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后际)、自他(《涅槃》说二乘但见外色,不见自眼,佛菩萨能见自眼。)、见法(《涅槃》说诸佛菩萨见诸色念念生灭,及见自他不净骨人。二乘不能)、知根不同。(如《涅槃》说,诸佛菩萨能见形色,即知其根利钝大小。二乘不能。)
宿命通中不同有七,宽狭、顿别不同准前可知,粗细不同,(佛菩萨过去巨细事悉知,二乘不能)速迟、虚实不同准前可知。时分不同:二乘极远知过去八万劫事,佛菩萨所知无极。自在不同:如《地持》说,诸佛菩萨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己宿命,能令他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其余众生展转相知,二乘不能。
漏尽通有二:一知他漏尽,不同有六:宽狭(一世界,一切)、顿别(别缘别知,一时顿知)、粗细(粗浅,深细)、迟速(方便,即知)、虚实(实知,错知)、时分不同(知现,一切)。二自证漏尽有三:一证法不同(证法粗浅,但得人空;所证渊深,深究二空,证如来藏);二乘障不同(但断四住;五住皆灭);三取舍不同(得寂取证;得寂不住,不舍住涅槃)。
如上不同中,此中之意与佛菩萨所得同焉,一一愿可合见矣。
六辨相者,《义章》云:依经辨相,相如《地持》说,身通有二:一变化,二改换旧质名为「变」,无不事化现说为「化」。
身变多种,要为十六:一震动,二炽然(身上下出火水),三充满身(放光满界),四示现,五转作异分(反地为水,反水为地),六来去充行(往来无碍),七大小(反小为大等),八色像入身,(令一切悉入己身)九所往相似,(至现同彼),十隐显,(现出过等)十一自在,(令众生四仪随心)十二障他神通,十三与辨,十四与念,十五与乐,十六放光。
「变」义如此,「化」亦无量,要有三:一化身(化为一切众生形类),二化语(化为种种语言),三化境界(化为一切饮食等事)。
就「化身」略有五种: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他身,四不相似,五自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现。
「化语」有七:一妙音,二广音(一切普闻),三从自身起作语言,似从身起,四从他身起化语言,似从他起,五无所从起,六说正法,七随事教责化语。
身通如是。
「天眼」有二:一见于现在色像,二见未来死此生彼。
「天耳」中,一切六趣众生音声、圣非圣声、粗细声、辨不辨声、化非化声、远声近声悉闻。
「他心」中,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悉如实知,毗昙唯知他心,不知所缘,成实正知他心,兼知所缘,大乘亦尔。
「宿命通」差别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已过去八种事等;(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苦乐,六如是长寿,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寿限。)二知他,知他众生六种同行;(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饮食,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三令他众生知己宿命;四令他众生自知宿命;五令他众生知他宿命;六令余众生展转相知。
「漏尽通」中有二种:一无学圣智能尽诸漏,二知漏尽。此中义别有四,如《地持》说:「一自知漏尽,二知他漏尽,三漏尽方便已未起,悉如实知圣道。四漏尽增上慢有起、不起悉如实知,未得谓得名『增上慢』。」(文)
七明次第,理实六通无定次第,今且言次第,有二:若约修成次第,身通、宿命、天耳、天眼、他心、漏尽次第,如龙树《论》说,非今所用,略之。二起化次第,《义章》云:「直明起化次第,亦约佛说,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已见所在,须往摄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音,次用天耳;虽解其言,不识其根,次用宿命,观过去根性大小;虽识根性,不知现,次用他心;虽知其心,不知心中烦恼有无,次用漏尽,观心中烦恼有无,为说对治,令证漏尽。次第如是。」(已上)
今六通愿约起化次第,然彼国人天起化亦与此界不同,宗家云:「三明六通皆具足,忆我阎浮同行人。」既生彼国,自证妙果得快乐,忆念我宿世同行人,欲同得此乐,故以「宿命通」为初,先知自宿世事及有缘者;次以「天眼」见其住所,及彼苦乐事,闻其苦乐等音,以「他心通」知其心所欲根性,知根性故,以「神通」往而化之,使他「漏尽」,次第如是。
然《华严》分六通说十明:一宿命智明,二他心智明,余四通各分为二,身通为二:一名安住无畏神力智明,转变自在,于十方界往来无碍,二名种种色身智明,能现种种诸身差别;天眼分二:一天眼智明,于现色像照瞩分明,二尽未来际劫智明,了达未来死此生彼;天耳分二:一天耳智明,能闻远声差别;漏尽分二:一如实智明,证法实性,能尽诸漏,二灭定智明,了知三乘灭尽之法。(已上《章》〈十明门〉)今经六通亦通十明,故说「诸通明慧」,然为凡经故以六通为言,理实通明自在同《华严》。
问:何故起六通愿耶?
解云:见有国土,虽外色相具足,内无实德,神通不具。或虽少具而不全,故触事致惑,二利有妨碍,故愿言:国中人天,内外相应,外耀金色妙相,内具六通德,普度十方也。上二愿誓外身相,已下六通愿内德具足,可知。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初得名者,一名令远识宿命愿,(法位、玄一、义寂、憬兴、静照、澄宪)二名宿命证明照了往事愿,(智光、御庙)三名宿住能忆愿。(真源)今亦可名宿命智通愿,以智为通体故,事谢于往目之为「宿」,往法相续名为「命」,照知无壅名「智通」也。
次参考者,《唐》云:「国中有情不得宿念,下至不知亿那由他百千劫事者等。」
《汉本》第五:「有来生我国者,皆自推所从来生本末,所从来十亿劫宿命,不悉知念所从来生等。」
《吴本》第二十二愿云:「令我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亿万劫时宿命,所作善恶,却知无极,皆洞视彻知十方去来现之事等。」
《宋本》第四愿云:「所有众生,一切皆得宿命通,能善观察百千俱胝那由他劫过去之事等。」(文)
次所摄者,有说:国土功德摄也,《安乐集》下(二十六)引此六通愿为彼土德,是其证也。
今谓:菩萨功德摄也,经六通愿成文为圣众德故,愿文六愿并言「国中人天」,云「国中有情」,又云「来生我国者」,又云「菩萨阿罗汉」故,可知。
次辨愿意者,此愿有二意:自证、起化。
静照云:「若识宿命,则不自高,忆念过去无诸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国。」
澄宪云:「往生彼国土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已上望西所引)此约自证也。又澄宪云:「不知宿命,故于善不进,于恶不恐,万善懈怠,众恶造作,只为不知宿业也。彼罗汉忆泥犁苦流血汗,福增见先身骨忽开悟,不知先生,母以为妻,怨养为子,父以为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乐,忽闻本缘,皆生厌心者也。利生方便只宿世智,知其恩,济度众生,专知宿世行业,诱引之,圣教多其例。」(已上)此约起化边,谓上仰佛德,下起摄化,由知宿世事故,此愿含此二意。盖以起化为正。忆我阎浮故,法藏菩萨见娑婆杂恶众生不知宿命,故不进善,杂恶无端,故起此愿,令自证、起化也。
后解文者,「识宿命」者,知过去何事,谓自知过去八种、六种同行之事。(知自八种,知他六行)八种事者: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饭食,五如是苦乐,六如是长寿,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寿限也。六种同行者:名、性、生、饭食四如前,五如是善恶,六如是寿命。又令他知己宿命,及令他知他宿命,又令余众生展转相知。二乘极远知过去八万劫事,菩萨所知无极也。
「下至」等者,「那由他」,《应音》三(十右):「正言『那庚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术劫』是也。按《佛本行经》云:一百千是名『俱致』,此当千万,百俱致名『阿由多』,此当千亿,百阿由多名『那由陀』,此当万亿。」此应上算。《琳音》一(八左):「那庾多,古云『那由陀』。《华严经》云『俱胝』为『阿庾多』,又数中即是上等大数名也。」又《伦记》十一下(三十二)云:「那庾多者,如数一十百千万亿,十亿名『洛沙』,十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那庾多』。」(文)此亦当千亿。《唐译》云「亿那由他百千劫事」,《汉译》云「十亿劫宿命」,《吴译》(二十二)云「知前世亿万劫时」,《宋译》(第四愿)云「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皆是由数亿异等,故致此不同也。
今按:梵土算数以「那由多」为上等大数之际欤。一十百千万亿是数不难,积至几亿,以大数言之,故经论多以「那由多」言之而已,今此中百个千亿也。梵文「亿那由多」为初,「支那」后之,故《唐译》云「亿那由多百千劫」,可思矣。
然「下至」等者,《选择》上(二十三左):「经云『乃至』,释云『下至』,其意如何?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经云『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也;(上尽一形多,下至十声少)释云『下至』者,下者,对上之言也。」次引六通及光明愿云:「是则从多向少、以下对上之义也。」
望西依《集》,存从多至少义,引声闻无数例云:「以无数劫之多对那由他之少。问:若尔,何故不云下至一劫等耶?答:既云『那由他』,其一劫等理在绝言,此未决,学者思择。有云:以少为上,以多为下,从少之多置下之言。准下愿云『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成就文云:『或照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于一佛刹土云云。』此义非也,违《选择》故。」(已上望西)
有云:此二义中,前义为胜,彼光明愿成文不可例,彼文多佛土次第显弥陀光明,今就一人一佛土为言,引例不通也。盖不云下一劫等者,按《觉经》云:「推所从来生本末,所从来十亿劫宿命等。」《大阿》云:「自知前世亿万劫时宿命,所作善恶,却知无极等。」云「推」、云「却知」者,十亿及亿万劫为下,渐渐劫数至无数劫也,故并…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