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P8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期利他速成也。『拔諸』等者有二義:一『諸』字對下『本』字,謂爲生死之本諸煩惱;二『諸』字屬下『生死』字,一分段,二變易,分段多種,謂二十五有,變易有多種,謂界外諸無明等。」(文)

  今謂:「諸」字指諸衆生,此文似自利,而正明利他,故雲「諸」。《覺經》曰:「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可以爲證。

  「生死勤苦」者,衆生苦果之本者其因也,謂以佛正覺拔諸衆生之苦因也。

  二佛推不說(興雲「抑止」,《渧記》從之。《會疏》雲「佛令自知」。今依《祥疏》。)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唐本》雲:「佛告比丘,汝應自攝清淨國。」(文)

  《宋》雲:「爾時世自在王如來告作法苾芻言: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莊嚴。」(文)《漢》、《吳》兩本阙此段

  《祥疏》雲:「二明彼佛推其自解,不肯爲說,意欲顯法藏德也。」(文)

  「汝所修行」等者,佛推法藏自解之辭也。

  《要解》雲:「『汝所修行』者,指莊嚴佛土之行,與『我當修行』文義稍異,不可混說,上修行思惟攝取前事,(前加行)今修行義當攝取以後行。」(文)此釋未可,今指前請言推之,請與答何異乎?此局初證初地爲此解耳。

  今謂:此中之意,如汝所欲修行之莊嚴佛土,汝自當知也。

  「汝自當知」者,祥雲:「推其自解,欲顯法藏德也。」淨影意:「前『我當修行』等請是約自分,後『非我境界』請是就勝進分,今約自分,故雲『汝自當知』。」嘉祥爲勝。

  《會疏》雲:「汝自當知者,例如《法華》叁止說,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故,此含叁意雲雲。」

  《義記》雲:「《法華》叁止例不然,叁止是不須複說,今雲『自知』故,是法藏菩薩久修業智,宜思此義,故雲『自知』。《莊嚴經》雲:『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成就佛刹莊嚴。』」(文)

  《渧記》雲:「惟夫法藏比丘欲莊嚴重重無盡蓮華世界,故願雲『我當清淨莊嚴無量妙土』,而今饒王佛抑止不說,雲『汝自當知』者,法藏菩薩既是地上大士,解行位所見之蓮華藏世界,不籍佛說,現自當知見故也雲雲。」

  有說雲:解有叁義:顯人勝,嘉祥雲「意欲顯法藏德也」;二顯願高,地上菩薩念念常修利益衆生淨佛國土,彼佛寄此而言汝應自攝者,還欲明比丘攝取非常途也;叁顯國妙,前偈說雲「國土第一,其衆奇妙」等,佛既知此義,而言自取者,欲顯此中攝取唯佛果分之境也。(已上師說)

  今謂:法藏之請,順菩薩通途淨佛國土之義致請,然意存別意,饒王佛能知有其別意,而欲拂通途顯別意,故雲其所請淨佛國土「汝自當知」,果次起「非我境界」之重請,可知。

  叁比丘重請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惟願世尊.廣爲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唐譯》雲:「法藏白佛言:世尊,我無威力堪能攝受,唯願如來說余佛土清淨莊嚴,我等聞已,誓當圓滿。」(文)

  《宋譯》雲:「我智慧微淺,不能了知嚴刹之行,如來應正遍知,願爲宣說諸佛刹土莊嚴之事。」(文)《漢》、《吳》並阙之。

  《影疏》雲:「第二段中,初法藏請,『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彰己不知。前佛據自分所修道言自知,法藏今就勝進所習言非己境,不相乖違也。弘謂大也,此前請出世之行,其義大深,非我境,爲是次請。『唯願廣』等請佛宣說,文中偏求淨土之行,身行略無。『我聞此』下彰請所爲。」(文)

  興雲:「地上聖行其義深廣,非自境界,故須請之。前地前所修,故佛止言汝自知。」破淨影雲:「此中『唯求淨土行,身因略無』非也。如來淨土即相違釋,如其次第身土行故,若相違釋卻非也,異譯唯雲嚴刹行故,今謂:舉淨土行,身行自在其中。」

  「斯義弘深,非我境界」者,《會疏》叁意雲雲。

  《要解》雲:「『斯義弘深』等者,謂我所願莊嚴妙土,唯佛與佛知見,非佛說不能知,非他力不能見。」(文)此遮影、興等地前、地上等諸解,以彰不共義別者也。

  今謂:所取佛國既非常途,豈其因分之所能堪,故雲「斯義弘深」等。今欲順唯佛所知而誓修行,故雲「我聞此己」等。

  〈文殊授記會〉(《寶積經》(五十九))雲:「菩薩成就叁法,速得菩提,所求佛刹皆得成就,何等爲叁?一者大願殊勝,二者住不放逸,叁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乃至住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住修行故得大菩提,住勝願故成就佛刹功德莊嚴。」(文)此中「我聞此已」等第叁,「五劫思惟」是第二,「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是第一也。

  《渧記》雲:「按法藏菩薩所願,欲知見十蓮華藏世界主伴無盡之土,且聞其嚴刹之行而修行,是乃因同果海證入位之境界,非法藏比丘解行位之所知見,故雲『斯義弘深,非我境界』也。法藏願心既言『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紹絕』、『國如洹泥,而無等雙』,是乃十佛攝化之境,而非自體國土,雖然,全性修起故,攝化之境不異自體國土,故雲『國如泥洹』;此土即因同果海機之所證入,故雲『其衆奇妙』;一乘攝化之境雖有叁位,特以此入位境最爲第一,故雲『國土第一』。法藏願心既如此矣,雖然如此,未知見其證入位之境,未聞其嚴刹之行,則未由遂志願,故重請而已。『斯義弘深』者,證入位土周遍法界,合前二土,淨穢並具,即爲佛境界矣。是以其境廣博弘大,有右旋十海等,故雲『斯義弘深』耳雲雲。」

  詳曰:此釋局華嚴家法相,欲以彼法相強判淨教,可謂異門鑰耳,況法藏菩薩心願,豈知見十蓮華世界爲別願本意耶!思之。

  四如來應請中二:初先知願高,教克成法,後正爲說淨土法。初中亦二:一述經言,二正教克成。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

  此初總述經言。《唐譯》略初歎德文,余譯大同今經。

  「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者,上請言「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是顯非常途志願,是以佛能知其志願深廣,由知願心廣大,說經教成。「其」者指法藏比丘之非我境界意,其勝德言「高」,知秀曰「明」。「志願深廣」約願心,其心願徹佛智海底曰「深」,覆十方法界曰「廣」。法藏比丘志懷于超世無上願心,故佛知其志願廣大,歎之也。

  有人雲:解行位菩薩,故其德高明,猶上願求證入位之境,故雲「志願深廣」也。雖然,猶未顯發不共超世大願,故屬之通總願,其不共超世大願,即在說法現土之後顯發雲雲。此釋亦非也。

  《會疏》「夫千斤之弩」等者恐非也,「汝自當知」不同「止止不可說」故。

  「即爲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者,標教示成滿其大願之方法,何者?既能知願心廣大,恐容易難克成其大願,是以先爲教示滿願方法也。

  「而說經言」者,有多義,淨、興意:佛爲說中有二,初至「而說經言」,初總標所說,「譬如」下別申所說,有二:初先寄喻勸修,(「譬如」至「何願不得」)後「于是」下正爲說法。依此意,下「于是世自在」下正爲說法,今初,總標其正爲說法,然則說「經言」者,指下正爲說法言「經言」也。

  嘉祥意亦同之欤,《疏》雲:「『爾時世自在』下明彼佛爲說方法,于中有二意,初明修行必克,舉此量海水得其寶用爲譬,『于是世自在』下,後明正爲說法。」(文)雖文略,其意同焉。望西亦「即爲」下爲正說,意同淨影。

  一雲:經者,偈也,此文四言偈。(《要解》)此指「譬如大海」等文雲「四言偈」欤?若爾,「人有至心精進」一句是六言,非四字句,何雲偈也?粗昧而已。

  一雲:其譬說者,所願不輕,故說譬喻,印定其心,說譬曰「經」,即十二部經第七名「阿波陀那經」,此雲「譬喻」,一經總修多羅中有別故。(《義記》)若爾者,譬說一段經言,而「人有至心」下爲非經言乎?

  一雲:譬說非正說經言,下爲說二百一十億土,正說經也。此中從初,必有正爲法藏比丘具說二百一十億土之文,其說經中示此譬喻,勵其志願也。然其說二百一十億土之事,廣博而不可具說,故釋尊唯述佛勵法藏志願之語,略正經說,而言「即爲廣說二百十億」等。或可,釋尊略說「即爲廣說二百十億土」之語,譯人意樂,唯舉「勵志文」,略說土語而已。(己上《渧記》)此亦推義耳。

  上來諸說中,初淨影等義穩,文段既分明,何加臆說乎?今亦可「即爲廣說」已下正應請說淨土,爾前欲爲說淨土,先應「非我境界」之請,深知法藏志願深廣,故教成滿其大願方法也,若譬說,若法說,佛所言說教示總名爲「經」,言經者,教也,謂教人爲法故,其例甚多矣,今文言「即爲說經」,下雲「即爲廣說」,可對見。今教成滿方法之言教爲「說經」,下正爲說淨土雲「爲說」。

  二正教克願方法中,初舉喻說教,後合結教法。

  譬如大海.一人升量.經曆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

  《漢本》雲:「譬如大海水,一人鬥量之,一劫不止,尚可枯盡,令海空竭,得其底泥。」(文)渺渺蒼海,欲升量而盡之,實不可得願,如精衛欲填東海,然菩薩大誓願力,豈不遂乎!如大施太子酌海得珠,偉哉!法藏比丘大誓願力,可謂超世無上大誓願,是故如來說海量譬,以印定其志願深廣也。

  望西引義寂喻意,未詳也,大海何喻生死無邊耶?

  今謂:「譬如大海」一句兼贊歎,法藏志願深廣喻大海深廣,此乃有歎願心廣大意,應上「知其高明」句。「一人升量」下正教滿大願海之法,大願海非精進行升,則雲何得成滿乎?今說其成滿大願海之方法,以教示法藏,豈非說教乎?因行漸次喻一人升量。

  「經曆劫數,尚可窮底」者,喻時劫長遠,能不中止盡其功。《漢》雲「可枯盡,令海空竭」故。「得其妙寶」者,喻終取正覺。

  「升」者,象形,十合爲升,《漢志》:升者,登合之量也,異作「鬥」,十升爲鬥,以至微量至大故。升字爲好。

  「尚」者,《爾雅注》:邢…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