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後際)、自他(《涅槃》說二乘但見外色,不見自眼,佛菩薩能見自眼。)、見法(《涅槃》說諸佛菩薩見諸色念念生滅,及見自他不淨骨人。二乘不能)、知根不同。(如《涅槃》說,諸佛菩薩能見形色,即知其根利鈍大小。二乘不能。)
宿命通中不同有七,寬狹、頓別不同准前可知,粗細不同,(佛菩薩過去巨細事悉知,二乘不能)速遲、虛實不同准前可知。時分不同:二乘極遠知過去八萬劫事,佛菩薩所知無極。自在不同:如《地持》說,諸佛菩薩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己宿命,能令他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其余衆生展轉相知,二乘不能。
漏盡通有二:一知他漏盡,不同有六:寬狹(一世界,一切)、頓別(別緣別知,一時頓知)、粗細(粗淺,深細)、遲速(方便,即知)、虛實(實知,錯知)、時分不同(知現,一切)。二自證漏盡有叁:一證法不同(證法粗淺,但得人空;所證淵深,深究二空,證如來藏);二乘障不同(但斷四住;五住皆滅);叁取舍不同(得寂取證;得寂不住,不舍住涅槃)。
如上不同中,此中之意與佛菩薩所得同焉,一一願可合見矣。
六辨相者,《義章》雲:依經辨相,相如《地持》說,身通有二:一變化,二改換舊質名爲「變」,無不事化現說爲「化」。
身變多種,要爲十六:一震動,二熾然(身上下出火水),叁充滿身(放光滿界),四示現,五轉作異分(反地爲水,反水爲地),六來去充行(往來無礙),七大小(反小爲大等),八色像入身,(令一切悉入己身)九所往相似,(至現同彼),十隱顯,(現出過等)十一自在,(令衆生四儀隨心)十二障他神通,十叁與辨,十四與念,十五與樂,十六放光。
「變」義如此,「化」亦無量,要有叁:一化身(化爲一切衆生形類),二化語(化爲種種語言),叁化境界(化爲一切飲食等事)。
就「化身」略有五種: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叁他身,四不相似,五自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現。
「化語」有七:一妙音,二廣音(一切普聞),叁從自身起作語言,似從身起,四從他身起化語言,似從他起,五無所從起,六說正法,七隨事教責化語。
身通如是。
「天眼」有二:一見于現在色像,二見未來死此生彼。
「天耳」中,一切六趣衆生音聲、聖非聖聲、粗細聲、辨不辨聲、化非化聲、遠聲近聲悉聞。
「他心」中,一切衆生心心數法悉如實知,毗昙唯知他心,不知所緣,成實正知他心,兼知所緣,大乘亦爾。
「宿命通」差別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已過去八種事等;(一如是名,二如是性,叁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苦樂,六如是長壽,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壽限。)二知他,知他衆生六種同行;(一如是名,二如是性,叁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善惡,六如是壽命。)叁令他衆生知己宿命;四令他衆生自知宿命;五令他衆生知他宿命;六令余衆生展轉相知。
「漏盡通」中有二種:一無學聖智能盡諸漏,二知漏盡。此中義別有四,如《地持》說:「一自知漏盡,二知他漏盡,叁漏盡方便已未起,悉如實知聖道。四漏盡增上慢有起、不起悉如實知,未得謂得名『增上慢』。」(文)
七明次第,理實六通無定次第,今且言次第,有二:若約修成次第,身通、宿命、天耳、天眼、他心、漏盡次第,如龍樹《論》說,非今所用,略之。二起化次第,《義章》雲:「直明起化次第,亦約佛說,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已見所在,須往攝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音,次用天耳;雖解其言,不識其根,次用宿命,觀過去根性大小;雖識根性,不知現,次用他心;雖知其心,不知心中煩惱有無,次用漏盡,觀心中煩惱有無,爲說對治,令證漏盡。次第如是。」(已上)
今六通願約起化次第,然彼國人天起化亦與此界不同,宗家雲:「叁明六通皆具足,憶我閻浮同行人。」既生彼國,自證妙果得快樂,憶念我宿世同行人,欲同得此樂,故以「宿命通」爲初,先知自宿世事及有緣者;次以「天眼」見其住所,及彼苦樂事,聞其苦樂等音,以「他心通」知其心所欲根性,知根性故,以「神通」往而化之,使他「漏盡」,次第如是。
然《華嚴》分六通說十明:一宿命智明,二他心智明,余四通各分爲二,身通爲二:一名安住無畏神力智明,轉變自在,于十方界往來無礙,二名種種色身智明,能現種種諸身差別;天眼分二:一天眼智明,于現色像照矚分明,二盡未來際劫智明,了達未來死此生彼;天耳分二:一天耳智明,能聞遠聲差別;漏盡分二:一如實智明,證法實性,能盡諸漏,二滅定智明,了知叁乘滅盡之法。(已上《章》〈十明門〉)今經六通亦通十明,故說「諸通明慧」,然爲凡經故以六通爲言,理實通明自在同《華嚴》。
問:何故起六通願耶?
解雲:見有國土,雖外色相具足,內無實德,神通不具。或雖少具而不全,故觸事致惑,二利有妨礙,故願言:國中人天,內外相應,外耀金色妙相,內具六通德,普度十方也。上二願誓外身相,已下六通願內德具足,可知。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識宿命.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遠識宿命願,(法位、玄一、義寂、憬興、靜照、澄憲)二名宿命證明照了往事願,(智光、禦廟)叁名宿住能憶願。(真源)今亦可名宿命智通願,以智爲通體故,事謝于往目之爲「宿」,往法相續名爲「命」,照知無壅名「智通」也。
次參考者,《唐》雲:「國中有情不得宿念,下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劫事者等。」
《漢本》第五:「有來生我國者,皆自推所從來生本末,所從來十億劫宿命,不悉知念所從來生等。」
《吳本》第二十二願雲:「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之事等。」
《宋本》第四願雲:「所有衆生,一切皆得宿命通,能善觀察百千俱胝那由他劫過去之事等。」(文)
次所攝者,有說:國土功德攝也,《安樂集》下(二十六)引此六通願爲彼土德,是其證也。
今謂:菩薩功德攝也,經六通願成文爲聖衆德故,願文六願並言「國中人天」,雲「國中有情」,又雲「來生我國者」,又雲「菩薩阿羅漢」故,可知。
次辨願意者,此願有二意:自證、起化。
靜照雲:「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諸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澄憲雲:「往生彼國土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已上望西所引)此約自證也。又澄憲雲:「不知宿命,故于善不進,于惡不恐,萬善懈怠,衆惡造作,只爲不知宿業也。彼羅漢憶泥犁苦流血汗,福增見先身骨忽開悟,不知先生,母以爲妻,怨養爲子,父以爲美食等,皆迷宿命事,著今世樂,忽聞本緣,皆生厭心者也。利生方便只宿世智,知其恩,濟度衆生,專知宿世行業,誘引之,聖教多其例。」(已上)此約起化邊,謂上仰佛德,下起攝化,由知宿世事故,此願含此二意。蓋以起化爲正。憶我閻浮故,法藏菩薩見娑婆雜惡衆生不知宿命,故不進善,雜惡無端,故起此願,令自證、起化也。
後解文者,「識宿命」者,知過去何事,謂自知過去八種、六種同行之事。(知自八種,知他六行)八種事者:一如是名,二如是性,叁如是生,四如是飯食,五如是苦樂,六如是長壽,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壽限也。六種同行者:名、性、生、飯食四如前,五如是善惡,六如是壽命。又令他知己宿命,及令他知他宿命,又令余衆生展轉相知。二乘極遠知過去八萬劫事,菩薩所知無極也。
「下至」等者,「那由他」,《應音》叁(十右):「正言『那庚多』,當中國十萬也。《光贊經》雲『億那術劫』是也。按《佛本行經》雲:一百千是名『俱致』,此當千萬,百俱致名『阿由多』,此當千億,百阿由多名『那由陀』,此當萬億。」此應上算。《琳音》一(八左):「那庾多,古雲『那由陀』。《華嚴經》雲『俱胝』爲『阿庾多』,又數中即是上等大數名也。」又《倫記》十一下(叁十二)雲:「那庾多者,如數一十百千萬億,十億名『洛沙』,十洛沙名『俱胝』,十俱胝名『那庾多』。」(文)此亦當千億。《唐譯》雲「億那由他百千劫事」,《漢譯》雲「十億劫宿命」,《吳譯》(二十二)雲「知前世億萬劫時」,《宋譯》(第四願)雲「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皆是由數億異等,故致此不同也。
今按:梵土算數以「那由多」爲上等大數之際欤。一十百千萬億是數不難,積至幾億,以大數言之,故經論多以「那由多」言之而已,今此中百個千億也。梵文「億那由多」爲初,「支那」後之,故《唐譯》雲「億那由多百千劫」,可思矣。
然「下至」等者,《選擇》上(二十叁左):「經雲『乃至』,釋雲『下至』,其意如何?答曰:『乃至』與『下至』,其意是一。經雲『乃至』者,從多向少之言也;(上盡一形多,下至十聲少)釋雲『下至』者,下者,對上之言也。」次引六通及光明願雲:「是則從多向少、以下對上之義也。」
望西依《集》,存從多至少義,引聲聞無數例雲:「以無數劫之多對那由他之少。問:若爾,何故不雲下至一劫等耶?答:既雲『那由他』,其一劫等理在絕言,此未決,學者思擇。有雲:以少爲上,以多爲下,從少之多置下之言。准下願雲『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成就文雲:『或照二、叁、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于一佛刹土雲雲。』此義非也,違《選擇》故。」(已上望西)
有雲:此二義中,前義爲勝,彼光明願成文不可例,彼文多佛土次第顯彌陀光明,今就一人一佛土爲言,引例不通也。蓋不雲下一劫等者,按《覺經》雲:「推所從來生本末,所從來十億劫宿命等。」《大阿》雲:「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等。」雲「推」、雲「卻知」者,十億及億萬劫爲下,漸漸劫數至無數劫也,故並…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