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P11

  ..續本文上一頁擇,二谛平等,取舍情亡,曰真選擇。故靈芝《小經疏》曰:『良以因中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感無得聖果,點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無非實相是也。』(文)然則發中道第一義谛觀,雙照二谛,不選擇而終日選擇,終日選擇而不選擇,心心寂滅,不背中道,故雲『其心寂靜』。非唯無取舍選擇相,亦無不取舍不選擇相,故雲『志無所著』,亦是不次第叁觀,即空、即假、即中之謂也。即空故不著有,即假故不著空,雙照二谛,心心寂滅,中道第一義谛觀而已,唯約人法二空而解者,可謂疏矣!『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別教地前、圓教住前無能及者,此乃地上、住上發願相也,故欲顯發願地位如此而已,非是發願時始入初地,『其心』等之義也。然則此一段只是明發願地位,故約地上通門而解者,可也。其超踰諸佛之義,在上超發願文而顯著焉。」(已上)

  此釋太好。今謂:約相者難從,何者?何爲於于此示其位相耶?其義難思。況亦法藏權迹難思議,豈可以地前、地上而判之乎?是以今不取也。今爲示選擇心相,謂若但選擇攝取,則似有取相,故於于此明無取相處示現取相。何以言之者?《大論》明無生忍菩薩淨佛國土有二:取相、無取相。初取相舉法藏菩薩選擇攝取,正依今經;次明無取相中,不指菩薩名,恐是非別人,法藏于無取相中示選擇攝取相,故于取相亦顯無相,正依今經文乎。由此思之,于選擇攝取之所明寂靜心相,謂彰方便法身願意故,于無取相示現選擇攝取之相,說選擇攝取。然現取相而不乖法性,故取相全無取相,選擇即無選擇,雲「其心寂靜」。然雖無取相、無選擇,順二谛故不舍選擇攝取,故雲「志無所著」,謂順二谛,于相不舍無取相,于無取相不舍取相之義也。「一切世間」等者,明超過一切菩薩淨佛國土,思之。

  二選擇時量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唐譯》雲:「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文)

  《宋譯》雲:「即時會中,頭面禮足,辭佛而退,往一靜所,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刹,發大誓願,經于五劫。」(文)《漢》、《吳》兩譯略此段。

  淨影、法位、玄一、憬興師並以爲明修行時。

  望西雲「明發願時」,引《宋譯》及義寂釋,證雲:「以下說願挍上淨行,即以發願而名『行』也,斯乃因位,若願若行,總以名『行』,非是行願別論之意。例如十度行中即有願婆羅密。《起信義記》雲:『皆因十度深行之熏。』(已上)即其例也雲雲。」此以願義解「行」字。

  《略箋》雲:「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勤,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雲雲。」此用淨影等。

  《會疏》亦以爲發願時,然與望西別,解「行」字爲能莊嚴故,謂佛國是所莊嚴,清淨之行是能莊嚴,以福智清淨行能莊嚴依正故。是時法藏發願,欲莊嚴佛國,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能莊嚴行,故非正修行時也。其猶如欲造城而思惟其材,故屬發願時而已。

  叁解中,《會疏》能順經文。

  「具足五劫」者,「劫」大小乘所說不同:

  若約小乘,《婆沙》一百叁十五(十五)雲:「劫有叁種:一中間劫,(小劫,一增一減)二成壞劫,(中劫,四十增減)叁大劫。(八十增減)中間劫複有叁種:一減劫,二壞劫,叁增減劫。乃至此中一增一減(初二)、十八增減(第叁)有二十中間劫故。乃至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雲雲。」

  若依大乘,《大論》叁十八:「如經說:有一比丘問佛言:世尊,幾許名劫?佛告比丘:我雖能說,汝不能知,以喻可解,有方百由旬城,溢滿芥子,長壽人至百歲,持一芥子去,芥子都盡,劫猶不儩;又如方百由旬石,有人百歲,持輕軟衣一拂,石盡劫不儩。」是大劫量,曆之五回,故雲「五劫」也。《會疏》所引《僧伽吒經》說,是小劫量而已。

  「思惟」者,審意籌慮所修法名「思惟」也。

  「攝取」者,《漢》、《吳》兩本雲「選擇」,《唐》雲「攝受」,《選擇集》〈本願章〉引《吳譯》竟雲:「此中選擇者,即是取舍義也,謂于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中,舍惡取善,舍醜取好也。《雙卷經》意亦有選擇義,謂雲『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是也。選擇與攝取,其言雖異,其意同之,然者舍不清淨行,取清淨之行也。」(文)

  《要解》雲:「選擇者,取舍義,攝取處自有舍余義,故二義無異。」

  有雲:「選擇」通取舍,「攝取」局選取,而今雲言異意同者,只是兩經相映之義,而非言隨何處言異意同也。今經「攝取」言雖言約選取,意存取舍,故兩經其言異,其意同故也。(《渧記》)

  今私按:「選擇」言慧用,「思惟」揀擇力,故兼思惟,彼經不謂「思惟」,故「選擇」處兼選舍之義,然經意選取義爲本,雲「選擇心中所欲願」故,所欲願豈可舍乎?然則與今經「攝取」意同焉。今經雲「思惟攝取」,故思惟處有選舍不欲之義,故但明選取所欲之邊,故雲「攝取」,故兩經一致,故雲「其意同」也。

  「莊嚴佛國,清淨之行」者,所成之願、能成之行,俱望所嚴佛國,是能莊嚴也,故思惟攝取能嚴之行,即是攝取所成之願也,故名「選擇本願」。其思惟攝取之相,〈本願章〉廣就四十八願明之雲雲。第十八生因願是也,成念佛往生之願之行,即是永劫大行,以佛大行爲衆生往生之正業,則清淨之行中自有衆生行,故吉水于此中,存衆生往生行以爲「選擇本願」,應知。又莊嚴身土唯爲攝衆生,然則念佛往生之願若不成者,身土之願亦徒設不可成,叁種莊嚴之願行,由第十八之一願得成。由此言之,思惟攝取清淨之行,即思惟攝取稱名之一行也。

  叁問答決疑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

  《唐譯》雲:「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世間自在王如來壽量幾何?世尊告曰:彼佛壽量滿四十劫。」(文)

  依淨影意,從初至四十劫決疑,「時法藏比丘」下結也。

  嘉祥:「法藏比丘」以下屬下。《會疏》依嘉祥。

  今依淨影,屬下決疑中,前雲「具足五劫,思惟攝取」,攝取時長,彼佛壽量雲何?阿難例釋迦應壽以起疑,爲將來衆生除其疑惑也。

  《影疏》:「問曰:若彼得壽多劫,劫盡之時居住何所而得修行?釋言:余人見其劫盡,其法藏等見彼土安穩不動,故得起修,與《法華》中『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其義相似。」(文)

  憬興破雲:「此義不然。《法華》所說《論》自釋雲『報佛如來真實淨土』,即知彼土是他受用土,佛土必無量,不可言四十二劫,故今即四十二劫者,蓋歲數劫,故經五劫攝淨土行,非劫盡也。大通佛壽不可數劫,尚非淨土,如何四十二劫可言淨土?」(文)

  了惠救淨影,破憬興,救、破並的中。玄一亦同興,亦不免此破雲雲。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