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章》(四十六左):「一切六趣衆生音聲、聖非聖聲、粗聲細聲、辨不辨聲、化非化聲、遠聲近聲,一切悉聞。」《探玄》十五(六)釋大自在聞雲:「十方中極遠者能聞雲雲。」大小不同有六,如《義章》說。(叁十七)
第八、他心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明鑒他心願,(義寂,諸師同之)二名遍知衆心。(良源)今名他心智通願。釋名如《義章》。
次參考者,《唐譯》雲:「無他心智,乃至不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國土中,有情心行者等。」
《漢本》七雲:「不悉知他人心中所念者等。」(文)
《吳譯》第十願言:「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同一心所念,所欲言者,豫相知意等。」(文)
《宋譯》第六雲:「一切皆得他心通,善能了智百千俱胝那由他衆心心所法等。」(文)《悲華》第七。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雖耳目利,暗他心故,恐怖聚身,侍養背情,以惡爲善,以善爲惡,是以立此願。
澄憲雲:「世俗猶以知他心爲要,況出世利物乎!寶女摩衣知情,阿難無違佛心。奉父養母,以從氣色爲先,朝叁暮四,以葉民心爲要。況掩鼻殺寵姬,捕蜂戮愛子。(《會疏》雲:「見捕蜂疑孝情,嫉飲書戮愛妾。」)不知咲是瞋,不測親反疏。(或以忠爲佞,有殺範僧之類,或以谄爲信,有妄寵西施之惑)皆是不知人情之過也,何況利生方便之道哉!」此亦含二,可知。
後解文者,「下至」等者,上、下如上,亦可上知佛菩薩心,下知十方國衆生心念也。二乘但知凡夫、小聖粗心,不能知細,諸佛菩薩所知微細,乃至佛心亦能知之。安養菩薩亦複如是。
望西引《俱舍》明他心智所取之相,雲:「彼土新生人天,未登聖位,所得他心智可是有漏?若是凡夫,何知佛心?不上緣故;若是有漏,何緣無漏?非同類雲雲。」
今謂:望西徒局性相,未知他力弘願宗致,嗚呼!何謂乎!若夫如義,國中人天是乃凡者,何由得知上則微塵佛刹、下則百千億那由他佛國中衆生心念耶?無學猶不能知一切衆生心念,況凡夫乎!而今願言「知百千億那由他衆生心念」,明知國中人天者,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因果不二大菩薩,故上不可說、不可說刹塵數,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無一不知矣。
《華嚴》〈十明品〉雲:「此菩薩悉知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廣心、狹心、惡心、勝心、順生死心、背生死心、聲聞心、緣覺心、菩薩心、及叁行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闼婆、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人心、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衆生心、諸難處衆生心。如是等無量衆生心,悉分別知;如是等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億世界、百億世界、百千億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廣說,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衆生,悉能分別知其心念。佛子!是爲第一善知他心智明。」(文)
與今文相映,可解矣。凡生報土者,皆由本願力,速超證無上正道,何處有新生人天乎?(已上《渧記》)
大小不同有七,如《義章》(叁十七左)。雲何知能一切衆生,心心所法,悉如實知。然有部但知他心,不知其所緣,成實及大乘許亦兼知所緣焉。《佛性論》叁(十一)雲:「以天眼、天耳爲知他心方便,天眼見心孔內水色知他心。」《魏》、《唐》兩譯次第亦同之。
「心念」者,兼心心所,故《異譯》雲「知心心所法」。
第九、神足智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得名者,一名神足迅速願,(義寂,諸師同之。)二名神足隨念願。(良源)今名神足智通願,亦名神境通,亦名如意通。釋名如上引。
《大論》雲:「如意通有叁種: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叁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到。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是如意通雲雲。」
次參考者,《唐譯》雲:「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于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者等。」(文)
《漢譯》第八:「國中人民不悉飛者等。」
《吳譯》十七願言「飛行」者約佛,非所化也。按:第十叁供養十方中兼飛行。
《宋譯》第叁:「得大神通,經一念中,周遍巡曆百千俱胝那由佗佛刹,供養諸佛,深植善本。」(文)此亦供佛、神足合說。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雖天眼徹視,天耳遠聽,身欲至時,或不如意,山川隔絕,海陸途塞,蒼蒼圓蓋,唯爲瞻望,赫赫寶刹,虛仰嘉名。或托風帆,涉萬裏之鯨波,楹颀軸摧,葬身于魚腹中;或駕車馬,跋千裏之鬼關,途窮力盡,喪命于虎口間。鄉裏妻孥爲之號呼,旅寓客魂緣之斷腸。如是不快之事,亦幾許哉!爲之立此願。(已上《會疏》)此願亦具二意,如理思焉。
後解文者,「于一念頃」等者,二乘欲至遠處,多時乃到,諸佛菩薩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亦安住一土,十方俱時現。《論》四種菩薩神通,可合考。大小不同如《義章》(叁十五右)。
望西引《俱舍》,神境有叁:(神通二:化、行。化有二:即質化,離質化也。行有叁雲雲。《俱舍》叁是也。其即質化《義章》雲「變化改換」是也,)一運身通(乘空行,猶如飛鳥),二勝解通(極遠方,作意思惟便能速至。),叁意勢通(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
光引《婆沙》雲:「有說:異生成一,謂運身;二乘成二,除意勢;聲聞運身;獨覺勝解所顯;佛具成叁,意勢所顯。」(已上)
《略箋》引《大論》爲好雲雲。文言:一念頃知,得佛意勢通也。望西論新生、舊住之勝劣,雖願力所成,而有勝劣。又論生得、修得,彼土任運生得,而華合之障未除,無見佛聞法之作者。他流學者未曾辨真化二土,故致此迂會耳。以今家言之,則若約化土,可有勝劣及華合義,而今五願願正約真土,故一一以百千億那由他爲最下數。然則新舊平等平等,何勝劣、華合之義之有也?「下至」文亦含至六趣,「超過」等者,理實超過無邊佛國,故經說言「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此願所成也。所以至十方,爲施作佛事(供佛、聞法、度生)故。《宋譯》說供佛植善,(文雲:「供養諸佛,深植善本」(文))此意也。偈雲:「神變及心通,亦具宿命智。」叁願合成。
第十、漏盡通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漏盡通願,(淨影,憬興同之)二名令不起漏染願,(義寂雲:「此是漏染不起,非是漏盡通,此必從修而得,不通生得故。前五通者,皆通生得及修得,此中所說多是生得故。」靜照大同,澄憲依用之。)叁名無貪著願,(法位、玄一)四名離諸妄想薩迦耶等願,(智光)五名離諸妄想願,(真源)六名不貪計身。(惠心)今名漏盡智通願。
釋名者,結患斯已稱曰「漏盡」,于此照知無壅名「漏盡通」。若依小乘,無學聖智能盡諸漏,(見思)故名「漏盡智通」。(此從能立名)知他漏盡,亦名「漏盡通」;(此從境立名)若依大乘,五住共盡,契證二空,亦知他漏盡,名「漏盡通」也。然了惠雲:「今漏盡者,約四住盡雲雲。」此誤矣。
次參考者,《唐譯》雲「起于少分我、我所想者等。」(文)
《漢本》第十:「有愛欲者等。」
《吳譯》第十一:「令我國中菩薩阿羅漢,皆無有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終無有瞋怒愚癡者。」
《宋譯》第二願雲:「遠離分別,諸根寂靜等。」應是見修惑。一義以第七願爲漏盡願者,未可也。《宋譯》六通者,漏盡、神足、宿命、天眼、他心次第,此從一切法滅盡叁昧起宿命通,以天眼知他心故,天耳一通分置之二十二願隨意聞法中,故漏盡爲初,非第七願也。
又如《魏》、《唐》兩本,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盡次第,先得宿命知速生,以天眼耳見聞十方,神足往化,常處人法二空故。
次願意者,見或國土,雖五通具足,未盡諸漏,故濫起執,如迦毗羅;或雖諸通暫如意,終歸墜落,猶如達多藍弗,神通終失于飲唾,退于禮足,故起此願。
然諸師中淨影、憬興判爲漏盡通,義寂不判爲漏盡通,但爲漏染不起。澄憲用義寂,斥憬興雲:「漏盡通是無學所得,豈生極樂者皆忽無學聖哉!九品階級大以相違欤雲雲。」
望西雲:「似生得者,顯速疾故也雲雲。」
今謂:諸師所判但是化相,未知真土不可思議,暗願力攝生,故爲此誤。彼土通力所有功德,悉皆彌陀願力所爲,非修得而得修得用,生得而成修得,豈可思議乎!何者?初生速滿足一切菩薩無量行願,五住惑頓盡,豈但不起漏染乎!故經言:「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若惱之患。」又說:「生身煩惱二余俱盡。」非漏盡而是何?又至擬議漏盡速遲,則如有說好堅樹喻以辨斥。(《會疏》四(六十一))
是故今爲漏盡通願,願有次故,順經文故,順釋家故。上列五通,次有此願,列次豈非漏盡乎?故《易行品》偈前贊五通,次雲:「生彼國土者,無我無我所,不生彼此心,是故稽首禮。」(文)《大經》歎聖衆德神通無礙等,次開其神通自在,用爲供佛度生,文雲:「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等。」是此願成就也。
巒師贊雲:「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于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花不受塵,往來進止若泛舟,利安爲務舍適莫,彼己猶空斷二想,燃智慧炬照長夜,叁明六通皆已足,菩薩萬行貫心眼。」(文)是已以此文爲漏…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