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

  第十九、修诸功德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行者命终现前导生愿(智光),二名临终迎接愿(惠心),三名临终现前愿(静照),四名圣众来迎愿(真源),是皆就益相立名。义寂、憬兴、法位、玄一虽不立愿名,意就因行释义。(义寂:下品十称兼余善。法位云:「发心修福中三品行。」憬兴以三愿配上、中、下辈,此愿当中品。玄一同之,三品同为念佛行。)五名来迎引接愿。(了惠)

  今家五名,一名修诸功德愿,二名临终现前愿,(用静照)三名现前导生愿,(用智光)四名来迎引接愿,(兼用惠心、真源,了惠同之。)五名至心发愿之愿,如《化身土卷》。于中,中间三名约缘,同诸师,初后二名约因,今家立名也。此中,初一名就文,亦通诸师,后一名约义,今家不共立名,故置「亦可」之言也。

  次明摄属者,此亦佛功德所摄也。于佛功德中,前明真实,自下二愿其方便也。诸行人虽失大利,而亦是佛功德一分。方便假门之教,故名曰「横出」,「横」之为言也,显佛愿之功,犹是他力一分而已。于佛功德不能得其全分者,自力之失所致。恃机功,修非本愿之行,故「出」而非「超」,然得佛德一分,故与「横」名,「横出」故摄功德中也,应知。

  次明愿意者,此愿是摄机方便,谓虽已起大悲愿,而犹有方便机不能进登堂,为之立假门愿,为调机方便。

  《化卷》曰:「然浊世群萌,秽恶含识,乃出九十五种之邪道,虽入半满权实之法门,真者甚以难,实者甚以希,伪者甚以多,虚者甚以滋。是以释迦牟尼佛,显说福德藏,诱引群生海;阿弥陀如来,本发誓愿,普化诸有海等。」言「福德藏」者,所谓修诸功德愿是也,释迦开显之,说定散、三福、九品,以为往生净土之方便善,是言「异方便」。

  又云:「依此愿之行信,显开净土之要门方便权假,从此要门出正、助、杂三行。乃至此乃横出、渐教、定散、三福、三辈、九品、自力假门也。」(已上)

  此门中亦有四法,「教」者,方便之教,不出于诸佛教道分齐,要门方便教也。亦是第十七愿一分,于诸佛咨嗟中,不能领其全分,分取功德国土之善,从国名入故;「行」谓修诸功德,定散、三福、九品行也;「信」谓至心、发愿、欲生,所谓定散自利各别三心也;「证」谓「便往生」,即是胎生、边地、双树林下往生,(《化本》十三)得三法忍等也。

  《化卷》云:「此愿成就文者,即三辈文是也,《观经》定散、九品之文是也。」次引「见道场文」及「得三法忍」、「讲堂文」,次引「边地」、「胎生」及「第十三国文」,可熟读矣。

  又复此愿中有因行来迎,然诸师中,义寂、憬兴、法位、玄一等以因行为愿体,智光等以来迎为愿体。了惠云:「举诸善为来迎因,佛迎缘资往生果,故取缘而为愿体,不取因果云云。」《会疏》亦从之。(十四左)

  今谓:依今家意,以因行为体,故名「至心发愿之愿」。余「来迎」等三名举诸师愿,初后愿名高祖所用,故知此愿「修诸功德、至心发愿」为体,举其「来迎」者,举来迎缘,以劝其行心也。

  后就文解者,《汉译》自下二愿(十八、十九)兼下愿成「三辈文」,于三辈处挟入下「胎化二生文」。吴译亦然,于中《吴译》具列下、(第五)中、(第六)上(第七)三愿,初(第五愿)当《魏译》二十愿,后二(第六、第七)当十九愿。又《汉译》唯上摄中,而为一愿,(《魏》第十九)其下辈亦为一愿。(当《魏》二十愿)

  师说曰:由此思之,憬兴以《魏本》十八、十九、二十之三愿以配三辈者非经意,其第十八愿不堕三辈,而何为配上辈,其非可知。《汉》、《吴》约机,虽有三辈不同,俱为念佛机,所以兼取因誓愿成者,其在于兹哉!此不同乎《魏》、《唐》约法,十九为但诸行,二十为自力念佛。故《汉》、《吴》二本与今家建立异。虽然,《汉》、《吴》亦译出佛愿一义,故《行卷》引《汉本》第十九愿(《魏》第二十愿)者,可以见已。

  又《吴译》三辈明来迎,中下兼之。当知:《魏》、《唐》第十九来迎亦兼第二十,应以三辈九品知之。《宋译》以十八、 十九二愿合为一愿,(第十三愿)第十四愿当《魏》第二十,亦可彼第十三愿以来迎合于念佛愿,第十四合《魏本》十九、二十为一愿。(「闻吾名号」是二十愿,「种诸善根」是十九愿)《唐译》与今经同焉。

  「十方众生」者,显机邪定聚机,《化卷》云:「就机有二种:一定机,二散机。」(文)然《汉》、《吴》两译云「作菩萨道者」,《魏》、《唐》两译云「十方众生」,彼约能修人,显上中下不同,此约能修法,彰真假不同,故机但云「十方众生」。约能修法,则真假条然易见;若约能修人,则真假难别故,今经就法显真假不同也。

  「发菩提心」者,为起行乎?为安心乎?

  望举有义云:「以菩提心为安心,以修诸功德为起行。」自解云:「准宗家,『发』等二句同是起行,『至』等两句是安心也。若发心属安心者,招中下辈不愿来迎之失,故《选择集》以三辈中菩提心判属起行,岂存异义!或通心行,谓此愿中有多类,故亦有发心为安心机,故《论注》云:『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云云。』」

  有斥云:「有以发心为安心之机等者非也,若夫以菩提心为安心而愿生者,固不具至心发愿三心,不归弥陀愿力者也,固是一向自力圣道人,而非此愿所被机也。」(《渧记》)

  今谓:菩提心为起行为正。《论注》为安心者非方便愿意,其义大别也,何泥彼文设或义耶!其义未详也。

  《会疏》引《序分义》(二十八)以为起行者好矣,顺今家意。(《化土卷》引宗家释)然次文引《论注》释而同宗家者,恐是似圣净二门混淆焉。

  凡发菩提心者,万行元首,修道初门,以统诸行故,三福行中亦说之。黑谷以为起行者,此意也。(《集》上二十六叶〈三辈章〉,同下十二叶〈付属章〉广明)

  「修诸功德」等者,《化卷》(十三左)云:「行者,即是修诸功德之善也,信者,即是至心发愿欲生之心也,依此愿之行信,显开净土之要门方便权假,从此要门出正、助、杂三行等。」又云:「言显者,即显定散诸善,开三辈、三心。」(文)准知:修诸功德总摄三辈、九品、定散诸行,即回心回向之行也。《末灯钞》云:「『定散之善』者,含在『诸行往生』一语之内也。」(文)至心、发愿、欲生即是定散二心诸机各别三心也,其相如《会疏》、《略抄》引《化卷》。上三福九品诸行不独至,必由发愿得所至,如由御者车运行得所至。故九品中说「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和赞》云云。

  问:修诸功德中有念佛耶?

  答:有。然诸行机者念佛、诸行齐德,而未知善本、德本名号也。《选择集》云:「念佛通三辈九品。」《三经文类》云:「回向万善诸行之自善,使忻慕净土;或说自力之称名念佛,劝九品往生。此是他力之中,以自力为宗。」(已上)《口传钞》云:「修诸功德中之念佛等」。

  「临寿终时」者,即明其时,《安乐集》引《大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又云:「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苦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文)非本愿行者临此时,深怀恐心颠倒,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悲华经》云:「临终之时,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所得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碍,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称赞经》云:「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乃至来往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文)

  凡命终有三位:一明了心,通起三性心;二自体爱心,唯有覆无记心;三最后不明了心,唯有异熟无记心。此中见佛即在明了心位,具如《群疑论》。

  「假令」者,《六要》(六本九左)云:「有云:不现非实,故云『假令』。(望西此义)今云不尔,来迎假益,故云『假令』,当卷下云『佛心光明不照摄余行者』也。『假令』之誓愿良有由哉!假门之教,忻慕之释,是弥明也。」(文)

  《会疏》依《六要》意云:「随应假现,故云『假令』,言假设来迎化仪,非实佛来迎也。」

  今谓:所言「假令」之誓愿者,应非显权假之义,直取愿文为愿名而已。今言「假令」者例余愿,与「若」字同。若不现者,成必现之义也。望西、《略笺》、《要解》等并此义也。

  《梵响》云:「对第十八愿信心称名必摄令生置不定语,修诸功德者,心正相续即来迎接,百中一二,甚希也,故云『假令』,不顺本愿故。又传曰:十九愿文『现其人前』者上置『假令不与』等言,谓修非本愿诸行,悕求往生行人,亦佛大慈悲不见放舍,依据修诸功德中之称名,若可现,即现其人前也。以不定故安『假令』二字。」(文)此亦一义。

  「与大众围绕」者│,「与」者共义,异译云「与共迎」故。《会疏》训为「为」者未可也。

  「大众」者,举所与,显能与,异译有「我」字,以可知矣。所与大众者,即是菩萨、比丘二众也。《吴译》举「诸菩萨、阿罗汉」,《汉》、《唐》两译云「比丘众」。

  《六要》云:「《吴译》约上品生,自余二经约中品生且说之。(望西同之)或又故说所与不定,显其来迎假令义欤。」(文)

  「现其人前」者,现有二种:一来现,谓临终始来现迎接故;二显现,谓不临终始来,平生证得时蒙摄取近缘益,常来至此行人之处,至临终果缚尽时,而已来佛菩萨等显现于此也。

  宗家云:「胜缘胜境悉现前」,《铭文》释之云:「见佛、见光、闻异香、遇善知识劝、种种奇瑞等目前显现也。」(文)

  元祖《观经释》分近缘为二:「一平生近缘,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处。念佛草庵…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