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
第叁正說大願叁:一詣佛敘意,二歎許令說,叁承旨具說。先詣佛敘意者:
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叁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如是修已」四字結前生後。「詣彼佛所」下說方便。
「繞佛叁匝」者,《唐譯》雲「右繞七匝」。《華嚴經》說法身菩薩供佛雲「繞佛無數匝」,今蒙凡下,故雲「叁匝」也。
「白佛言」下正敘意,謂我已于五劫中,攝取如是莊嚴佛土之行竟也。
二歎許令說
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衆.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唐譯》雲:「佛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令衆歡喜,亦令大衆皆當攝受圓滿佛土。」(文)
「汝今可說,宜知是時」者,歎許令說。准《宋譯》,有「善哉善哉」句,故知此中含可聖心之義,若其不可聖心,則何以歎許?今說所攝取之願,乃上契佛心,下契物機,故贊歎許可也。
「發起悅可」下別明說益。淨影雲:「初益凡夫二乘(「一切大衆」),後益菩薩(「菩薩聞已」下)。」
今謂:「一切大衆」者,廣被過去世饒王佛當時會中叁乘衆,下願後文雲「于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衆之中」,可准解矣。
「發起悅可」者,《唐譯》雲「令衆歡喜」,故知大衆同心發願生,生歡喜也。「菩薩聞已」等明將來聞願之益,今雲「菩薩」,《唐譯》雲「大衆」,十四佛國大士乃至今日凡夫並在此中。若約釋迦在世,則阿阇王太子、五百長者子等;若約滅後,則今日我等凡夫等。不說不聞,不聞何以生信,即是今日聞本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者,入此中攝,說願利益豈不偉哉!佛能知其利益廣大,故雲「今可說,宜知是時」也。
然《吳譯》經此下說阿阇王太子、五百長者子聞願益(《行卷》引之)者,開說此將來聞願益,《魏譯》即攝于此中,而不別明之也。
「修行此法」者,攝取淨土之行願也。
「滿足無量大願」者,《論注》雲「能滿一切志願」,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雲「滿足無量大願」也。
叁承旨具說,亦二:一請佛垂聽
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凡菩薩之法,非佛許可,不得說之,其義應例《大寶積經》第六十(叁丁)〈文殊授記會〉而知焉。文曰:「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言:仁者當得何等佛刹功德莊嚴?文殊答言:乃至善男子!然汝問我,何等佛刹仁當得者?我不能說,何以故?對于如來,一切智者說自佛刹功德莊嚴,即爲菩薩自贊己德。佛告文殊支利:汝可自說,以何等願莊嚴佛刹,令諸菩薩聞已決定成滿此願。時文殊師利受如來教,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承佛神力,當爲宣說,諸有欲求大菩提者,皆應谛聽,若聞此願,當如實學,令得圓滿。文殊當以右膝著地之時,十方各恒河沙等諸佛刹土六種震動等。」(已下說願)又《瑜伽金剛頂大教王經》第八同之,可准知之焉。
「當具說之」者,《唐譯》雲「汝應具說」,《漢》、《吳》兩說可謂不具說,(二十四願或叁十六)願數不具足故,《魏》、《唐》兩本說四十八願,名爲具足說。《觀經》亦雲「法藏比丘四十八願」,《梵本》既有此願數也明矣。
已下二具說願相,初無叁惡趣願至得叁法忍願,法藏自具說願相,四十八願是也。
謹講解不思議願海,略以十門分別,何者是也?一者明能發超邁,二者歎所發無上,叁者會諸譯不同,四者論願超數限,五者列諸家異解,六者彰今義相承,七者示真假分齊,八者辨述成出沒,九者開正覺功德,十者隨文解釋。
一明能發超邁者,凡法藏發願地位,衆說不同,且依淨影,判二重發心義,初尋發道意明地前世間發心,後說偈了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者,明地上出世發心。(了惠雲:「義寂、玄一同淨影。」)
憬興《疏》中(十九紙)破淨影義,爲地前十向滿位菩薩一重發心,以五劫修行淨土之因,初劫行滿故。(詳曰:前後發心無別者可也,十向滿位者非也,違《大論》故。)又准《大論》,引選擇淨土者叁處,初第十文(廿八左)似爲地前,雲:「阿彌陀佛因行功德薄故,劣于普化世界故。」(依化緣不同,故有此不同。今謂:此約十九願隨宜差別土,故爲此說也。)又叁十八(廿六)列叁種菩薩雲:「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修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聞是大乘法,發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毗跋致,乃至複次,菩薩亦利根心堅,以集諸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衆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國。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等。」(今謂:《大論》雲「六神通菩薩」,指七地所得,故雲「清淨國」。)又第五十(九右)釋八地觀諸佛國雲:「以神力飛到,觀諸清淨世界,取相欲自莊嚴其國,有菩薩將導至十方,示清淨世界,取淨國相,自作願行,如世自王佛將導法積比丘至十方,示清淨世界等。」(文)此二文似爲地上菩薩。就地上中,或雲初地,(良忠、望西等判爲初地,《六要》五(九左)同之,《剿說》一(六丁)正依《六要》)或雲八地、十地,異釋不同。(如《翼解》二之(二十五丁))雖有不同,以巒師爲淨門本義,巒師承習龍樹雲:「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于此性中發四十八願等。」《璎珞經》上(九丁)說六種性。(習種(十住)、性種(十行)、道種(十向)、聖種(十地)等覺性、妙覺性)今聖種性當第四(十地)。《仁王經》說五忍:伏(叁賢)、信(初二、叁地)、順(五、四、六地)、無生(七、八、九地)、寂滅(十地)。今無生忍當其第四,故知于十地中,七、八、九地發心也明矣。
有雲:不問其地位高下,所發悲願廣大,故雲「超發無上殊勝之願」,何論能發之高下乎?
今謂不然,《維摩肇注》曰:「大物方有大處,如摩竭魚在大海中。若法藏菩薩心願不廣大,則所發之願何殊勝乎?是以鸾師依《大論》第五十文,判爲「聖種性」,豈其淺位耶!若依今家,則言「十地」,亦是不同于從因向果之位次,既雲「從一如法垂形示名」等(《一多證文》、《唯信文意》),此從果向因之相也,巒師所謂「聖種性」者,即是一如法海之別名,因無異果之因,果無異因之果,因果之稱寄顯于緣,于我無爲,如理思之。
二歎所發之無上者,法藏菩薩于五劫中選擇攝取,述心中所欲願,稱「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自以無礙辯才舒之,說四十八願。然則一一願皆是超世無上殊勝之願也,故下偈曰「我建超世願」,超世者,不但超過于叁乘,又超過諸佛願,故後出偈經雲「發願踰諸佛,誓二十四章」,法藏所發既踰諸佛者,斷而可知矣。既言「殊勝」,對諸佛爲勝,猶是相對,更加「無上」言,彰絕待無比之義。
問:既善惡粗妙相對,舍粗取妙,何言絕待耶?
解有叁重:一淨穢相對,二彼此相對,叁凡聖相對也。
初約淨穢相對者,經曰「人天善惡,國土之粗妙」。且如天臺辨立四土,如《淨名疏》及《妙宗抄》等,諸佛土是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故隨心垢淨而見土有粗妙,同居淨土對方便土則爲穢,見思未斷故;又方便土望實報土,則方便土爲粗,(無明未斷故)實報是妙也;又以實報土望寂光土,則實報猶是粗,寂光爲妙。如是相望,淨穢粗妙不定也。今淨土門,此娑婆爲穢,十方佛土爲淨,故說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故鸾師一一莊嚴征起所由,舉穢國以爲所舍之境。西河言「境次相接」,何者?淨土法門專蒙娑婆穢國機故。善惡粗妙相望不同,然今且依初重,穢國與淨土相對言選擇而已。
二者,自他相對者,經曰「我已攝取」等故。我已攝取爲自,二百一十億爲他,選擇他諸佛國土之善惡,攝取其善妙,以爲己有,雲「我已攝取」也。若爾者,所攝佛土不一准,(或同居,或方便,或實報等)其能攝心願亦何一也,爲同居乎?爲實報乎?若同居、方便者,無上殊勝尚是有名無實;若實報、寂光者,法藏因分何得攝取耶?
答:此難不輕,今試解者:經有明證,說法藏心願曰:「令我于世,更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佛知其大心,故雲「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言:此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爲敷演」等。(非因分之所知,故請佛所說)「爾時,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說經言,譬如大海(諸佛刹土)一人升量,(法藏至誠真實)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唯佛究竟所),得其妙寶(叁德秘密藏,諸佛自所證)」等。此佛知法藏心願深廣,故有此歎釋。由是思之,能攝取心願廣大,深徹唯佛自證之深底,能窮唯佛究竟之寶所,而攝取所莊嚴之妙土,是曰「唯佛與佛知見」,是爲方便法身誓願,故不同于彼寂光土也。故知所攝佛土(二百十億)種種不同,而既攝取爲己有,則唯是莊嚴妙土,而不同于諸佛土,故自稱言「無上殊勝之願」也。
叁凡聖相對者,凡約通佛土者,諸佛究竟妙果,叁德秘藏,唯佛一人居淨土境也,相似分證猶絕分,況一毫未斷者乎!法藏心願若此,則何足稱超世無上,複何勞五劫思惟焉?蓋法藏所願不輕,但欲令一毫未斷凡愚速拔生死根,契唯佛自所境,爲之五劫思惟,永劫行之,故稱「超世無上」而已。
如是有叁重相對,顯無諸佛可類也。
叁會諸譯不同者,漢(《覺經》)、吳(《大阿》)、魏(今經)、唐(《如來會》)、宋(《莊嚴》)是其同本異譯也,此中《漢》、《吳》兩譯同說二十四願,願前說彌陀果相,而後說二十四願,說願亦爲釋迦傳說,是以于因願兼說成就文,故有條理難通焉。于中《漢譯》願相略,而義正備矣;如《吳譯》者,願數似《漢》,而義不備也;《宋譯》者,願數(叁十六)多于《漢譯》,而義大阙略焉。若依今家,如光壽及諸佛咨嗟等願中之精要,阙一尚不可,況彼缺多願乎?惟《魏》、《唐》文義備矣。于中《…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