第十一愿)虽无「除其」之文,而意自备矣。《唐译》同《魏本》,「国中有情,寿量有限齐者,不取菩提,唯除愿力而受生者。」(文)「唯除」句在于「不取菩提」后,义无异也。
「除其本愿」者,谓菩萨意乐也。「修短自在」者,《苑音》四(四左)云:「《毛诗传》曰:修,长也。《玉篇》:修饰之字从彡也。」《琳音》二十四(九右)曰:「《苍颉篇》云:短,促也。《说文》:有所短长,以矢为正,从矢豆声。」今修短自在者,就化益意乐为言,修短无碍随其意,在眷属则修短自在,在佛则是体息隐没之相,皆亦涅槃如化非化也,盖以长寿为愿正意。异译无此句者,为之也,今但开其意乐而已。
问:此修短自在为真、为化耶?
一义云:是化相,真土绝无生灭相故。望西云:「彼土虽离分段,依己本愿,为利他故自在生灭。如《群疑论》云『今极长远,乃至纵令凡夫还入反易,究竟成佛无死苦』等。此有反易,故化土相也。」又《梵响》准《群疑》,此亦约化土也。
一义云:通真化。《义记》云:「离分段入反易,即从化移真,犹是反易,其生报土都绝二死,故云『乃至成佛,不迳生死』。(二左)又偈『速入寂静无为乐,无为涅槃是常住』,何有有为四相?故证大涅槃名为无量寿修短自在。此愿通真假,离分段者,化土果,都出生死者,真证矣。」
有云:「约二十九种门,真土有示现修短之相亦无妨,悉皆涅槃如化相也。」
师说曰:后义为胜。《大集经》第十三(廿)明菩萨示现受生云:「善男子!云何得自在示现受生死者?若菩萨成就十二法,得自在示现生死,何等十二?亲近善知识故,消除我见故,成就戒身故,善知出入定故,并修智慧方便故,善知深入诸通游戏故,如实观知诸法无生无起故,除本愿种故,常不舍大慈大悲故,知一切法如幻化故,知一切法如梦想故,一切诸加威神故,是为菩萨成就十二法。无生现生,无起现起,而现一切生死,于一切诸佛大会示现其身,在在佛国皆现受生,而常不动于真法身,是为菩萨示现生死也。」故知是非化土相也。
第十六、无诸不善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眷属善愿,(义寂),二名众无恶名愿,(法位、玄一)三名离讥嫌愿,(憬兴)四名离诸非爱不善音声愿,(智光、良源)五名远离不善愿,(真源)六名不闻恶名愿。(静照)今从第六名也。
所摄者,国土功德摄也。下经云:「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文)可准知。
次愿意者,见或国土,多诸讥嫌之名,外道、恶知识、女人、二乘等讥嫌之名,乃至三途苦难不可意之名,是故愿言无有乃至不善名,但闻快乐音,供佛敬法之声也。
今按:此愿通上诸愿,谓诸愿誓其体,今愿其名。名有多种,讥嫌及不善等也,国乃无三途、八难等苦难之名,于众乃无二乘、女人、根缺等讥嫌之名,(已有无有好丑等愿,无根缺失神通等讥嫌名,有声闻无数等,无二乘讥嫌名、短命等名)于主则无有入灭、狡化、瞿昙等名,但闻国于但受诸乐声,闻众于无为涅槃之名,有生于光明寿命嘉名,以之为诸佛所赞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国界悉是涅槃,不闻恶名亦是近言,广之则不闻诸不善名,卷之则但闻一句名号,更不闻余名,一切善名悉一名号所有也。广略不二,依正主伴亦无别,诸佛之所叹赞,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是也。此愿亦大义门功德一分也,何者?体三余愿之所摄,(女人三十五,根缺四十一,二乘文相所许)以名三入不善名中摄,故旧解通摄体三者,恐未详也。
次参考者,《汉译》第十五言:「国中人民,皆使莫有恶心。」(一云:有恶知识,故起恶心。一云:内有恶心,外旌恶名。今云:有诸不善名,故闻者生恶心也。)《吴译》缺之。
《宋译》第十二云:「无不善名,闻无量无数诸佛刹土,无名无相无形,无毁赞之念。」(亦闻善妙名,而心住不动)
《悲华》第十誓言:「无有一切不善之名」。
《唐译》「国中有情若有不善名者等。」
后解文,言「乃至」者,旧解云:「从体至名说为『乃至』。《往生论》云离二种讥谦云云。」(望西、《会疏》)
今谓:未详也,「乃至」者,成就文云「无有三途苦难之名」等,次上举诸快乐之声,准此思之,今「乃至」中摄众多恶名,且举三名不善名结故云「乃至」,谓诸讥嫌名、非法声、诽法声、我声、愁叹声、生老病死声,等一切乃至此。宗师云:「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所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讥嫌名三亦但此一分耳。故《悲华》言「一切不善之名」,盖龙树《赞》(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无有诸趣恶智识。)名体通赞,无所妨也。
「不善名」者,不可爱声也。
第十七、诸佛称扬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诸佛称赞名字愿,(义寂)二名诸佛称赞我名愿。(良源)
今家《行卷》云:「即是名诸佛称扬之愿一,复名诸佛称名愿二,复名诸佛咨嗟之愿三,亦可名往相回向之愿四,亦可名选择称名愿五也。」《略书》名「往相正业之愿」,与今「往相回向」同,故总为五名。
师说曰:「五名中,初三名就文立名,故言『复名』,后二从义立名,故言『亦可名』也。」今谓:初三名诸佛通名,故言「复名」,后三是今家不共立名,故言「亦可名」也。
有说:初三者乃约诸佛能称边立名,此依愿显文,故曰「即是名」、「复名」也,次二名乃约众生所念边而立名,此约愿深意,故下「亦可」二字而简别上三名焉,祖意可知矣云云。
初称扬、称名、咨嗟三名就显文故,诸师亦由之,此皆约诸佛能赞边立名,言「称扬」者,赞叹义,成就文云「皆共赞叹」,又云「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又云「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下文分「称叹」曰「称赞扬叹」)故依成就显文,立「称扬」愿名也;言「称名」之愿者,依「称我名者」文。(《六要》二本 (四左):「言『称名』者,此非称念,今称扬名号义也。」(文)若尔,与「称扬」何别?有云:「称扬」名兼国名、佛名,「称名」者,唯称佛名,故为异。今谓:三名同约能赞,但依文别耳。)咨嗟者,文云「不悉咨嗟」,故立此名,三名同虽约诸佛能赞边,而依文有三,故分为三耳。
「往相回向」、「选择称名」二文就所赞法体立名,何者?名号法体具能信、能行,为回向之于众生,使诸佛称赞,由称赞得往相行信,故名「往相回向愿」也。又法藏菩萨选择称名一行为往生正定业,由诸佛赞叹,故众生信之得成正定业,故名「选择称名之愿」也。应如吉水,以第十八愿为「选择本愿」,今家分之二愿,言「选择本愿行、信」。教相安心门别不同,如日溪《记》,凡就教相分别,则教、行、信三出于十七、十八,诸佛于十方说本愿名号生起本末为咨嗟体,释迦在此界唯说此一法,不说余法,是为「真实教」。众生闻之,入第十八愿,往相回向信行领得之机上,以至德尊号为三信体,信心一发,则回向大行为己有,流出之口声,则声声流入第十七愿,而同乎诸佛咨嗟,谓之「常行大悲」,即报佛恩行也。以为行,则行外无信,故曰「称我名号」;以为信,则信外无行,故《论》主建言「我一心」。良以誓愿不可思议故,信行相即,机法融入,于是方知异译十七、十八合说者,不戾佛意。今家为一「选择本愿行信」者,职而由之,学者深思焉。
次参考诸译者,…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