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P4

  ..續本文上一頁舊翻爲『畜生』,或言『禽數』者分得,仍未總該也。」

  《翻名義》二(卅九)曰:「底栗車,此雲『畜生』,《禮記注》曰『牛馬羊犬豕雞』。」《輔行》雲:「攝趣不盡,以五道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許六)生』,如《婆沙論》中釋:生謂衆生,畜謂畜養,謂彼橫行,禀性愚癡,不能自立,爲他畜養。」

  問曰:若以畜養名畜生,如諸龍水陸空行,豈可爲人所養名爲畜生耶?

  答曰:養者義寬,具滿人間及以六天,不養者處狹,唯在人中。新《婆沙》百七十二曰:「其形傍故行亦傍,以行傍故形亦傍,是故名『傍生』。」(文)(已上《音義》)《輔行》雲「作中品五逆十惡者感之」。依《四解脫經》名火途、刀途、血途。《普曜經》雲:「悭貪墮餓鬼,觝突墮畜生,十惡墮地獄。」(文)

  問:無叁惡趣者,何說有凫雁、鴛鴦等耶?

  答:彼非實業鳥,如《小本》世尊自通釋。宗家曰:「鳥群非實鳥,天類豈真天。」

  問:同居淨土亦不可有叁惡趣,今何特以「無」之誇殊勝之願耶?

  答:非謂但無惡爲殊勝,下「必至滅度」貫于此,故稱「超世無上」,無五惡趣所,即升道無窮極故,如下經說。然《悲華經》中缺必至滅度願,故無叁惡趣亦不通滅度,彼聖道教故。

  聖道門談十界互具,故言阿鼻依正居于極聖自心。《觀佛叁昧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緣苦衆生,故佛心中觀八寒八熱之相。」淨土門不然,說以無緣慈攝諸衆生,不說攝諸地獄。若約還相自在,則何惡不現,故說觀音光中五道色相皆于中現。今爲開淨土門根基,誓無叁惡趣,應知。又複,此願通「必至滅度」,則唯真實,若不通滅度,亦通化無妨。縱令雖曰化土,無可有叁惡道理故,然今願意約真實爲正意而已。

  第二、不更惡趣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一名命終不向他國受苦願,(淨影)二名無惡趣願,(法位、玄一)叁名命終複不更惡趣願,(義寂、惠心、靜照、真源、澄憲)四名無壞苦願,(憬興)五名有情命終展轉增上願(智光、禦廟)。此中黑谷用第叁名,今亦從之。

  次攝屬者,已下十願同言「國中人天」,故諸師皆爲攝生願。

  有說從初願至十一願都爲國土功德攝,何者?國德獨不顯,必由人天有勝劣,方見國土勝劣,菩薩爲勝,人天爲劣,今就劣見國勝,故有「國中人天」之語,亦不可妨。下六通等亦非修得,安樂自然德故,《論》文依報十七句中明眷屬功德,其例也。吾祖曰:「不斷煩惱得涅槃,斯示安樂自然德也。」十一願有「國中人天」語,既爲安樂國德,余願豈不然乎?(師說)

  今謂:願願無礙故,以國德顯生德,以生德顯國德,互相通。然今以安樂自然報德顯能居人天勝德,誓所顯人天德相,故宜屬菩薩功德。何以知者?願成就經雲:「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等,(此文通下六通願)此正不更惡趣爲菩薩德。又〈易行品〉雲:「若人生彼國,終不墮叁趣,及與阿修羅。」攝生願以此等文可證矣。

  次明願意者,《選擇集》上雲:「于彼諸佛土中,或有縱雖國中無叁惡道,其國人天壽終之後,從其國去,複更叁惡趣之土,或有不更惡道之土,即選舍其更惡道粗惡國土,選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故雲『選擇』也。」(文)

  了惠雲:「所見土中,有壞劫國,諸有叁途定業者,業力引置他方惡道。法藏愍念,爲之在此願。」此約他方壞劫時判更惡道者,恐非今願意乎。

  《會疏》雲:「雖受人天善果,須臾退沒,入叁惡道,所以有此願。」(文)亦無妨矣。

  望西:「問:一切淨土無更叁惡道,縱無別願,而不更惡道,今故立此願,何要耶?答:有通雲:《悲華經》『或有世界有大火災』,故知自國雖無惡道,而壞劫時置他方惡道,非謂自國有惡道複更也雲雲。」

  有雲:「今發別願,憑願欣趣多故。」(望西)

  今謂:彌陀大悲爲具縛凡夫,具足五道業系者,生彼國而有因故。爲彼業系所牽,不能不更惡道,今爲之立此願故。具足煩惱凡夫生彼國,叁界業系畢竟不牽,以願力閉惡趣因,故說「惡趣自然閉」,不同諸佛國斷惑者往生也。

  《吳譯》願文約他方,今經通自國他邦,其成就文約自國,故雲「除處他方」等。在彼國乃至成佛,不退無上菩提,複更五惡趣,而必至涅槃也。更惡趣者,退沒之義也,今但舉其所離雲「惡趣」,論其所得,則不退、滅度也。(合十一願)

  《宋譯》舉所得(不久悉成菩提),不說其所離,說「複更」者,今佛大悲,爲從五道來生者,故雲「複更」,舉重苦攝人天,《宋譯》文可以爲證矣。

  何以約所離、所得者?《安樂集》下(廿四):「是故《大經》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轉者,不取正覺。乃至《大經》複雲: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若生彼國,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若此方修斷者,先斷見惑,離滅叁途因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果,此皆漸次,不名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即離惡趣之因果也)『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即必至滅度也)乃至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已上)准解焉,依之思之。

  凡修佛道者,所勞者在得不退地,苟至此,則不用功而不更惡道,故說之忍不墮惡趣,自然流入薩彼若海。今一生彼國者,不借一念功,與彼等功,豈但五惡趣乎,亦永離女人等恐。故龍樹雲:「無有諸趣惡知識,往生不退至菩提,亦無女人惡道怖。」推窮可知焉。若約他邦,則還相攝化,分身垂化,而處染不染,逢惡不變,逢極苦不墮,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安樂集》上廿七紙右)《寶雲經》曰:「菩薩不造惡業而入地獄,雖處地獄,不受地獄苦報;菩薩不毀佛戒墮畜生中,雖現畜生,而不受畜生之苦;菩薩不起貪嫉墮餓鬼中,雖現餓鬼,而不受餓鬼之苦。」(文)可准知矣。

  次參考諸譯者,《唐譯》雲:「國中衆生,有墮五惡趣者,我終不取正覺。」(文)

  《漢譯》:「二令我國中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複更地獄、餓鬼、禽獸、蠕動,有生其中,我不作佛。」(文)

  《吳譯》第八雲:「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荔等。」

  《宋譯》第一願雲:「諸天人及叁惡道衆生皆來生,不久成阿耨菩提。」(文)是不更惡趣之義也。若有更惡趣者,何以得不久成菩提乎?可知矣。

  後解文者,「國中人天」者,非天非人,而因順余方,故示人天名耳。凡諸願中,言「國中人天」者,有十四願;又言「菩薩」者,有十一;又有一願言「聲聞」也。若約「一法句」,則其體鹹同一類,非人天、非聲聞、非菩薩。然約廣門,則因順他方,故有人天等名。人天有受樂用,故爲引他方人天,而呼爲「人天」,此願及六神通等願是也;又菩薩以攝化大行爲用,爲引他方菩薩,呼爲「菩薩」;聲聞以莊嚴爲用,爲他方聲聞,呼爲「聲聞」也。雖示現種種差別相,其體一味,但任用異稱而已。

  「壽終之後」者,《漢譯》雲:「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今攝此二句爲「壽終之後」,故知從彼國去,往他方言爲「壽終」,非實命終。于眷屬長壽願言「修短自在」,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自在生滅言「壽終」。(《要解》)此在于還相門可言也。

  有說雲:「淨土實雖無壽終,而爲成不更義,假設言而已。」(《會疏》、望西、《略箋》、梵響等皆此義也)

  有說:「凡願有真假,唯真、唯假,或含真化。若以假釋,從化移真,應言『壽終』;若約真釋,『壽終』之言誘引群機,故成就文雲『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善導雲:『乃至成佛,不曆生死。』」(《義記》)

  又可,往他方利益衆生,近示凡夫言「壽終」,例如說佛從耆阇崛山沒,于王宮出,不山沒則不能宮出乎?實不動而一念一時遍至諸佛會,何待壽終乎!一身無量,自在無礙,而近示凡夫,故言「壽終」耳。龍樹《贊》雲:「彼國人命終,沒應受諸苦,不墮惡地獄,若人生彼國,終不墮叁趣。」(文)

  「複更」者,複謂再也。更者,《琳音》七十七(十七)雲:「革行反,鄭注《周禮》雲:更,猶代也。《說文》:改也。又《玉篇》:更,曆也、複也,又增再也。」今用曆也、複也、再也之訓也。複再曆舊道雲「複更」,謂展轉五道者,生彼國已,不複再曆舊五道也。故《宋譯》雲:「一切人天,叁惡趣衆生來生,不久成菩提。」此意也。

  第叁、悉皆金色願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初得名者,淨影已下諸願不立別名,其余諸師立名不同:一名身皆金色願(義寂、惠心),二名色齊等願(法位、玄一,叁、四合名),叁名所化成就紫磨金色願(智光),四名真金色願(禦廟立名,良源、靜照、真源、澄憲同之)。吉水名悉皆金色願,今從之。

  論攝屬如上所辨。

  次明願意者,《選擇集》雲:「于彼諸佛土中,或有一土之中,有黃白二類人天之國土,或有純金色之國土,即選舍黃白二類粗惡國土,選取黃金一色善妙國土。」此但約黃白二類,具言有青黃赤白黑等顯色不同。

  《正法念經》說十種衆生,謂長、短、方、圓、叁角、青、黃、赤、白、紫是也。(《文句》四之二,五十紙引之)

  《長阿含》二十(十叁):「人有七色,雲何爲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黃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諸天阿須倫有七色亦複如是。」(已上)或有一人雜色千差萬別。(《會疏》)

  愛憎緣之懷火,是故由之起波,是故願國中人天令平等一相。下經雲:「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等。」「智慧」等六通願成,「鹹同」等即今第叁、第四願成,皆是必至滅度別相,故雲「自然虛無」等。《事贊》雲:「淨土無生(滅度)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悉皆金…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