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
第十九、修諸功德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行者命終現前導生願(智光),二名臨終迎接願(惠心),叁名臨終現前願(靜照),四名聖衆來迎願(真源),是皆就益相立名。義寂、憬興、法位、玄一雖不立願名,意就因行釋義。(義寂:下品十稱兼余善。法位雲:「發心修福中叁品行。」憬興以叁願配上、中、下輩,此願當中品。玄一同之,叁品同爲念佛行。)五名來迎引接願。(了惠)
今家五名,一名修諸功德願,二名臨終現前願,(用靜照)叁名現前導生願,(用智光)四名來迎引接願,(兼用惠心、真源,了惠同之。)五名至心發願之願,如《化身土卷》。于中,中間叁名約緣,同諸師,初後二名約因,今家立名也。此中,初一名就文,亦通諸師,後一名約義,今家不共立名,故置「亦可」之言也。
次明攝屬者,此亦佛功德所攝也。于佛功德中,前明真實,自下二願其方便也。諸行人雖失大利,而亦是佛功德一分。方便假門之教,故名曰「橫出」,「橫」之爲言也,顯佛願之功,猶是他力一分而已。于佛功德不能得其全分者,自力之失所致。恃機功,修非本願之行,故「出」而非「超」,然得佛德一分,故與「橫」名,「橫出」故攝功德中也,應知。
次明願意者,此願是攝機方便,謂雖已起大悲願,而猶有方便機不能進登堂,爲之立假門願,爲調機方便。
《化卷》曰:「然濁世群萌,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僞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等。」言「福德藏」者,所謂修諸功德願是也,釋迦開顯之,說定散、叁福、九品,以爲往生淨土之方便善,是言「異方便」。
又雲:「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叁行。乃至此乃橫出、漸教、定散、叁福、叁輩、九品、自力假門也。」(已上)
此門中亦有四法,「教」者,方便之教,不出于諸佛教道分齊,要門方便教也。亦是第十七願一分,于諸佛咨嗟中,不能領其全分,分取功德國土之善,從國名入故;「行」謂修諸功德,定散、叁福、九品行也;「信」謂至心、發願、欲生,所謂定散自利各別叁心也;「證」謂「便往生」,即是胎生、邊地、雙樹林下往生,(《化本》十叁)得叁法忍等也。
《化卷》雲:「此願成就文者,即叁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品之文是也。」次引「見道場文」及「得叁法忍」、「講堂文」,次引「邊地」、「胎生」及「第十叁國文」,可熟讀矣。
又複此願中有因行來迎,然諸師中,義寂、憬興、法位、玄一等以因行爲願體,智光等以來迎爲願體。了惠雲:「舉諸善爲來迎因,佛迎緣資往生果,故取緣而爲願體,不取因果雲雲。」《會疏》亦從之。(十四左)
今謂:依今家意,以因行爲體,故名「至心發願之願」。余「來迎」等叁名舉諸師願,初後願名高祖所用,故知此願「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爲體,舉其「來迎」者,舉來迎緣,以勸其行心也。
後就文解者,《漢譯》自下二願(十八、十九)兼下願成「叁輩文」,于叁輩處挾入下「胎化二生文」。吳譯亦然,于中《吳譯》具列下、(第五)中、(第六)上(第七)叁願,初(第五願)當《魏譯》二十願,後二(第六、第七)當十九願。又《漢譯》唯上攝中,而爲一願,(《魏》第十九)其下輩亦爲一願。(當《魏》二十願)
師說曰:由此思之,憬興以《魏本》十八、十九、二十之叁願以配叁輩者非經意,其第十八願不墮叁輩,而何爲配上輩,其非可知。《漢》、《吳》約機,雖有叁輩不同,俱爲念佛機,所以兼取因誓願成者,其在于茲哉!此不同乎《魏》、《唐》約法,十九爲但諸行,二十爲自力念佛。故《漢》、《吳》二本與今家建立異。雖然,《漢》、《吳》亦譯出佛願一義,故《行卷》引《漢本》第十九願(《魏》第二十願)者,可以見已。
又《吳譯》叁輩明來迎,中下兼之。當知:《魏》、《唐》第十九來迎亦兼第二十,應以叁輩九品知之。《宋譯》以十八、 十九二願合爲一願,(第十叁願)第十四願當《魏》第二十,亦可彼第十叁願以來迎合于念佛願,第十四合《魏本》十九、二十爲一願。(「聞吾名號」是二十願,「種諸善根」是十九願)《唐譯》與今經同焉。
「十方衆生」者,顯機邪定聚機,《化卷》雲:「就機有二種:一定機,二散機。」(文)然《漢》、《吳》兩譯雲「作菩薩道者」,《魏》、《唐》兩譯雲「十方衆生」,彼約能修人,顯上中下不同,此約能修法,彰真假不同,故機但雲「十方衆生」。約能修法,則真假條然易見;若約能修人,則真假難別故,今經就法顯真假不同也。
「發菩提心」者,爲起行乎?爲安心乎?
望舉有義雲:「以菩提心爲安心,以修諸功德爲起行。」自解雲:「准宗家,『發』等二句同是起行,『至』等兩句是安心也。若發心屬安心者,招中下輩不願來迎之失,故《選擇集》以叁輩中菩提心判屬起行,豈存異義!或通心行,謂此願中有多類,故亦有發心爲安心機,故《論注》雲:『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雲雲。』」
有斥雲:「有以發心爲安心之機等者非也,若夫以菩提心爲安心而願生者,固不具至心發願叁心,不歸彌陀願力者也,固是一向自力聖道人,而非此願所被機也。」(《渧記》)
今謂:菩提心爲起行爲正。《論注》爲安心者非方便願意,其義大別也,何泥彼文設或義耶!其義未詳也。
《會疏》引《序分義》(二十八)以爲起行者好矣,順今家意。(《化土卷》引宗家釋)然次文引《論注》釋而同宗家者,恐是似聖淨二門混淆焉。
凡發菩提心者,萬行元首,修道初門,以統諸行故,叁福行中亦說之。黑谷以爲起行者,此意也。(《集》上二十六葉〈叁輩章〉,同下十二葉〈付屬章〉廣明)
「修諸功德」等者,《化卷》(十叁左)雲:「行者,即是修諸功德之善也,信者,即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叁行等。」又雲:「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叁輩、叁心。」(文)准知:修諸功德總攝叁輩、九品、定散諸行,即回心回向之行也。《末燈鈔》雲:「『定散之善』者,含在『諸行往生』一語之內也。」(文)至心、發願、欲生即是定散二心諸機各別叁心也,其相如《會疏》、《略抄》引《化卷》。上叁福九品諸行不獨至,必由發願得所至,如由禦者車運行得所至。故九品中說「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和贊》雲雲。
問:修諸功德中有念佛耶?
答:有。然諸行機者念佛、諸行齊德,而未知善本、德本名號也。《選擇集》雲:「念佛通叁輩九品。」《叁經文類》雲:「回向萬善諸行之自善,使忻慕淨土;或說自力之稱名念佛,勸九品往生。此是他力之中,以自力爲宗。」(已上)《口傳鈔》雲:「修諸功德中之念佛等」。
「臨壽終時」者,即明其時,《安樂集》引《大論》雲:「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叁界之福,即入惡道也。」又雲:「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苦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辨。」(文)非本願行者臨此時,深懷恐心顛倒,佛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悲華經》雲:「臨終之時,當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所得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礙,即便舍身,來生我界。」
《稱贊經》雲:「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乃至來往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文)
凡命終有叁位:一明了心,通起叁性心;二自體愛心,唯有覆無記心;叁最後不明了心,唯有異熟無記心。此中見佛即在明了心位,具如《群疑論》。
「假令」者,《六要》(六本九左)雲:「有雲:不現非實,故雲『假令』。(望西此義)今雲不爾,來迎假益,故雲『假令』,當卷下雲『佛心光明不照攝余行者』也。『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也。」(文)
《會疏》依《六要》意雲:「隨應假現,故雲『假令』,言假設來迎化儀,非實佛來迎也。」
今謂:所言「假令」之誓願者,應非顯權假之義,直取願文爲願名而已。今言「假令」者例余願,與「若」字同。若不現者,成必現之義也。望西、《略箋》、《要解》等並此義也。
《梵響》雲:「對第十八願信心稱名必攝令生置不定語,修諸功德者,心正相續即來迎接,百中一二,甚希也,故雲『假令』,不順本願故。又傳曰:十九願文『現其人前』者上置『假令不與』等言,謂修非本願諸行,悕求往生行人,亦佛大慈悲不見放舍,依據修諸功德中之稱名,若可現,即現其人前也。以不定故安『假令』二字。」(文)此亦一義。
「與大衆圍繞」者│,「與」者共義,異譯雲「與共迎」故。《會疏》訓爲「爲」者未可也。
「大衆」者,舉所與,顯能與,異譯有「我」字,以可知矣。所與大衆者,即是菩薩、比丘二衆也。《吳譯》舉「諸菩薩、阿羅漢」,《漢》、《唐》兩譯雲「比丘衆」。
《六要》雲:「《吳譯》約上品生,自余二經約中品生且說之。(望西同之)或又故說所與不定,顯其來迎假令義欤。」(文)
「現其人前」者,現有二種:一來現,謂臨終始來現迎接故;二顯現,謂不臨終始來,平生證得時蒙攝取近緣益,常來至此行人之處,至臨終果縛盡時,而已來佛菩薩等顯現于此也。
宗家雲:「勝緣勝境悉現前」,《銘文》釋之雲:「見佛、見光、聞異香、遇善知識勸、種種奇瑞等目前顯現也。」(文)
元祖《觀經釋》分近緣爲二:「一平生近緣,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處。念佛草庵…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