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择,二谛平等,取舍情亡,曰真选择。故灵芝《小经疏》曰:『良以因中发无相大愿,修无住妙行,感无得圣果,点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无非实相是也。』(文)然则发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不选择而终日选择,终日选择而不选择,心心寂灭,不背中道,故云『其心寂静』。非唯无取舍选择相,亦无不取舍不选择相,故云『志无所著』,亦是不次第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之谓也。即空故不著有,即假故不著空,双照二谛,心心寂灭,中道第一义谛观而已,唯约人法二空而解者,可谓疏矣!『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别教地前、圆教住前无能及者,此乃地上、住上发愿相也,故欲显发愿地位如此而已,非是发愿时始入初地,『其心』等之义也。然则此一段只是明发愿地位,故约地上通门而解者,可也。其超踰诸佛之义,在上超发愿文而显著焉。」(已上)
此释太好。今谓:约相者难从,何者?何为於于此示其位相耶?其义难思。况亦法藏权迹难思议,岂可以地前、地上而判之乎?是以今不取也。今为示选择心相,谓若但选择摄取,则似有取相,故於于此明无取相处示现取相。何以言之者?《大论》明无生忍菩萨净佛国土有二:取相、无取相。初取相举法藏菩萨选择摄取,正依今经;次明无取相中,不指菩萨名,恐是非别人,法藏于无取相中示选择摄取相,故于取相亦显无相,正依今经文乎。由此思之,于选择摄取之所明寂静心相,谓彰方便法身愿意故,于无取相示现选择摄取之相,说选择摄取。然现取相而不乖法性,故取相全无取相,选择即无选择,云「其心寂静」。然虽无取相、无选择,顺二谛故不舍选择摄取,故云「志无所著」,谓顺二谛,于相不舍无取相,于无取相不舍取相之义也。「一切世间」等者,明超过一切菩萨净佛国土,思之。
二选择时量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唐译》云:「既摄受已,满足五劫,思惟修习。」(文)
《宋译》云:「即时会中,头面礼足,辞佛而退,往一静所,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文)《汉》、《吴》两译略此段。
净影、法位、玄一、憬兴师并以为明修行时。
望西云「明发愿时」,引《宋译》及义寂释,证云:「以下说愿挍上净行,即以发愿而名『行』也,斯乃因位,若愿若行,总以名『行』,非是行愿别论之意。例如十度行中即有愿婆罗密。《起信义记》云:『皆因十度深行之熏。』(已上)即其例也云云。」此以愿义解「行」字。
《略笺》云:「斯乃修行之时也,盖五劫之间,思惟励勤,修成满所愿之行,其既发愿,不可无行云云。」此用净影等。
《会疏》亦以为发愿时,然与望西别,解「行」字为能庄严故,谓佛国是所庄严,清净之行是能庄严,以福智清净行能庄严依正故。是时法藏发愿,欲庄严佛国,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能庄严行,故非正修行时也。其犹如欲造城而思惟其材,故属发愿时而已。
三解中,《会疏》能顺经文。
「具足五劫」者,「劫」大小乘所说不同:
若约小乘,《婆沙》一百三十五(十五)云:「劫有三种:一中间劫,(小劫,一增一减)二成坏劫,(中劫,四十增减)三大劫。(八十增减)中间劫复有三种:一减劫,二坏劫,三增减劫。乃至此中一增一减(初二)、十八增减(第三)有二十中间劫故。乃至总八十中劫合名大劫云云。」
若依大乘,《大论》三十八:「如经说:有一比丘问佛言:世尊,几许名劫?佛告比丘:我虽能说,汝不能知,以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满芥子,长寿人至百岁,持一芥子去,芥子都尽,劫犹不儩;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岁,持轻软衣一拂,石尽劫不儩。」是大劫量,历之五回,故云「五劫」也。《会疏》所引《僧伽吒经》说,是小劫量而已。
「思惟」者,审意筹虑所修法名「思惟」也。
「摄取」者,《汉》、《吴》两本云「选择」,《唐》云「摄受」,《选择集》〈本愿章〉引《吴译》竟云:「此中选择者,即是取舍义也,谓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中,舍恶取善,舍丑取好也。《双卷经》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同之,然者舍不清净行,取清净之行也。」(文)
《要解》云:「选择者,取舍义,摄取处自有舍余义,故二义无异。」
有云:「选择」通取舍,「摄取」局选取,而今云言异意同者,只是两经相映之义,而非言随何处言异意同也。今经「摄取」言虽言约选取,意存取舍,故两经其言异,其意同故也。(《渧记》)
今私按:「选择」言慧用,「思惟」拣择力,故兼思惟,彼经不谓「思惟」,故「选择」处兼选舍之义,然经意选取义为本,云「选择心中所欲愿」故,所欲愿岂可舍乎?然则与今经「摄取」意同焉。今经云「思惟摄取」,故思惟处有选舍不欲之义,故但明选取所欲之边,故云「摄取」,故两经一致,故云「其意同」也。
「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者,所成之愿、能成之行,俱望所严佛国,是能庄严也,故思惟摄取能严之行,即是摄取所成之愿也,故名「选择本愿」。其思惟摄取之相,〈本愿章〉广就四十八愿明之云云。第十八生因愿是也,成念佛往生之愿之行,即是永劫大行,以佛大行为众生往生之正业,则清净之行中自有众生行,故吉水于此中,存众生往生行以为「选择本愿」,应知。又庄严身土唯为摄众生,然则念佛往生之愿若不成者,身土之愿亦徒设不可成,三种庄严之愿行,由第十八之一愿得成。由此言之,思惟摄取清净之行,即思惟摄取称名之一行也。
三问答决疑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
《唐译》云:「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世间自在王如来寿量几何?世尊告曰:彼佛寿量满四十劫。」(文)
依净影意,从初至四十劫决疑,「时法藏比丘」下结也。
嘉祥:「法藏比丘」以下属下。《会疏》依嘉祥。
今依净影,属下决疑中,前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摄取时长,彼佛寿量云何?阿难例释迦应寿以起疑,为将来众生除其疑惑也。
《影疏》:「问曰:若彼得寿多劫,劫尽之时居住何所而得修行?释言:余人见其劫尽,其法藏等见彼土安稳不动,故得起修,与《法华》中『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其义相似。」(文)
憬兴破云:「此义不然。《法华》所说《论》自释云『报佛如来真实净土』,即知彼土是他受用土,佛土必无量,不可言四十二劫,故今即四十二劫者,盖岁数劫,故经五劫摄净土行,非劫尽也。大通佛寿不可数劫,尚非净土,如何四十二劫可言净土?」(文)
了惠救净影,破憬兴,救、破并的中。玄一亦同兴,亦不免此破云云。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