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无有好丑)」当知一涅槃别相,于中上明所离,此下明所得,即涅槃智断二德也。于所得中,第三、第四誓外相平等,第五已下愿内德无碍,〈易行品〉云:「人天身相同,犹如金山顶。」即赞此二愿相也。
问:下有三十二相愿(有身色金体相),非繁重乎?
有云「浅深总别之异」,(澄宪)有云「总别为异云云」。了惠云:「不尔。据黑谷,约纯杂门判此愿,下取显色胜边为一相,此愿取纯一色边而为愿体云云。」今谓:下约差相具足(一人中诸相相望),此愿约平等一相(多人相望示平等)。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国中有情,若不皆同真金色者等。」(文)
《汉译》:「三不一色类金色者等。」(文)
《吴译》第九愿,三、四合说云:「令我国诸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第四)悉同一色,都一种类(第三),皆如第六天人等。」
《宋译》第一愿合说云:「一切皆得身真金色。」(文)
后解文者,「悉」者,尽也,指多人,非指遍身也。「真金色」者,简有漏业感金色。《论注》云云。(《会疏》引之)悉皆金色者,彰净土无异色,故《唐译》云「皆同真金色」,《吴译》云「悉同一色」,可知。
问:余青、白等亦为纯一色,则成平等色,何但取金色耶?
答:了惠云:「顺佛色故,相随一故,世所贵故,众色本故。(《观佛经》云「黄色众色本」)」黑谷为「黄金一色者,色体不变,常住无漏故。」日溪云「此标中道实相色」,《义记》云:「真金标无垢,纯一显实相也。」
今谓:显涅槃常住不变色,与下「必至灭度」相关,故曰:「净土无生亦无别,究竟解脱金刚身。」经云「清净色身」。由是言之,此愿唯真非假,高祖合十一愿成就文故,思之焉。
第四、无有好丑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令形无好丑愿(义寂),二名有情容颜均等无差别愿(智光),三名无好丑别愿(惠心),四名无有好丑愿(净照、真源、澄宪)。今取第四名。摄属如上。
次参考诸译者,《唐译》云:「形貌差别,有好丑者等。」
《汉译》云:「人民有来生我国者,天人世间有异者等。」
《吴译》第九合说云:「令我国中诸菩萨,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文)
《宋译》无此愿,盖身金色中含之焉。
次愿意者,所见土中,虽色光一,形相不同,或有矮陋痟瘦,或有大面长身,是以好人高举,丑妇深嫉,万惑为之蜂起,百苦依之狼狈,是选舍不同国土,令形相平等,无高下差别。(《会疏》、望西)偈云「人天身相同」,经云「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是「必至灭度」别相,故《证卷》引之证妙证。余如上,前约显色相,今誓形色平同。
问:下有诸根具足愿,云何差别乎?
答:虽诸根具足,亦有好丑不同,可知。与具相愿差别者,如望西会。
后解文者,「形色不同」者,拣显色。「好」谓姝好,可见好者;「丑」谓丑恶,可恶者。《琳音》十八(十六):「《毛传》曰:丑,弃也。按:不端严也,貌恶不研也。《说文》:可恶也。」
《如来会》云「形貌差别有好丑」,业差别故形貌致不同,如诸天共器,饭为异。安乐土同一念佛,同一华所生,故形无异状,颜容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无可比类。(《经》上二十五丁具说六重比挍,可见。)此亦与下十一愿通故。(高祖《证卷》引「咸同一」等,可以见已。)
第五、宿命通愿
此下明六神通。六通者,《大乘义章》二十本(十八已下)有六通义,广以九门分明,可往捡。佛果六通者,如《十住论》第十一(二十)明。若菩萨六通者,如《六波罗蜜经》第八(十七已下)、《八十华严》〈十通品〉(《疏抄》(四十四)八纸下)、《大论》第五等明,又《大论》九(十一)、《地持论》五(四)、《瑜伽》三十(七纸)、《杂集论》第十四、《妙玄》六之一、《萨遮花犍子经》(十三)、《南本涅槃》二十二(初纸)、《大集贤劫经》(明三明)等广说,可披矣。
然此经中所明六通,与余经所说大异,今就此经意分别,略有七门:一释名,二出体,三得所依,四所得,五大小不同,六辨相,七次第也。
释名者,「身通」名、义并不定,或名「身通」,或名「神通」,或名「神足」,是名不定。寻名解义,其义各异,「身通」者,从所依立名,色形聚积,故名为「身」,于自己假名色身,运反自在,作用无壅,名为「身通」。或从境立称,谓于外色身转变自在,名「身通」也;「神通」者,就能彰名,谓所为(穷潜)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神足」者,从能就喻以立其名,「神」者,从能义如前,「足」者就喻,游涉往来,事同脚足,名为「足」。
「天眼通」亦名、义并不定也。天眼通复名「生死智通」,故是不定。从义亦不定,谓「天眼通」者,就根彰名,一切禅定名为「天住」,依禅得眼,故名「天眼」,照瞩无壅名「天眼通」;「生死智通」从境立称,未来起尽说为「生死」,于此生死照见无拥名「生死智通」,是义不定也。然此二名(天眼、生死智)说有离合,或分为二,(如《增一阿含》)故立为「七通」。照现色像名为「天眼」;因现所见,寻知未来死此生彼,名「生死智」,故分为二。又如《华严》十明中亦分为二:天眼智、(照现色像)尽智未来际劫智明。(明知未来死此生彼)其余经论多合为一,由其天眼,照现色像,寻知未来死此生彼,故合为一也。
「天耳通」名、义俱定,就根立名,依禅(天也)得耳,故名「天耳」,就闻无壅名「天耳通」。
「他心通」者,名、义亦俱定,从境彰名,非己之虑名曰「他心」,于此他心照知无壅名「他心通」。
「宿命通」者,亦名、义俱定,从境立名,事谢于往名为「宿」,往法相续名为「命」,于此照知无壅名「宿命通」。(虽亦知过去八种事、六种同行,以命报主故,又命最后据故,偏曰「宿命」。)
「漏尽」者,名定义不定,经论中唯名「漏尽」,故名是定也,论其义别有二:一就能彰名,无学圣知能尽诸漏,故名「漏尽」,于此无壅名「漏尽通」;二从境立目,知漏尽故名「漏尽」也。
于六根中,三根立通,(眼、耳、意根)离中知有,能远见闻义,故得名「通」,鼻、舌、身根三合中知,故无远通义,故不说「通」。「身通」,于彼假色身中运反自在为「身通」,非于身根觉知自在名「通」,故身根不立通,余四依意根立通。若就佛菩萨,六根互用,齐得立通,今且通约余人也。今此经中说六通,因顺余方而已。
二出体者,凡夫二乘眼耳意相应慧为体,佛菩萨所得通悉以意识相应慧为体,以如实智为通体。今此经意,以佛如实智为通体,人天而用佛智者,余经论所无也,故经说「智慧如大海」,又说五眼具足,眼已尔,余通亦然。
三得所依者,小乘前五通唯依四根本定得,漏尽通依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大乘究竟依,一切禅悉能起之。今此经所说大异于彼说,一切人天皆以佛愿为所依法,故云「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增上缘」。《事赞》云:「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岂容同于有漏禅、无漏禅为所依耶!
四所得者,如彼自力门,有修得(离欲得、方便得),如修定所得;有报得,如上诸天报得五通等。彼国人天所得与此异也,非修得,(非由修定所得,非自力修善报。)而修得亦报得,(用弥陀修德故,愿力报得故,)不自修而得成就一切菩萨所修,故说「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故。又是愿力酬报,安乐自然报德,而不同常途报得,故《要集》云:「不百大劫中种相好业,不于四静虑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运生得之果报,不亦乐乎!」(文)
五大小不同者,《大乘义章》身通中明十不同,今除上下不同,非修得故。
一宽狭不同,如《地持》说,声闻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三千国土为通境境。又龙树云:「小声闻中,不作意者,一千为境,若作意者,二千为境;大声闻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国土为通境。缘觉中,小缘觉不作意二千,若作意者,三千为通境;大缘觉莫问作意、不作意,皆以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二多少不同,二乘一心一作,不能众多;诸佛菩萨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时能现五趣之身。
三大小不同,二乘化现大身不能入小,化现小身不能容大;诸佛菩萨现大身满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尘中,化现小身如微尘,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萨于一切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
四迟速不同,二乘欲至远所,多时乃至,以其不同如意通故;诸佛菩萨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
五虚实不同,二乘所化现一切相似而已,不得实用;诸佛菩萨所化现,皆得实用。
六所作不同,诸佛菩萨化无量人,各令有心,随作一事,令人异辨。二乘不能。
七所现不同,诸佛菩萨但现一身,令异见,但出一声,令人异闻,安住一土,十方俱现。二乘不能。
八化根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六根互用,二乘不能。
九自在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凡所为作,身心自在,不相随逐,其身现大,心亦不大,身现小,心亦不小,喜忧等一切皆尔。二乘不能。
天耳通中不同有六,宽狭、顿别、粗细、迟速、虚实不同准前。
他心通中不同有六,宽狭(三千心,一切心)、顿别(别别知不一时,一时顿知)、粗细(但凡小圣,粗心不知,细心所知微细,乃至佛心)、迟速(作方便方知,于一切心发心即知)虚实(有谬,不谬)、时分(但知现在众生心,知三世众生心)不同也。
天眼通不同有九,宽狭(见三千,见一切)、顿别(见不一时,一时顿见)准前可知,粗细(佛菩萨所见微细,乃至微尘色一切悉见。二乘不能。)、迟速(作方便见,欲见即见)、虚实(错见、不错)、时分(二乘极速见未来世中八万劫事,佛菩萨穷…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