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P7

  ..續本文上一頁泥洹」。

  叁發菩薩功德願

  我當哀愍.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穩.

  此一偈半願菩薩功德,舊所謂攝衆生之願也。

  《唐譯》雲:「十方最勝之大士,彼皆當往生喜心。」(文)

  《漢本》雲:「我當常愍哀,度脫一切人,十方往生者,其心悅清淨,已來到我國,快樂喜安穩。」(文)

  初二句法藏菩薩願心,上「願我作佛」句流于此,可見。

  「十方來生」明來生人多,即是十方衆生、諸有衆生是也。

  「心悅清淨」者生因也,祥雲:「明十方聞名發願來生,獲得勝果。」此釋得旨。心悅清淨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發一念淨信也。

  「已到我國」等者,明生後得無爲法樂,下經曰:「彼土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文)

  然《略箋》雖依淨影,「心悅清淨」句解爲彼土喜心者,何乎?影釋既雲「歸心純」也,《略箋》引之,何解謬乎?《梵響》亦一分彼土喜心者,非也。次句雲「已到我國」,明知前句是此土生因矣。

  上來明叁種功德之願竟。

  

  後請佛證明,亦二:一正請佛證,二結誓立心。(假令)初請證中亦二,初請現在佛: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于彼.力精所欲.

  請佛中,初請現在佛證明者,即世自在王佛應身證誠也,次一行請十方佛證明者,報身證誠,其法身證誠亦在于此中,故《愚禿鈔》明叁身證誠也。後立誓文亦使報、應佛知己勇誓,《唐譯》于應、報中間說立誓文,其意可知。

  《漢本》雲:「幸佛見信明,是我第一證,發願在于彼,精進力所欲。」(文)

  《唐譯》雲:「唯佛聖智能證知,我今希求堅固力。」(文)《吳》、《宋》並阙略焉。

  幸者,《應音》七(十二)雲「胡耿切。《爾雅》雲:非分而得謂之幸。幸,遇也,亦冀望也。」

  淨影雲:「幸,願也。信明者,印信證明也。」(信明猶如證明。《說文》:信,誠也。《玉篇》:信,明也。《廣韻》:驗也。)

  祥雲:「幸之言遇,遇自在王佛今現而證,上但一往發大誓願,度衆生行,行甚難,人不信,意謂但有其言,未必堪行,都無仰學之心,故請佛爲證除疑,使物同行。」(文)

  世俗尚謂「言行君子樞機」,況登地大菩薩乎!初二句正請佛證明,謂願佛信印,我所求不虛,證明我當來定必得果,是故請言「幸佛信明」。余人證明非真實,唯佛證明我真實證明,故雲「是我真證」,以佛證明爲我真實證故。必果在掌,是故勇誓力精所欲願,故重發願勇精也。「發願者」,重立願,欲堅固心也,「于彼」者,上所求叁願之事,謂于彼所求叁事,力勵勤修,成所欲願也。(《韻》、《會》:力又勤也。《書》:力穑。《史》:力學。又用力勉疆曰「力」。)

  次請十方佛證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唐譯》雲:「一切世間無礙智,應當了知如是心。」(文)

  《漢》雲:「十方諸世尊,皆有無礙慧,常念(恐「合」字)此尊雄,知我心所行。」

  法藏志願深廣,但現今一佛證明尚不爲足,更請十方報佛證明,報佛雖現,不對見,智慧無礙故,在十方土而證明我今心行也。

  「世尊」者,指十方世尊。

  「心行」者,《會疏》:「心謂願心,行即隨行,但有其願,願即虛,但有其行,行即虛,要須願行相扶,所爲皆克,故雲『心行』。」(文)此釋好。《漢譯》雲「我心所行」故。《應音》雲:「放光經意所趣向爲心行」,《光贊經》雲「所趣所行」。(文)准之,我心之所趣向名「心行」,謂證知我于所欲叁事願勇誓力精之心行也,非謂願行也。

  後結誓立心

  假令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唐譯》雲:「縱沈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一切世間無礙智,應當了知如是心。」(文)

  《覺經》雲:「令我身止住,于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力,忍之終不悔。」(文)

  「假令」者,與「縱令」同,權設顯心願勇猛。

  「諸苦毒中」者,所謂無間諸地獄等諸苦毒,地獄是舉重苦攝余苦切,謂縱沈此苦毒中。(《廣韻》:苦,勤也,患也。《集韻》:困也。今之苦,辛是也。毒,《廣韻》:痛也,害也,苦也。)(《華嚴》〈光明覺品〉雲:「文殊說偈雲:一一衆生故,阿鼻地獄中,無量劫燒煮,心淨如最勝,不惜身壽命,常護諸佛法,具足行忍辱,彼得如來法。」《莊嚴經》雲:「願我精進恒決定,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衆生,所發弘誓永不斷。」(文))

  如上願心終不退,我行精進更不退,如是作要誓者,爲使物起決定心耳,深重大悲豈不銘肝乎!「舜若多性可銷亡,铄迦羅心(堅固之義)無有改轉」,(《楞嚴》)是此謂乎!

  祥雲:「『假令』等者,要心處苦,自行化他,誓逢苦不威,(戚乎)得樂不欣,乃至成佛,畢竟不退。『忍終不悔』,以成上行願也。」(文)(《義釋》四雲:堪忍無懈倦者,此是有所堪能、無所屈退之義,梵音與「忍辱」不同。)

  第二選擇淨土有二:一先諸佛經法,二正選擇攝取。初中四:一比丘請說,二佛推不說,叁比丘重請,四應請說現。初說請中亦二:初蹑前起請,二述請說意。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爲我廣宣經法.

  初至「白佛言」,乘前起後,「唯然」已下正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者,牒前發心求佛身佛土之願心,而請所以莊嚴之方法也。

  淨影「上發心爲化前世間,今發心爲出世地上」者未詳,如上辨。

  《唐譯》雲:「法處比丘贊佛德已,白言:世尊!我今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唯願如來爲我演說如是等法。」(請莊嚴佛土之方法)

  《漢本》雲(從此前文同二經):「我立是願,如多陀竭佛所有者,願悉得之。止唯爲說經。」(文)

  《宋本》雲(同前):「唯願世尊說諸佛刹功德莊嚴,(請說)若我得聞,恒自修持嚴土之行。」(述請之意)

  《吳譯》略法藏請說、如來抑止、法藏重請等文,但明如來應說之文。

  「唯然世尊」者,《渧記》雲:「問:唯然者,敬諾順從之詞,上來既聞其說,不知今文如何承諾也,諸注欠釋,雲何得解?答:私按:向前偈中,法藏比丘請佛證明,雲『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等,則偈頌後必有世自在王佛證明,言『汝發心,所願不虛,會當克果』之語,是以法藏比丘敬承其佛證明敕命,而愈喜自所願之不虛,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之心』而已。是乃未得佛證明,則菩薩心猶未決,自遂發心既得證明,故承佛敕,公然唱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也。然則說頌後必有佛證明語,而譯家略之者,有『唯然』語,則其有佛證明自可知故而已。且夫如向所解,以『是我真證』爲證發心義,則其證發心義菩薩不肯自許,以請佛證明,既得佛證明,故公然唱言『我發正覺之心』耳。

  問:下文雲:『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者,是非佛應『幸佛信明』之請耶?然則說頌後宜無佛證明語,非譯人略耳。

  答:下文『會當克果』乃預知法藏超世不共願心,而勵其心也,是乃證發心後不共是心故也。今偈中所謂『幸佛信明』就證發心請佛證明,故此佛證明在說頌後也必矣,故雲『唯然』而已。」(文)

  今謂:「唯然」者,已聞佛說法,歎佛身佛土,求之發無上心,此乃承佛說發心,故雲「唯然」,非說頌後有佛證明語而然,若有,則諸譯中何不有其意乎?況證發心之願今所不取,《渧記》所解恐未穩也。

  二述請說意

  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影疏》雲:「『我當修』等彰請所爲,所爲有叁:一是所行,二是所成,叁是所攝。『我當修行』是其初門,(所行)修行法身淨土之因;『攝取』已下是第二門,(所成)明己所成身及土,『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等是所成土,『于世速成』是所成身;『拔生死』等是第叁門,(所攝)明己所攝,攝取衆生,教化令出生死苦本,『拔生死』者,出生死果,『拔勤苦本』,離生死因,由因數受生死之苦,故名彼因爲勤苦本。」(憬興同之)此中略明叁門,下廣門行、成攝在于此中,此釋甚巧妙矣。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願心一朝難成,必永劫修行而方可攝取淨佛國土,故雲「我當修行」。

  望西舉《影疏》科竟雲:「是則正請地上別願,願志在內,請問顯外,預有願意,故見土後選擇身土攝生諸願。(於于此始雲地上願者非)佛國清淨者是總相,當《往生論》清淨功德,莊嚴無量是別相,當《經》叁種、《論》十七也,今無量者,就廣說耳雲雲。」

  《會疏》亦有之,此意以「攝取」字遠及妙土,謂我當修行攝取佛國之清淨而莊嚴無量之妙土也,此「無量」字指莊嚴,非指妙土也,此亦一義也。

  又依今家訓诂,則「攝取」字近被國土,「無量」字指妙土,謂我當修行,攝取佛國,而清淨莊嚴于無量妙土也。依此義,則「攝取佛國」者,就諸佛國選擇攝取也,「清淨莊嚴」等者,法藏莊嚴自身淨土也,「清淨」謂清淨句,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莊嚴」謂二十九種,即方便法身也,無爲法身即法性身,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二十九種莊嚴即法身也,謂之「清淨莊嚴」,所謂隨順法性,不乖法本,全性而修起,故雲「清淨莊嚴」而已。

  「無量妙土」者,所謂蓮華藏世界,帝網重重,主伴無盡,恢廓廣大,超勝獨妙,故雲「無量妙土」也。下謂「二百一十億土」,即當華藏界能繞國土之數,映見可知。(已上《渧記》)此義太好矣。

  《要解》用淨影上地發心之科,更證雲:言其心寂靜等,是證人法二空,明知地上發心矣,此始爲證初地者非也,何以之分地前、地上乎?菩薩淨佛國土如《會疏》引《大論》。

  「令我于世速成正覺」者,明佛身所成,自利也。「拔諸」等明所攝,利他也。

  《要解》雲:「『令我于世』等者,衆生往生行不成就,佛正覺不得成就,期自利速成者,…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