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P5

  ..续本文上一页二句成别意,恐不顺文,前序文云:「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故知二句非别意,光明威相能使三千震动之义,故兴释未详。《会疏》、《梵响》并用憬兴者,何不思乎!

  二述心中所愿中三:一愿求佛功德,二愿求国土功德,三愿求菩萨功德。初佛功德愿中亦有三:一愿作佛,二求德行,(「布施」等一偈)三立要誓。(「吾誓」已下)初愿作佛者: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前既叹佛德,今愿求其所叹佛果也。

  《唐本》云:「我今称赞诸功德,冀希福慧等如来,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文)

  《汉》云:「令我作佛时,愿使如法王,过度于生死,无不解脱者。」(文)并同今译。

  净影云:「自下发愿,求前所叹,于中初有十偈,正起愿心,后之三偈,诸佛之证知云云。」

  今谓:正起愿有三:初五偈求佛功德之愿,二次四偈求国土功德之愿,(「譬如恒沙」下)三后一偈半(「我当哀愍」已下)求菩萨功德愿。此三种之愿,即是弥陀别愿也。

  然《会疏》等解:「愿我作佛」为总愿,引《选择集》为诸佛总愿云云。

  《要解》意:今齐圣法王之愿,是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边总愿,下四十八愿此中别用别愿因缘,故总愿含别愿,总愿以利他为自利,别愿以自利为利他,总别共自利利他不相离,故与诸佛总别二愿各别也。

  私云:诸佛皆有总别二愿,今佛岂无总别愿乎?弥陀总愿既在上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中发之,四弘誓愿在此中,「高才勇哲」等略叹中自含菩萨自利利他行,次所以诣佛所,而说偈叹佛德者,但为发超世别愿耳。於于此何论总愿乎!从古于此中言总别者,恐非经意也。

  初求佛德中,初一偈愿求佛果,次「布施」等一偈愿求佛德行,乃是同因同行至菩提之愿也。初愿求佛果中,「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者,承前所叹佛德,愿我作佛,如佛作光明寿命尊。此愿自德处即是利他,佛正觉即众生往生之体,故云「过度生死」等,下四十八愿言「设我得佛」,此之张本也。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者,净影云「明利他德」,嘉祥云:「为物之心,明其下化。」二师释最得其旨,然此文似自利,愿齐佛涅槃解脱德故,今何为利他者?下长行云:「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全与今偈文同,然下文亦似自利,而以《汉译》见之利他,云「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故,彼既然,此亦可然。故《唐译》云:「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彼云「能救」,今云「过度」,岂不利他乎?明知今文意:愿我作佛,以过度一切众生二种生死,解脱一切系缚也。

  二愿求德行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唐译》云:「愿当安住三摩地,演说施戒诸法门,忍辱精勤及定慧,庶当成佛济群生。」(文)

  《汉》云:「檀施调伏意,戒忍及精进,如是三昧定,智慧为上最。」(文)

  净影云:「此求因中,明自利利行。」

  嘉祥云:「『布施调意』下出其化物行体,上但明发心(过度生死靡不解脱),今出其行,莫过六度等。」

  祥释得旨。(何以知利他愿?解云:次誓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岂不利他行乎!)是如来回施众生行体故,兆载永劫行以此六度为体,今愿行如是佛因,得佛果,回施之众生,「愿」字流于此,可见。

  「布施调意」,此有三解。

  净影意:布施檀度体,调意是布施用。《疏》云:「布施调意是其檀度,修施治悭名为调意,戒是戒度,忍是忍度,精进进度,三昧禅度,智慧智度,慧胜名上。」(文)此指下定慧为「如是」,及三昧定、最上智慧,合前四度,为六度行。

  憬兴同之,望西用之,润色云:「『调意』之言流至智慧,下五度可治五弊,故必有调意,今文无者,举初显后。」

  《会疏》亦从之,云:「上佛意业中具六度,菩萨愿求我得之,是则法门无边誓愿智也。调意虽属布施,广通六度,布施治悭贪,戒治破戒,忍治嗔恚,进治懈怠,三昧治散乱,智慧治愚痴,是则烦恼无边誓愿断云云。」

  嘉祥至「如是三昧」,举五度行,「智慧为上」者,五度行独不出过,必须智慧达本源,方五度皆得出过,故云「最上」。此但解智慧句少异,余与影同。

  上三师皆「为上」解为最上义。

  二玄一指前四度为「如是」,如是四度以定慧为上首也,此师「上」言解为上首义。望西、梵响等「如是」释用玄一,「为上」释却用净影。今谓玄一为稳。

  三《要解》云:「『调意』者,禅定婆罗密,『如是三昧』者,谓上五波罗密为三昧中妙行故,『智慧为上』者,般若波罗密为上故,光明无量愿由此般若波罗密成,余五度在此中云云。」此意戒等四行摄三昧,四度是三昧中妙行故,上五度指云「如是三昧」,此之三昧以般若为上首,故成光明无量愿也。

  上来诸说各据一义。今谓:初二句举五度,调意,禅定之义,《苑音》云:「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文)嘉祥《法华疏》二(廿九):「三昧又云调直定」。(文)《弘决》二曰:「一切禅定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所』。」(文)故调意是禅定,《唐译》云「安住三摩地」是也,举五度摄菩萨万行。「如是三昧」者,指上五度,如是五度,以定慧为上首。由三昧故,万行常寂,由般若故,一切万行无碍,施一切众生,下所谓「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是也,愿得如是佛因行成佛果,以之回施一切也。

  三立要誓,亦二:初正要誓,后较量励心。此初也: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汉》云:「吾誓得佛者,普逮得此事,一切诸恐惧,我为获大安。」(文)

  《唐》、《宋》两译阙此文。《会疏》引《唐》、《宋》两文,彼愿求果上济度,与今文不同也。

  「吾誓得佛」等者,要誓下「不取正觉」之张本也,愿志求满足,誓自制心,由誓满愿,谓吾誓至得佛不中止,为一切恐惧普行此愿,作大安也。

  「普行此愿」者,指前成佛因行二种之愿,上上求自利,今下化利他,行上二愿,自成利他。(《会疏》初义)

  玄一云:「行此愿者,如次下云『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会疏》后义依之)

  有依后说。(《渧记》)今谓:「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是誓也,何为愿乎?今谓:成佛因行愿,非为自,誓为恐惧,普于十方三世行此愿,使恐惧众生作大安。由之,永劫大行终回向苦恼众生,此乃弥陀利他回向之张本也。

  净影云:「『吾誓得佛』,起行所趣,『普行此愿』,求因趣向,善导曰『同因同行至菩提』是也。由此,普行得普果,普果者何?安慰德也。『一切恐惧』者,大悲所缘,《论》主所谓『不舍苦恼一切有情,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是也,经云『为烦恼贼之所害者』。」

  「为作大安」者,使苦恼众生至毕竟安乐大清净处也,是故佛名「大安慰」也。

  后较量励心

  假使有佛.百千万亿.无量大圣.数如恒沙.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假使」者,假设辞,谓设供佛无量比挍之,显求道心坚固,胜如是供佛无量,故云「假使」。

  《唐译》云:「为求无上大菩提,供养十方诸妙觉,百千俱胝那由陀,极彼恒沙之数量。」(此举能供心及所供佛顺显,今经反显。)

  《汉本》云:「假令有百千,亿万那术佛,如是佛之数,使如恒水沙,计以沙等佛,一切皆供养,不如求正道,坚勇而不怯。」(文)

  净影:「(百千、亿佛)二句佛宝,次『大圣、恒沙』二句僧宝,(佛大圣为所供)『供养一切』,(现本作「斯等」)供养僧宝。供养一切诸佛,斯等诸佛供养前佛宝,『不如』下对愿比挍,彰其不及云云。」

  兴破云:「『供养斯等』亦兼僧宝非也,虽复『斯等』而言诸佛,故知向上之等。」此破允矣。然净影意亦前佛大圣为所供所,故尔耳。憬兴云:「今即者,佛者所供养,大圣者能供养,无量大圣虽供多佛,而有边故,不如求佛心不退,还以无边故,却者退也。」(文)

  初四句影、兴同虽配佛宝、僧宝,其意别,净影佛、僧共为所供;憬兴佛为所供,僧宝为能供。二俱未稳。

  望西破净影云:「大圣者,亦是佛宝,非举僧宝,违《觉经》。然上『佛』者,为简余众,下『大圣』者,为譬恒沙,故非重叠。指此诸佛云『一切等』,何以『一切』别属僧宝?《觉经》中既不举僧宝,今亦可然故。」又破兴「无量大圣为能供」云:「夫挍量法,若有一人作此功德,不及彼善,是名比挍,如《法华》布施挍量、《般舟》供佛挍量,能施、能供俱是一人,若以多人为能供者,岂成比挍?设虽欲集功德多数,可增所供,增于能供,有何要乎?况违《觉经》,不足依用。乃至(次救兴师,然非复取彼。)此之两义取舍随意。」(文)

  《会疏》并引两师,次引《觉经》等,决「无量大圣」亦是佛宝者,意在两亡耳。

  今谓:「无量大圣」句为显所供佛数如恒沙。指上百千亿佛云「无量大圣」,偈句重累明之,唯是供养诸佛之义耳,何以为僧宝乎?又从「愿作佛齐圣法王」已下愿佛功德,至此何须供僧宝乎?故次承之云「斯等诸佛」,明知示如上无量诸佛数如恒沙云「大圣数如恒沙」,故《汉译》云:「有百千亿万那术佛,如是佛之数,使如恒水沙等。」《唐译》亦不言供养僧宝,可以证矣。既不言僧宝,亦何为能供?设许僧宝,亦违挍量法,如望西所破。又准《唐译》,法藏菩萨为能供人,今何无量大圣为能供人?甚违道理,故知两师皆非也。

  今准《汉译》解释为好,「供养一切」等正挍量虽供多佛,不如自己求道不退,供佛有边际,求道心不却无边际故,重坚励心也。求道者大,菩提心也,上所谓「愿我作佛」及「吾誓得佛」等,是求无上菩提。有说通途四弘誓愿者,未详也。

  「坚正不却」者,坚固正直不退也。「不却」,《说文》:本作却,节欲也。《广韵》:退也。《增韵》:止也。《要解》云:「坚固正直,而不退转也。此密明金刚信心住不退之义,古往今…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