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旧翻为『畜生』,或言『禽数』者分得,仍未总该也。」
《翻名义》二(卅九)曰:「底栗车,此云『畜生』,《礼记注》曰『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道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如《婆沙论》中释: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
问曰:若以畜养名畜生,如诸龙水陆空行,岂可为人所养名为畜生耶?
答曰:养者义宽,具满人间及以六天,不养者处狭,唯在人中。新《婆沙》百七十二曰:「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文)(已上《音义》)《辅行》云「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之」。依《四解脱经》名火途、刀途、血途。《普曜经》云:「悭贪堕饿鬼,觝突堕畜生,十恶堕地狱。」(文)
问:无三恶趣者,何说有凫雁、鸳鸯等耶?
答:彼非实业鸟,如《小本》世尊自通释。宗家曰:「鸟群非实鸟,天类岂真天。」
问:同居净土亦不可有三恶趣,今何特以「无」之夸殊胜之愿耶?
答:非谓但无恶为殊胜,下「必至灭度」贯于此,故称「超世无上」,无五恶趣所,即升道无穷极故,如下经说。然《悲华经》中缺必至灭度愿,故无三恶趣亦不通灭度,彼圣道教故。
圣道门谈十界互具,故言阿鼻依正居于极圣自心。《观佛三昧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缘苦众生,故佛心中观八寒八热之相。」净土门不然,说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不说摄诸地狱。若约还相自在,则何恶不现,故说观音光中五道色相皆于中现。今为开净土门根基,誓无三恶趣,应知。又复,此愿通「必至灭度」,则唯真实,若不通灭度,亦通化无妨。纵令虽曰化土,无可有三恶道理故,然今愿意约真实为正意而已。
第二、不更恶趣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净影)二名无恶趣愿,(法位、玄一)三名命终复不更恶趣愿,(义寂、惠心、静照、真源、澄宪)四名无坏苦愿,(憬兴)五名有情命终展转增上愿(智光、御庙)。此中黑谷用第三名,今亦从之。
次摄属者,已下十愿同言「国中人天」,故诸师皆为摄生愿。
有说从初愿至十一愿都为国土功德摄,何者?国德独不显,必由人天有胜劣,方见国土胜劣,菩萨为胜,人天为劣,今就劣见国胜,故有「国中人天」之语,亦不可妨。下六通等亦非修得,安乐自然德故,《论》文依报十七句中明眷属功德,其例也。吾祖曰:「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也。」十一愿有「国中人天」语,既为安乐国德,余愿岂不然乎?(师说)
今谓:愿愿无碍故,以国德显生德,以生德显国德,互相通。然今以安乐自然报德显能居人天胜德,誓所显人天德相,故宜属菩萨功德。何以知者?愿成就经云:「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等,(此文通下六通愿)此正不更恶趣为菩萨德。又〈易行品〉云:「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及与阿修罗。」摄生愿以此等文可证矣。
次明愿意者,《选择集》上云:「于彼诸佛土中,或有纵虽国中无三恶道,其国人天寿终之后,从其国去,复更三恶趣之土,或有不更恶道之土,即选舍其更恶道粗恶国土,选取其不更恶趣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文)
了惠云:「所见土中,有坏劫国,诸有三途定业者,业力引置他方恶道。法藏愍念,为之在此愿。」此约他方坏劫时判更恶道者,恐非今愿意乎。
《会疏》云:「虽受人天善果,须臾退没,入三恶道,所以有此愿。」(文)亦无妨矣。
望西:「问:一切净土无更三恶道,纵无别愿,而不更恶道,今故立此愿,何要耶?答:有通云:《悲华经》『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故知自国虽无恶道,而坏劫时置他方恶道,非谓自国有恶道复更也云云。」
有云:「今发别愿,凭愿欣趣多故。」(望西)
今谓:弥陀大悲为具缚凡夫,具足五道业系者,生彼国而有因故。为彼业系所牵,不能不更恶道,今为之立此愿故。具足烦恼凡夫生彼国,三界业系毕竟不牵,以愿力闭恶趣因,故说「恶趣自然闭」,不同诸佛国断惑者往生也。
《吴译》愿文约他方,今经通自国他邦,其成就文约自国,故云「除处他方」等。在彼国乃至成佛,不退无上菩提,复更五恶趣,而必至涅槃也。更恶趣者,退没之义也,今但举其所离云「恶趣」,论其所得,则不退、灭度也。(合十一愿)
《宋译》举所得(不久悉成菩提),不说其所离,说「复更」者,今佛大悲,为从五道来生者,故云「复更」,举重苦摄人天,《宋译》文可以为证矣。
何以约所离、所得者?《安乐集》下(廿四):「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乃至《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若生彼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若此方修断者,先断见惑,离灭三途因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果,此皆渐次,不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即离恶趣之因果也)『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即必至灭度也)乃至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已上)准解焉,依之思之。
凡修佛道者,所劳者在得不退地,苟至此,则不用功而不更恶道,故说之忍不堕恶趣,自然流入萨彼若海。今一生彼国者,不借一念功,与彼等功,岂但五恶趣乎,亦永离女人等恐。故龙树云:「无有诸趣恶知识,往生不退至菩提,亦无女人恶道怖。」推穷可知焉。若约他邦,则还相摄化,分身垂化,而处染不染,逢恶不变,逢极苦不堕,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安乐集》上廿七纸右)《宝云经》曰:「菩萨不造恶业而入地狱,虽处地狱,不受地狱苦报;菩萨不毁佛戒堕畜生中,虽现畜生,而不受畜生之苦;菩萨不起贪嫉堕饿鬼中,虽现饿鬼,而不受饿鬼之苦。」(文)可准知矣。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国中众生,有堕五恶趣者,我终不取正觉。」(文)
《汉译》:「二令我国中人民,有来生我国者,从我国去,复更地狱、饿鬼、禽兽、蠕动,有生其中,我不作佛。」(文)
《吴译》第八云:「令我国中诸菩萨,欲到他方佛国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兽、薜荔等。」
《宋译》第一愿云:「诸天人及三恶道众生皆来生,不久成阿耨菩提。」(文)是不更恶趣之义也。若有更恶趣者,何以得不久成菩提乎?可知矣。
后解文者,「国中人天」者,非天非人,而因顺余方,故示人天名耳。凡诸愿中,言「国中人天」者,有十四愿;又言「菩萨」者,有十一;又有一愿言「声闻」也。若约「一法句」,则其体咸同一类,非人天、非声闻、非菩萨。然约广门,则因顺他方,故有人天等名。人天有受乐用,故为引他方人天,而呼为「人天」,此愿及六神通等愿是也;又菩萨以摄化大行为用,为引他方菩萨,呼为「菩萨」;声闻以庄严为用,为他方声闻,呼为「声闻」也。虽示现种种差别相,其体一味,但任用异称而已。
「寿终之后」者,《汉译》云:「有来生我国者,从我国去。」今摄此二句为「寿终之后」,故知从彼国去,往他方言为「寿终」,非实命终。于眷属长寿愿言「修短自在」,故非生现生,非灭示灭,自在生灭言「寿终」。(《要解》)此在于还相门可言也。
有说云:「净土实虽无寿终,而为成不更义,假设言而已。」(《会疏》、望西、《略笺》、梵响等皆此义也)
有说:「凡愿有真假,唯真、唯假,或含真化。若以假释,从化移真,应言『寿终』;若约真释,『寿终』之言诱引群机,故成就文云『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善导云:『乃至成佛,不历生死。』」(《义记》)
又可,往他方利益众生,近示凡夫言「寿终」,例如说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不山没则不能宫出乎?实不动而一念一时遍至诸佛会,何待寿终乎!一身无量,自在无碍,而近示凡夫,故言「寿终」耳。龙树《赞》云:「彼国人命终,没应受诸苦,不堕恶地狱,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文)
「复更」者,复谓再也。更者,《琳音》七十七(十七)云:「革行反,郑注《周礼》云:更,犹代也。《说文》:改也。又《玉篇》:更,历也、复也,又增再也。」今用历也、复也、再也之训也。复再历旧道云「复更」,谓展转五道者,生彼国已,不复再历旧五道也。故《宋译》云:「一切人天,三恶趣众生来生,不久成菩提。」此意也。
第三、悉皆金色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净影已下诸愿不立别名,其余诸师立名不同:一名身皆金色愿(义寂、惠心),二名色齐等愿(法位、玄一,三、四合名),三名所化成就紫磨金色愿(智光),四名真金色愿(御庙立名,良源、静照、真源、澄宪同之)。吉水名悉皆金色愿,今从之。
论摄属如上所辨。
次明愿意者,《选择集》云:「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一土之中,有黄白二类人天之国土,或有纯金色之国土,即选舍黄白二类粗恶国土,选取黄金一色善妙国土。」此但约黄白二类,具言有青黄赤白黑等显色不同。
《正法念经》说十种众生,谓长、短、方、圆、三角、青、黄、赤、白、紫是也。(《文句》四之二,五十纸引之)
《长阿含》二十(十三):「人有七色,云何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黄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诸天阿须伦有七色亦复如是。」(已上)或有一人杂色千差万别。(《会疏》)
爱憎缘之怀火,是故由之起波,是故愿国中人天令平等一相。下经云:「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等。」「智慧」等六通愿成,「咸同」等即今第三、第四愿成,皆是必至灭度别相,故云「自然虚无」等。《事赞》云:「净土无生(灭度)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悉皆金…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