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P7

  ..续本文上一页泥洹」。

  三发菩萨功德愿

  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稳.

  此一偈半愿菩萨功德,旧所谓摄众生之愿也。

  《唐译》云:「十方最胜之大士,彼皆当往生喜心。」(文)

  《汉本》云:「我当常愍哀,度脱一切人,十方往生者,其心悦清净,已来到我国,快乐喜安稳。」(文)

  初二句法藏菩萨愿心,上「愿我作佛」句流于此,可见。

  「十方来生」明来生人多,即是十方众生、诸有众生是也。

  「心悦清净」者生因也,祥云:「明十方闻名发愿来生,获得胜果。」此释得旨。心悦清净是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发一念净信也。

  「已到我国」等者,明生后得无为法乐,下经曰:「彼土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文)

  然《略笺》虽依净影,「心悦清净」句解为彼土喜心者,何乎?影释既云「归心纯」也,《略笺》引之,何解谬乎?《梵响》亦一分彼土喜心者,非也。次句云「已到我国」,明知前句是此土生因矣。

  上来明三种功德之愿竟。

  

  后请佛证明,亦二:一正请佛证,二结誓立心。(假令)初请证中亦二,初请现在佛:

  幸佛信明.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请佛中,初请现在佛证明者,即世自在王佛应身证诚也,次一行请十方佛证明者,报身证诚,其法身证诚亦在于此中,故《愚秃钞》明三身证诚也。后立誓文亦使报、应佛知己勇誓,《唐译》于应、报中间说立誓文,其意可知。

  《汉本》云:「幸佛见信明,是我第一证,发愿在于彼,精进力所欲。」(文)

  《唐译》云:「唯佛圣智能证知,我今希求坚固力。」(文)《吴》、《宋》并阙略焉。

  幸者,《应音》七(十二)云「胡耿切。《尔雅》云:非分而得谓之幸。幸,遇也,亦冀望也。」

  净影云:「幸,愿也。信明者,印信证明也。」(信明犹如证明。《说文》:信,诚也。《玉篇》:信,明也。《广韵》:验也。)

  祥云:「幸之言遇,遇自在王佛今现而证,上但一往发大誓愿,度众生行,行甚难,人不信,意谓但有其言,未必堪行,都无仰学之心,故请佛为证除疑,使物同行。」(文)

  世俗尚谓「言行君子枢机」,况登地大菩萨乎!初二句正请佛证明,谓愿佛信印,我所求不虚,证明我当来定必得果,是故请言「幸佛信明」。余人证明非真实,唯佛证明我真实证明,故云「是我真证」,以佛证明为我真实证故。必果在掌,是故勇誓力精所欲愿,故重发愿勇精也。「发愿者」,重立愿,欲坚固心也,「于彼」者,上所求三愿之事,谓于彼所求三事,力励勤修,成所欲愿也。(《韵》、《会》:力又勤也。《书》:力穑。《史》:力学。又用力勉疆曰「力」。)

  次请十方佛证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唐译》云:「一切世间无碍智,应当了知如是心。」(文)

  《汉》云:「十方诸世尊,皆有无碍慧,常念(恐「合」字)此尊雄,知我心所行。」

  法藏志愿深广,但现今一佛证明尚不为足,更请十方报佛证明,报佛虽现,不对见,智慧无碍故,在十方土而证明我今心行也。

  「世尊」者,指十方世尊。

  「心行」者,《会疏》:「心谓愿心,行即随行,但有其愿,愿即虚,但有其行,行即虚,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故云『心行』。」(文)此释好。《汉译》云「我心所行」故。《应音》云:「放光经意所趣向为心行」,《光赞经》云「所趣所行」。(文)准之,我心之所趣向名「心行」,谓证知我于所欲三事愿勇誓力精之心行也,非谓愿行也。

  后结誓立心

  假令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唐译》云:「纵沉无间诸地狱,如是愿心终不退,一切世间无碍智,应当了知如是心。」(文)

  《觉经》云:「令我身止住,于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力,忍之终不悔。」(文)

  「假令」者,与「纵令」同,权设显心愿勇猛。

  「诸苦毒中」者,所谓无间诸地狱等诸苦毒,地狱是举重苦摄余苦切,谓纵沉此苦毒中。(《广韵》:苦,勤也,患也。《集韵》:困也。今之苦,辛是也。毒,《广韵》:痛也,害也,苦也。)(《华严》〈光明觉品〉云:「文殊说偈云:一一众生故,阿鼻地狱中,无量劫烧煮,心净如最胜,不惜身寿命,常护诸佛法,具足行忍辱,彼得如来法。」《庄严经》云:「愿我精进恒决定,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所发弘誓永不断。」(文))

  如上愿心终不退,我行精进更不退,如是作要誓者,为使物起决定心耳,深重大悲岂不铭肝乎!「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坚固之义)无有改转」,(《楞严》)是此谓乎!

  祥云:「『假令』等者,要心处苦,自行化他,誓逢苦不威,(戚乎)得乐不欣,乃至成佛,毕竟不退。『忍终不悔』,以成上行愿也。」(文)(《义释》四云:堪忍无懈倦者,此是有所堪能、无所屈退之义,梵音与「忍辱」不同。)

  第二选择净土有二:一先诸佛经法,二正选择摄取。初中四:一比丘请说,二佛推不说,三比丘重请,四应请说现。初说请中亦二:初蹑前起请,二述请说意。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

  初至「白佛言」,乘前起后,「唯然」已下正请,「我发无上正觉之心」者,牒前发心求佛身佛土之愿心,而请所以庄严之方法也。

  净影「上发心为化前世间,今发心为出世地上」者未详,如上辨。

  《唐译》云:「法处比丘赞佛德已,白言:世尊!我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唯愿如来为我演说如是等法。」(请庄严佛土之方法)

  《汉本》云(从此前文同二经):「我立是愿,如多陀竭佛所有者,愿悉得之。止唯为说经。」(文)

  《宋本》云(同前):「唯愿世尊说诸佛刹功德庄严,(请说)若我得闻,恒自修持严土之行。」(述请之意)

  《吴译》略法藏请说、如来抑止、法藏重请等文,但明如来应说之文。

  「唯然世尊」者,《渧记》云:「问:唯然者,敬诺顺从之词,上来既闻其说,不知今文如何承诺也,诸注欠释,云何得解?答:私按:向前偈中,法藏比丘请佛证明,云『幸佛信明,是我真证』等,则偈颂后必有世自在王佛证明,言『汝发心,所愿不虚,会当克果』之语,是以法藏比丘敬承其佛证明敕命,而愈喜自所愿之不虚,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之心』而已。是乃未得佛证明,则菩萨心犹未决,自遂发心既得证明,故承佛敕,公然唱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也。然则说颂后必有佛证明语,而译家略之者,有『唯然』语,则其有佛证明自可知故而已。且夫如向所解,以『是我真证』为证发心义,则其证发心义菩萨不肯自许,以请佛证明,既得佛证明,故公然唱言『我发正觉之心』耳。

  问:下文云:『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者,是非佛应『幸佛信明』之请耶?然则说颂后宜无佛证明语,非译人略耳。

  答:下文『会当克果』乃预知法藏超世不共愿心,而励其心也,是乃证发心后不共是心故也。今偈中所谓『幸佛信明』就证发心请佛证明,故此佛证明在说颂后也必矣,故云『唯然』而已。」(文)

  今谓:「唯然」者,已闻佛说法,叹佛身佛土,求之发无上心,此乃承佛说发心,故云「唯然」,非说颂后有佛证明语而然,若有,则诸译中何不有其意乎?况证发心之愿今所不取,《渧记》所解恐未稳也。

  二述请说意

  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影疏》云:「『我当修』等彰请所为,所为有三:一是所行,二是所成,三是所摄。『我当修行』是其初门,(所行)修行法身净土之因;『摄取』已下是第二门,(所成)明己所成身及土,『摄取佛国清净庄严』等是所成土,『于世速成』是所成身;『拔生死』等是第三门,(所摄)明己所摄,摄取众生,教化令出生死苦本,『拔生死』者,出生死果,『拔勤苦本』,离生死因,由因数受生死之苦,故名彼因为勤苦本。」(憬兴同之)此中略明三门,下广门行、成摄在于此中,此释甚巧妙矣。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愿心一朝难成,必永劫修行而方可摄取净佛国土,故云「我当修行」。

  望西举《影疏》科竟云:「是则正请地上别愿,愿志在内,请问显外,预有愿意,故见土后选择身土摄生诸愿。(於于此始云地上愿者非)佛国清净者是总相,当《往生论》清净功德,庄严无量是别相,当《经》三种、《论》十七也,今无量者,就广说耳云云。」

  《会疏》亦有之,此意以「摄取」字远及妙土,谓我当修行摄取佛国之清净而庄严无量之妙土也,此「无量」字指庄严,非指妙土也,此亦一义也。

  又依今家训诂,则「摄取」字近被国土,「无量」字指妙土,谓我当修行,摄取佛国,而清净庄严于无量妙土也。依此义,则「摄取佛国」者,就诸佛国选择摄取也,「清净庄严」等者,法藏庄严自身净土也,「清净」谓清净句,即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庄严」谓二十九种,即方便法身也,无为法身即法性身,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二十九种庄严即法身也,谓之「清净庄严」,所谓随顺法性,不乖法本,全性而修起,故云「清净庄严」而已。

  「无量妙土」者,所谓莲华藏世界,帝网重重,主伴无尽,恢廓广大,超胜独妙,故云「无量妙土」也。下谓「二百一十亿土」,即当华藏界能绕国土之数,映见可知。(已上《渧记》)此义太好矣。

  《要解》用净影上地发心之科,更证云:言其心寂静等,是证人法二空,明知地上发心矣,此始为证初地者非也,何以之分地前、地上乎?菩萨净佛国土如《会疏》引《大论》。

  「令我于世速成正觉」者,明佛身所成,自利也。「拔诸」等明所摄,利他也。

  《要解》云:「『令我于世』等者,众生往生行不成就,佛正觉不得成就,期自利速成者,…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