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P3

  ..续本文上一页。」(已上)初门:过去一生,现在一生,未来一生(三世三生),此依《吴译》经。后门:现在一生,未来二生,(回向愿生第二生,往生果遂第三生)以此二世三生正释此经也。

  今家意为方便真门愿,故约现未门二世三生明三生果,谓闻名、系念、植德、回向、欲生是现在一生修因也,不果遂者是未来二生。(化土一生,报土一生)如他家,则不分真化,故现在闻名系念为宿善,而未来受人界生,回向愿生,而后未来第三生遂彼土果。故此土二生,彼土一生,为三生果遂。今家分别真化二土,故现在修因一生,未来化土一生,报土一生,以二世三生为今家正义。如下引《六要》。

  由此解今文者,「闻我名号」者,名号即十七愿法体,闻即不定聚机饵受也。《小本》言「闻说阿弥陀佛」等,不能闻信法德实,闻本愿嘉号为己善根,(执所具功德也)故《唐译》上(九)「闻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极乐。」高祖曰:「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以本愿嘉号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无入报土也。」(《化本》二十八右)故知此闻即「闻不具足」之闻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二句通下二句,显励自力称名。闻本愿名号为己善本、德本拟生因。

  「系念」者,《应音》一(十七)曰:「係,古文繫、继二形同,古诣切,係,缀也,繫,束也。」《琳音》三十三(十四)云:「《考声》:系谓思在心不忘也。《说文》从人糸声。」《观经》云:「系念一处,想于西方。」念相续不息言为「系念」,非才萌远缘之义也。

  望西云:「『植诸德本』者,显宿善义,故云『植』也。」委如《宗要》云云。

  《净土宗要》二(三十已下)云:次第二十系念定生者,是远生果遂愿也,为显果遂机之本善云「植诸德本」。此果遂之由非所誓行,此有六由:一异译两经并说三生故,二御庙顺后业之释为助证故,三「植诸德本」言约多生故,四「不果遂者」言约顺后生故,五《观念法门》引除「植诸德本」句故,六不可舍结缘人故。乃至广说,第五辨《观念法门》下引《元祖法语》(《正信上人笔记》)而证非顺次往生愿之义也。(已上取意)

  彼以德本为因本之义,故以为果遂所由非所誓行,如《法华经》「植众德本」等。今家不尔,「植诸德本」者显行因,「德本」者显善本、德本名号,「本」是根本义,非因本之义。

  《化土卷本》(十七右)云:「就方便真门誓愿,有行有信。行者,此有二种: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

  又云:「善本者如来嘉名,此嘉名者,万善圆备,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至德成满,众祸皆转,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故曰『德本』也。」

  意云:此「植诸德本」出「闻我名号」,以名号所具大善大福德为己善根,故分名与号于善本、德本,以摄「植诸德本」,即为知从此德本开出修习善本、(《大经》成文)多善根多福(《小经》)也。植善本、德本名号者,「植」之言种也,闻信名号诸德,称以为己善根之谓也。

  《要解》有二义:「一云诸德本也,『诸』言诸行,在异译分明,然吾祖判为名号者,于《小经》见之。名号是为万行长故,以名号夺诸行,名号独得德本名,诸德本中有名号,故以名号与诸行同列者也,超世悲愿于此隐其光。善导意又以此愿为名号,何以知之?《观念法门》引此愿,除『植诸德本』句,故知善导意『闻我名号』中摄闻信义故。二谓训诸德之本。」(文)

  二义中后义亲祖意矣。今谓:高祖以《唐译》成名号德本义,既言「闻我名号,以己善根回向」,本愿嘉号为己善根明矣,故知「闻我名号,植诸德本」岂非以名号为植诸德本哉!

  「至心回向欲生」者,「至心」简别不至心也。「回向欲生」者,自力回向发愿心也。真实回向所修念佛,愿生彼国,此自力三心也。故曰:「信者,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即是定散专心、定散杂心,以信罪福心修习善本德本名号,而不能了佛智回向,以为己善根拟往生因种。此疑惑不信相,是言「至心回向欲生」也。

  「不果遂」者,遂,《礼·月令》:百事乃遂。《注》:遂,犹成也,《诗·卫风》:言既遂矣,又竟也,尽也。(《集韵》)

  简第十八「若不生者」,彼直入报土,此远誓隔生克果故,果遂之所克成,在使入于难思议往生,故言果遂誓,有由哉矣!古德依此文立三生果遂名,「果遂」言缓通后后生故,或云三世三生果遂,(过现门)或云二世三生果遂。(现未门)黑谷亦以三世三生为此愿果遂。(《法语》及《义疏》)是故净家诸派皆为三世三生结缘之愿也。

  今家以二世三生之义为正义故。《六要》六旧本(九左):「言果遂者,御庙、黑谷共判三生果遂之义,今家亦三生之义,不可违害。一生闻名,一生化土生,一生报土,如此得意果遂之益可报土耳。《大经》下云:『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已上)指彼往诣佛所之时云『果遂』也。问:彼转生者不改其生,何三生乎?答:虽不改生,离三种障,得三种益,义当转生,例如变易生死是也。」(文)

  今谓:转胎生成化生,岂非一生乎!由此言之,以二世(现未)三生果遂可为今家正义也。今家中或有以三愿转入之文为三生果遂之义,非历生为三世,或一生转入弘愿,或二生、三生等转入弘愿,但约历三愿为言耳。今谓:此义甚不然,「三愿转入文」高祖寄自身喜久入弘愿海,何以之为三生果遂之义?若实尔者,使高祖为渐机,大违《传》文。又有念佛、诸行混杂之失,何者?今家果遂为自力念佛益,然三愿转入中,转十九愿诸行入二十愿自力念佛,亦为果遂益乎?诸行、念佛混杂过矣。又三愿转入者,就因门入法不同明之,(一生转入,多生转入)三生果遂就隔生克果不同明之,彼入弘愿为期,此生真土为期,因果不同,所期亦别,何以三愿转入同于此愿三生果遂耶?可思择焉。

  然十九愿下此愿成就文者,即「三辈文」是也,《观经》「定散九品文」是也,次引《大经》「道场树」、「讲堂」、及「胎生」等文,至二十愿,但引「疑城文」,《观》、《小》二经文等不别指愿成文。

  《三经文类》引「胎生文」为愿成文,此愿下不引「三辈文」耶?

  解云:「三辈文」义兼两向,故推彼十九愿所引,不别指「三辈文」而已,更思之矣。

  问:以二世三生为今家果遂之正义者,祖释出在何文耶?

  解云:《和赞》曰:「定散自力称名归果遂之誓,及不觉自然转入于真如之门。」真如门者,《证卷》云:「灭度即是常乐,常乐即是毕竟寂灭,寂灭即是无上涅槃,涅槃即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文)得法性真如之门,即是安乐净土是也。《论注》所谓「毕竟常乐何由入安乐净土」是也。然则真实报土名「真如门」,转入真实报土者是第三生也。

  如第十九愿诸行机,虽生化土,而其转入真土者,经几变易而后入真土,证真如法性身。无知其时限,或经十二大劫华开,由观音、势至教谕,发菩提心;(下下品)或经六劫;(下中品)或七七日华开,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上品)乃至或经宿华开,经于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等。(上中品)各各华开已后,经多生变易,亦由二大士等教谕,渐转化土,得入真土也。

  自力称名人虽生化土,仅经此间五百岁一生,不由佛菩萨教示,而自识其本罪,自悔责转入真土者,果遂愿力也。故云:「不觉自然转入真如门,是第三生也。」定散自力称名者,现在植诸德回向愿生机也。《化卷》以为行信,此乃现在修信行因,是第一生也,此之果则《化卷》曰「往生者是难思往生」是也,佛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宫是也,此乃行信之所得果。顺次生疑城、胎宫,是第二生也,「胎生文」曰:「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所,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三经文类》所引)不由教自悔责,而尽化土一生转入真土者,是第三生也。岂非二世三生之义哉!依此等诸文对映,则二世三生果遂之义断乎可见矣。

  《渧记》云:「问:此愿意净家诸派并约远生结缘之愿,加旃依《汉》、《吴》两本成诸行类三世三生果遂之义,故黑谷云:『人师释第二十愿,或云系念定生愿,或云三生果遂愿,后义相契,源空存念,值弥陀愿,修念佛行,百年之内,决定可生极乐。然则旷劫之间,今百年内可见净土也,一生、二生虽不往生,第三生决定可遂,自今已后一生,不可过五六年,又又生间决定可入净土故也。』(《正信上人笔记》在干嵯峨二尊院宝库,建长三年后九月廿七日记之,源空在判出《净土宗要集》二(三十九))

  又《本愿义疏》云:『今生念佛者,若信心浅,若值恶缘,虽不遂顺次往生,其本念佛不唐,顺次还人界,云必可遂往生之望。设虽不遂一生之往生,不可等闲念佛,临终值恶缘犹以不堕恶道,何况正念往生之人耶!』(文)

  由之,今此愿文亦可如他流约三世而解,亦不止为念佛机也。吾祖约唯自力称名机顺次生化之义解者,不唯违祖宗,实非背异译经说耶?

  答:今家所立洞达愿意,深探祖承,能通经说,发明祖承故,浮浅取义者怀此迷疑亦宜矣。当知一切众生法尔性欲千差,故大悲佛愿亦复种种也。是以异译经说亦顺译人意乐,不必一说为准,盖是梵本多含,故各据一边也。是以《觉经》、《大阿》愿文正约诸行,故云『为道作善持经戒』,而兼自力念佛,故似诸行远益为愿正意。然则前世闻名欲生时,亦是一类念佛傍正机也,前世闻佛名,正修诸行,傍称名号,而不至心,故第二生复生人界(现在),如法修行诸行及念佛,第三生(未来)得生净土,是乃彼二经说相闻名不至机,故约三世,可谓有旨矣。是以彼二经愿成就文(胎宫)于三辈中说之,而中悔疑惑不至心者,虽顺次生化土,五百岁中在边地七宝…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