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言下至一劫等。何以百千億爲下數者?准《小本》及《稱贊經》,十萬億土、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土爲穢土迷境,境次相接,由此思之,今亦以百千億那由他爲迷劫限,爲下,故雲上無數、下至百千億雲雲。
《略箋》、《會疏》、《梵響》、《義記》並從望西。
《渧記》曰:「不明十通,唯說六通,是姑隨順凡情,故寄權門說,亦是同教一乘之施設也。雖然,正約就佛智,則本願一乘甚深廣大,故前五通願皆言『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而以百千億那由他數爲最下數者,意明微塵數不可說之數爲要而已,是乃一乘圓頓法義,錐脫囊之說,可見。
《華嚴》〈十明品〉雲:『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明,何等爲十?此菩薩摩诃薩悉知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廣心、惡心、狹心、勝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乃至諸雜處衆生心,如是等無量種種衆生心,悉分別知。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廣說。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悉能分別知其心念。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第一善知他心知明。佛子!菩薩摩诃薩悉知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死此生彼,善惡諸趣,若好若醜,若垢若淨,若黑若白。乃至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第二無礙天眼智明。佛子!菩薩摩诃薩憶宿命事,或自或他,悉能憶念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事,如是生、如是姓名、如是食、如是苦樂,悉能了知。乃至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叁深入過去際劫無礙宿命智明雲雲。』
是乃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之數爲所知、所見之境。今經亦爾,以百千億那由他爲最下數者,意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之量爲所知、所見而已。其至于百千億那由他已下之數則不論知不知,一乘極說義遠哉!然則百千億那由他之數言其少也,故黑谷以此文爲從多至少之例。
然《決疑抄》二(四十叁)謬解此文,以百千億那由他爲數極多,故勞釋耳!百千億那由他既墮數量,何極多義乎?言『上自不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事,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陀劫事也』,若如《決疑》解,則第十叁願文如何消釋?文雲『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等,此恐成有限量下至無限量之義,故非也。」(已上)
又有說雲:「『下至』者,對上之言,近爲上,遠爲下。『那由他』者,彰其無量,謂上一劫,下至百千億無邊劫也雲雲。」此與《決疑》相似意別。
《決疑》雲:「問:宿命等願中所言『下至』者是自少之多,何同第十八從多至少之義?答:不爾,彼亦從多至少,那由他者即是無數,謂舉數量顯非數量。此願意雲:于無數劫事若悉知爲『上』,名『多』,若不悉知爲『下』,名『少』,斯乃從多向少之義,故知亦同第十八願『乃至』。」(文)
若爾,上不悉知無邊劫事,下至不知無數劫事,何爲從多向少之義?壽命之願亦應雲:上從無量,下至百千億無數量,此多爲上,少爲下,故招此難。今不然,近爲上,遠爲下,故從一劫、二劫近,下至百千億無邊劫,故亦不違從上向下之義,壽命之願可准知之。此義意順諸經論,說宿命通多從近至遠之義也。
上來叁義各據一義,此願亦唯真非假,化土往生既說「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何得宿命智乎?可知。
第六、天眼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天眼徹視願,(義寂)二名天眼證明偏見諸方願。(良源)今名天眼智通願。釋名如《影章》。
《大論》二(二十一):「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複生,是名『明』。是叁明大阿羅漢、辟支佛所得。」(文)
淨影雲:通共凡,明共二乘,達唯佛,小乘智淺,故說唯叁,佛菩薩通明自在,故說十通、十明,(《華嚴》)不說唯叁。由此思之,今此中誓意通明不別說,通明難思,相攝無礙,故不別說。《吳譯》宿命通願(二十二)雲:「知宿命所作善惡」,是通明合說。釋言叁明六通者,且准《觀經》耳。今此天眼非通途,下經說「五眼具足」,即此願所成,何同通途乎?思之。
問:何故鼻舌身根不立通耶?
《淨影章》引《華嚴》、《斷結》二經竟,釋言:「六通叁乘共法,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爲之不立。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說通無過雲雲。」准此思之,下說道樹,明六根益,此義定有,今因順余方耳。
次參考者,《漢》、《唐》同《魏譯》說,《吳譯》第十七天眼、天耳、神足叁合成,《渧記》雲:「《吳譯》第二十二願合宿命、天眼、且合天耳。」(已上)《悲華》亦同。
《宋譯》第五願雲:「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那由他世界粗細色相等。」(文)
今按:《吳譯》十七願言「令我洞觀徹聽,飛行十倍,勝諸佛者。」誓佛神通超于諸佛,非誓菩薩天眼等。其二十二願雲:「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者。」此乃誓菩薩天眼、天耳,合宿命通,故《渧記》爲正也。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肉眼昧劣,不見一紙之外,但緣目前,思從于此。(此澄憲語也。《俱舍》肉眼被障,細遠故不見)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澄憲雲:「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厭離心緩,報謝思怠。龍樹說地獄苦雲:『若見圖繪,聞他言,如是知時以難忍雲雲。』面見彼苦報,誰深信不恐乎!又經(《心地》)雲:『男女非聖無神通,不見輪回難可報雲雲。』孝子面見父母苦果者,甯甘哺安席,上求下化之要,厭苦報德之道,其唯在天眼照視者欤。」(已上))常耽皮膚粉紅,不知革囊臭穢,徒呼死灰飄煙,無照幽冥途況。名山靈蹤,虛恨絕目之濱,知識良友,鎮懷望河之思。(靜照雲:「諸衆生不見粗色迷遠近,不見細色而失因果,只悲北芒煙早滅,不見中陰魂獨逝。」)是故願言:我國人天,生得天眼,坐見十方嘉會,明照六趣升沈,如明鏡無心,妍媸自鑒。」(已上《會疏》)此言實快哉!今思此。
《渧記》雲:「如《會疏》等,言願興由,約滅惡生善,厭苦欣淨,若爾,則非真土所得之益而已。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淨土,其土聖衆,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叁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國;或有淨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願而已。故願成就文雲:『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等。』得一天眼,則圓得五眼,是以能見塵數佛國,明照衆生死此生彼,濟生利物,常作佛事,是此願勝益也雲雲。」
此評好矣,亦具二:約自證,供養諸佛等;約起化者,爲濟度利生也。如理可知。
後釋文者,「下至不見」等者,「天眼通」亦名「生死智通」,釋名如上。
天眼所見有二:一見現在色像,二因現所見,尋見未來死此生彼。今「百千億」等亦含此二,就現境,龍樹雲:「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爲通境,若作意者,見二千國土;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叁千;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叁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見叁千大千世界事;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義章》廿本(叁十八)說十不同,可見。今此中意者,不問作意不作意,見百千億世界事,及見未來死此生彼,如因緣業行。
「下至不見」等,准上叁義可知。
第七、天耳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天耳洞聽,(義寂,諸師同之)二名天耳遠聞諸佛法音。(良源)今名天耳智通願。釋名如《義章》。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有情,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饍那外佛說法者。」《漢譯》第九「不悉徹聽者」,《吳譯》二十二願合說雲「皆洞觀徹知十方等。」《宋譯》缺之,《悲華》第六願。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或雖見形色,不以天耳聞語言,縱生佛世,胡越隔境,不聞梵音,不聞故不能受持,苦轉因之無盡,況滅後乎!但慕鹫峰月,空待龍華春耳。或雖目擊道存,不聞多疑慮,不聞六道愁歎之聲,大悲心不增長,故願言:我國土者得天耳,上聽法聲皆受持,下聞苦聲增大悲也。
澄憲雲:「此通至要,地獄衆苦之聲、餓鬼饑渴之聲聞之,鎮增大悲之心,乾闼、緊那之樂,神仙誦經之音聞之,常樂寂靜之洞,況諸佛說法,聞悉受持,菩薩對談,聽並渴仰哉!」(已上)
此中亦含自證、起化二,可思矣。
後解文者,「下至聞」者,此文意難消釋。
一雲:「不悉」,「不」字可在「聞」上,然在下者,回文未盡。故《寶積》雲:「不獲天耳,乃至不聞億那由陀百千踰繕那外佛經法。」
一雲:「聞」上亦可有「不」字,無者脫也,故《安樂集》(下叁十)引此願言:「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天耳通,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已上)
望西雲:「二解中,後義爲正。《會疏》亦從之。(慈惠本亦「聞」上有「不」字)或可,『不得』之『不』流至『聞』,此中聞及受持有二,于中以聞爲願體,故以聞系得天耳。聞者,由得天耳,故『不』字通『得天耳』及『聞』爲誓,意雲:不得天耳,而下至聞百千億諸佛所說者,不取佛。然雖聞不受持,無聞之功,故雲『不悉受持』,可思擇」。《略箋》同之,《渧記》亦從之。
今亦此義爲勝,于佛說何須加減乎!其《安樂集》取意文,非現文,不爲證。然天眼耳中,但舉上求,下化亦在此中,既雲「受持」,何無持說乎?《易行品》偈雲:「其生彼國,具天眼耳通,十方普無礙。…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