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不然,而各自但守方便,何可称超世无上乎!例如天台所谓四眼,依佛眼皆为佛眼,不尔,四眼各守自德。
问:若尔,十九愿诸行是方便,入来五愿,则不真假混淆耶?
答:〈三辈章〉中三愿(十九、二十、十八)合说,既十九愿合第十八愿,则十七从之,十七既合,则余三愿(十一、十二、十三)亦不相离焉。五愿已合,则三辈诸行为五愿所融,而终泯三辈差别相,故说「次如上辈者也」、「次如中辈者也」。辈品既泯了,即是大愿清净报土,不言品位阶次,鸾师所谓「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是也,是此三辈文其明证也。当知五愿是佛德,以佛德融之,则十九、二十愿亦是为本愿庄严之具。
窥斑录取五念于愿文,礼拜取于人天致敬之愿,赞叹取于咨嗟愿,作愿取之十八愿,观察取之十九愿,以十九愿助十八愿故,亦此之意也。是故诸愿各自别相,不融于五愿,则都是方便,如《化卷》所引,若融五愿,则悉真实也。
问:若尔,十九、廿愿亦似含弘愿,《观》、《小》二经既存隐显,可言十九愿、廿愿亦有隐显耶?
答:今家就愿海分真假分明,而未见就愿海论隐显者也。夫所以分真假者,为令从假通入如来利他信心也。又《观》、《小》二经带弘愿明隐显者,为调机使转入于弘愿而己,若于方便愿论隐显者,假已不假,一家之成立忽坏矣。(巳上师说)
今私助释云:不可偏言五愿外皆假,何者?于各立别相中,又有亲真者,有疏真者,不可概论也。其亲真者,融真实取之,如二十二愿、三十五愿等是也;其疏真者,难来融,都以为假也。是故此中可分别疏亲,愿文说相本如是,思之。
第八辨述成出没者,述成者,释迦宣述于弥陀本愿成就之相,谓之述成也。《选择集》中例无三恶趣等愿成就经文,引「闻其名号」等文,以定第十八愿成就文。吾祖承习,《广书》中行、信、证、果、真佛土五愿各引愿成就文。又十九愿成云三辈文是也,而二十愿下不指三辈文。然三辈通十九、二十愿故,既十九愿指三辈文,义通廿愿,故别不指文欤。此等愿成文明引之,其余愿成文不引之。由此思之,四十八愿中其大者,经中成就文显然,其余愿经文有无不定。如那罗身愿,有引因力、缘力等文为成就文,然此亦难一定矣。又如女人往生愿及人天致敬愿、诸根具足愿等,成就文未显著。然则成就文出没不定,虽然,一正觉成就,则何不成就圆满,若不然,弥陀岂取正觉。既成就正觉,释迦说彼佛已成佛,现在西方等,本愿成就何可疑乎!然于其利益为长者,则为使众生生愿生心,开示其愿成就之相也,非谓无故说无成就故,今论述成出没而已。
第九显正觉功德者,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一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四十三)以三十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正觉功德名号为乘体),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尊号)何以故?(征起至德之所由)誓愿不可思议故,(总示由无上超世誓愿不可思议,故正觉果德不可思议。)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已下廿八句约喻以显誓愿不可思议,于中初一句为总,自下为别。今总句中安「悲愿」二字,贯下别句。)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已上廿八句约喻以显)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已上八句约法以明德)。良可奉持,特可顶载也。」(文)
初廿八句广设喻,以叹誓愿不可思议德,以显正觉功德无边,即是叹无上超世最胜真妙也。悲愿广大,叹以多喻,亦不可尽,故依《华严》、《涅槃经》以廿八句,亦但仅喻显其一端,而使不可思议耳。当知四十八愿一一功德归「不取正觉」一句,叹悲愿之处即是正觉之功德也,真宗学者不可不精究焉。
后八句约法显功德广大,于中初约往相入门,后四句约还相出门,叹入出自在、自利利他圆满之德也。
已上文前九门竟。
已下第十随文解释,有四门:一得名摄属,二明愿意,三参考诸译,四就文解释。下诸愿一一皆以此四门辨其愿相。
第一、无三恶趣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初愿名者,有四名:一名无三恶趣愿(法位、玄一立此名,惠心、静照、真源同之),二名令国无恶趣愿(义寂),三名国土严净无诸趣愿(智光立名,御庙同之),四名无苦苦愿(憬兴)。此四名中,黑谷用初,今从之。
明摄属者,净影云:「初两愿愿生无苦,后九愿愿生得乐,初中此愿其自国无苦。」憬兴同之,此师以为摄生愿也。嘉祥为摄净土愿。望西依净影,《会疏》从嘉祥。
今按:可属国土功德。何者?下经文曰:「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乃至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等。」《唐译》云:「极乐世界无有地狱、畜生及琰魔界。」成就文既属国德,况愿文言「国有」,《异译》亦云「令我国中无有三途」,明知国土功德摄。若依《论》文,清净功德及无诸难功德当之,此安乐总体故,无三途诸难,故下经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文)此文通此愿及第十六愿,三途之名既无,何有体乎?可知。
次明愿意者,此愿五劫思惟、选择摄取之为最,欲三界外别建无三恶趣之净土,使众生往其国故,此乃开往生净土之根基也。何以言之?下经说弥陀成佛相,先显示安乐国德,云「清净庄严超踰十方」等,次说此愿成就,乃至以结安乐之国名。《小本》亦同之。当知正觉成就以此愿为根基,是以诸译皆以为初,此之谓乎。
师说云:且如极乐无为涅槃界者,非下地凡夫所知,故此初愿以无三恶趣而彰无为涅槃界。《论》主初清净功德正当之。「法藏发愿,欲使众生置毕竟常乐之处,毕竟常乐何由入安乐佛国」是也。(《论注》)毕竟常乐即涅槃异名也,常乐处岂有三恶趣乎?是故近誓无三恶趣,以示毕竟常乐之处。入已则无三恶趣处,即无为涅槃界也。然则此愿在初,统下诸愿,是此愿意也。
《选择集》上(十七)云:「夫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之义者,第一无三恶趣愿者,于所睹见之二百一十亿土中,或有三恶趣之国土,或有无三恶趣之国土,即选舍其有三恶趣粗恶国土,选取其无三恶趣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此但似三恶趣为选舍境,然准清净功德注文,不但三途,亦一切有漏五道悉为选舍之境。法藏大悲殊于重苦者,故举重苦处摄余,故绝三途所,即三界五道一切有漏之苦难悉绝,故《经》云:「横截五恶趣(灭果,今愿),恶趣自然闭(闭因,次愿)。」《论注》下云:「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国,三界业系毕竟不牵,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此意也。义寂云「理实净土五趣俱无,《经》说『横截』等,《论》云『胜过三界道』故。」亦此义也。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若我证得无上菩提,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趣者,我终不取无上正觉。」(文)
《汉译》(八右):「一我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地狱、禽兽、饿鬼、蜎飞蠕动之类等。」《吴译》第一同之。
《宋译》第一愿总标三种功德,于摄众生中,必至灭度、无三恶趣、悉皆金色四愿合说,又含不更恶趣之义,文曰:「愿如世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摄法身愿),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摄净土愿),所有一切众生,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摄生愿,五道悉成灭度,何有三恶趣?)一切皆得身真金色。(悉皆金色)」云何含不更恶趣乎?谓三恶趣生彼国,而不久成菩提,是不更恶趣之义也。
后解文者,「设我得佛」者,遥期果上,是愿也,希求为义;「不取正觉」者,近励因行,是誓也,邀制为义。「设」者,《说文》:施陈也,又与「若」不定之辞。《唐译》言「若我」,宗家亦以「若」释,所愿广大,不敢轻定,故置不定语。
净影云:「诸愿不满,终不成佛,假设所愿不满,得成誓终不取」。(文)下诸愿皆准此焉。
「国」者,无量光明土,谓毕竟安乐大清净处也。「有」者,谓不有也。
「地狱」者,《应音》廿四(十六)云:「那落,亦言『那罗柯』,亦云『泥囉夜』,唐言『泥梨邪』,斯梵言『楚夏』耳。此译有四义:一不可乐,二不可救济,三暗冥,四地狱。经中言『地狱』者一义也,所以仍置本名。」又七(二右)云:「亦云『非行』,谓非法行所也,或在山间,或大海边,非止地下。言地狱者,一义翻也。」《辅行》云:「地狱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云:「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己上《音义》)此有假实器生论,如《廿唯识疏》等,八寒八热为大狱,各有十六别处,亦有孤独,其类无数,受苦无量,最重所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辅行》云「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之」。广论差别如《俱舍》等,可往捡矣。
饿鬼者,《应音》三(十一)云:「薜荔,或言『卑帝梨』,或云『卑帝梨耶』,或言『闭黎多』,皆讹也。正言『弥荔多』,此译云『祖父鬼』,旧译云:『饿鬼中最劣者也。』《孔雀王经》作『俾礼多』,梁言『饿鬼』是也。」
《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所,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辅行》云:「下品五逆十恶者感之。」
畜生者,《最胜疏》云:「梵云『底利瞿尼多』,此义译为『傍生』。」《琳音》廿八(十六)云:「梵音『吉利药住尼』,亦云『帝利耶泥瞿伽』,此云『傍行』,…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