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盡明證。西河《集》下(廿八左)亦引此贊,證六神通自在。
又《事贊》雲:「到彼華開入大會,無明煩惱自然亡,叁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悲華經》雲:「人天無別,皆得六通,乃至解無我及無我所。」經釋誠文,無可加焉。
然憬興《疏》第十、第十一分體位。了惠破雲:「此釋未了,得體入位,入位得體,不可別立雲雲。」
師說雲:「願相已列六通,何與十一願混說耶?究義第十、第十一其相似,《宋譯》分安二處,爲防此惑也。(漏盡安于五通初,分十一爲二分,正信位及大寂滅海。)」
後解文者,「想念」等者,《唐譯》第十一願「起于少分我、我所想者等。」《悲華》第九曰:「衆生悉解無我及無我所」,此舉見惑攝思惑。《漢譯》(第十叁)雲「有愛欲者」,《吳譯》(第十一)雲:「無有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無有瞋怒愚癡。」此舉思惑也。
然此釋家有二途,一雲:准諸譯,是人執也,謂「想念」者,即見惑也,「貪計身」是思惑也,(貪表修惑)或「貪」思惑,「計身」見惑。(「身」言表我、我所。智光雲:「無起妄想念貪瞋等,計我我所。」)雖見思異說,俱是人執也。(已上了惠)
一雲:于諸法妄取著,念念不斷,名「想念」,是所謂法執也;于自身妄計執,愛憎違順,是名「貪計」,是所謂我執也。斷人法二執,是名「漏盡」。(《會疏》)
今按經成就文:「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見惑)無染著心,(修惑)乃至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言「所有萬物」似法執,而巒師《贊》爲人執,故雲「于己萬物亡我所」,故知非法執,以所有萬物爲己所有,故我所也。言「想念」者,于己所有法,起彼此想不休,是言「想念」,故巒師以爲彼己二想,于己所有萬物,無適莫彼我想,(我所,人空)又不貪著我身,(是我見,亦人空)故言「不起想念,貪計身者」也。故巒師雲:「舍適莫彼己,猶空斷二想。」以之言之,前解爲勝。我空處即有法空,理實人法二空深悟入。何以知之?下文雲:「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等。」又雲:「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余俱盡。」(文)
《略箋》:「此文雖無漏盡之詞,其義自明也。既不起想念、不計身,具縛凡夫得生彼土,則起惑緣缺,不生煩惱,例如聲聞得生,不生二乘之心。經曰:『智慧高明,神通洞達等。』豈非漏盡乎!雲雲」
此釋比望西則尚勝,然不辨別真化二土,未盡理也。
《梵響》開爲二願,「此願順二乘斷見思得漏盡假說耳,非實漏盡,但能土德伏耳。正至次願,斷所知障,到大涅槃,無明永盡,名大乘真漏盡也雲雲。」
《義記》雲:「『想』是執取相,是思惑,『貪計』是計名字相,見惑也,然非但見思,無明亦斷,報土衆故唯約通說,故雲見思。乃至此願爲真,則無明漏盡,爲假則見思漏盡,不了佛智,故同約無明漏盡。經無現文,如何?答:興師約二障解,其所知障是法執惑,塵沙迷事劣慧爲體,非通惑明矣。若謂別惑,即無明也,故雲而已。又若不爾,次雲滅度,亦二乘果乎?若是爲大滅度,何非無明漏盡?思興師分科,最得其旨雲雲。」
此兩義雖有少異,並依憬興,于漏盡分二願,此義難思。
《渧記》雲:「諸師或爲漏盡願,或不約漏盡,今約漏盡爲正。此亦有異說,或爲見思漏盡,或爲二障漏盡,今見思漏盡爲正,順異譯經故。隨順凡情,寄顯權門,而說六通,不明十通故,順顯文故。何者?《唐譯》雲:『起于少分我、我所想等』,《漢本》說『有愛欲』,《吳譯》說『皆無有淫泆之心等』,《宋》說『遠離分別』,是乃《唐》、《宋》兩譯約見惑盡,《漢》、《吳》兩譯約思惑盡,異譯互顯,示見思漏盡義,無有無明漏盡義者,蓋隨順凡情,而願六通故也。是以今經顯文謂『想念』、謂『貪計』,並非所知障無明之名言而已。惟夫今日凡情皆能知見思煩惱之可怖畏,而不知塵沙無明之爲惑,故且順凡情,而起此順,言『想念』、『貪計』,見思漏盡明矣。『想念』是思惑,『貪計身』是其見惑,是正約經顯文之義也。雖然,克實則真實報土土德之所令然,何止見思漏盡也耶?所有塵沙無明亦盡,是以得必至滅度願益而已。由是思之,其無明漏盡之義,至次必至滅度之願而極成矣。今姑順凡情,寄顯權門,願六通故,約見思漏盡而立誓,可知。乃至此願真假兼願,順凡情故名『漏盡通願』,次下必至滅度唯真實,故其真土德相至次下顯之,是以二願其義自別,不可言開一願也。是故今家以第十一願名『必至滅度願』,不名『漏盡通願』,此意也。
問:此願通真假,則約真土邊,憬興二障漏盡之義何不用之?
答:順異譯故,寄權門故,順顯文故,不約二障漏盡也。蓋是法藏大悲,欲引凡小生真實報土,姑約權小名數,而願見思漏盡而已。然約二障漏盡而解者,非止不順異譯及經顯文,亦恐非法藏願意也。《義記》依順師者,未穩矣。」(已上)
今謂:《渧記》所解盡理,雖然,猶似局通途法相,法藏豈可依見思、塵沙、無明之次第願乎?除一障即一切障消除,何局此土斷惑之法相乎?況六通願者,滅度之別相,是故其所證但是必至滅度耳。舉知其所離之漏盡邊而合五通,故知此願亦唯真非假也。執障差別如《法苑》〈二執章〉。
第十一、必至滅度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令住正定聚願,(義寂、法位、玄一、真源同之。感師、靜照、澄憲大同,但是就正定聚一邊立其願名也。)二名住正定聚必至菩提願,(智光、良源)叁名得漏盡樂願,(憬興,此分體位,如上所辨。)
今家立名有四:一名必至滅度願,二名證大涅槃願,叁名無上涅槃願,四亦可名往相證果願也。
高祖所判專約究竟,與他師不同。今謂:諸師名正定聚願者,雖依願成就文,而未盡願意,今家獨約究竟者,顯此願本意,何者?此願顯文雲「國中人天」,則約彼土益,雖正定、滅度二益,而正定即滅度,因果不二妙證也。下經文說菩薩德雲:「佛眼具足,覺了法性。」又雲:「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又雲:「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此等諸文,正定即滅度之義,故知立願本意在于必至滅度,若但名正定聚之願者,不足顯此義也。又約密益,則正定聚是第十八願不退而正因決定之位也,然則此願唯以「必至滅度」爲願體。高祖願名太盡願意矣。
明所攝者,師說言:「即是國土功德也。《論》雲『清淨功德』,即涅槃純淨德故也。古來准淨影,爲攝衆生之願者,唯迷『國中人天』語,未詳願意,到願土則速證無上涅槃,故曰『往相證果之願』,豈非國德乎!分證而出真佛土者,以國德攝歸佛德,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光明壽命之願;以佛德收入國德,則唯一證果,即必至滅度之願也。《廣》、《略》二書,遮照兩門,宜思准之。」(已上)
今謂:安樂自然德敢聽命,然安樂自然德使引至滅度,其能至者是何?成就文言「生彼國者」,《唐譯》雲「彼國衆生」,是乃指獲得往相信樂者,不爾,則不可言「往相證果願」。今此願者,顯得往相信行者之證果,故言攝菩薩功德。其義如上所辨。
次參考者,《唐譯》雲:「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文)
《漢本》第十一雲:「我國中人民,住止盡般泥洹等。」(文)「住止」者,至義。「盡」者,究竟義、無上義。「般泥洹」,此翻「滅度」,此中不明定聚者,非願正意故,諸師立名于是未盡也。《吳譯》、《悲華》無此願。
《宋譯》分爲二願,第七願「一切皆得住正信位」者,即是住正定聚也。菩薩入初地,信力增上故名也。生彼國則十地願行自然彰故。又第八願雲:「所修正行善根無量,遍圓寂界而無間斷」者,即是必至滅度也。「所修正行」者,地上所修,能與真如相應,故曰「正行」。其行非一,于滅度界裏無不遍至,此明無作妙行。又可,前願未證淨心菩薩,後願淨心與上地,畢竟逮得寂滅平等法,故曰「遍圓寂界而無間斷」。
《蹄涔記》第二(四)引約現益,今二願俱爲當益。《渧記》以《宋譯》二文不肯爲十一願也。
次願意者,上誓所具德,此願能具體。見或國土,或有墮二乘地者,或雖不墮二乘地,有地位不同,不能進至菩提,或業系猶未盡,墮回伏之難,故願言:生我國者,決定速得成就阿耨菩提也。(《論注》下引此願,證速證菩提,可見。)叁界業系畢竟不牽,不斷煩惱得涅槃者,此願意也。
願成文如《廣》、《略》二書引。
《如來會》雲:「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六要》雲:「《如來會》言『決定』者,正定聚也,『成等覺』者,是顯必至滅度之意雲雲。」新譯「等正覺」即舊譯「等覺」也,故今家偈雲「成等覺」,又雲「正定聚、等正覺一位」。然《抄》主不辨別新舊異,而以《唐譯》「等正覺」爲極果義,以「決定」言配「正定」者,恐未詳矣。《唐譯》十號中,「等正覺」雲「正等覺」,此乃果號,呼曰「正等覺」,不名「等正覺」,故知《鈔》主混爲一而已。等正覺、正定、不退名異義同,故《末燈鈔》雲:「得信心之人,必住正定聚之位故,言『等正覺之位』也。乃至其名雖異,然正定聚與等正覺乃同一義、同一位也……」亦言此「住正定聚」爲「成等正覺」也。然有解順《六要》,以「決定」言爲正定聚者,未詳,與《魏本》「必」字同,今移之于上,貫「等覺」、「涅槃」二。又定聚廣通大小,簡其小故言「等正覺」,彼所無故。滅度亦有大小,簡小滅度更加「大」字。以此義故,高祖引顯《魏譯》文,偈曰:「成等覺證大涅槃,必至等。」)
今此《魏本》雲「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高祖釋多以《唐譯》助顯之,學者夫宜順此規焉。
次解文者,「國中人天,住正定聚」者,有解雲:「法界同生人者,即是國中人…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